胶南自然环境

[编辑]

一、地质地貌

  胶南地质构造属鲁东地质次一级构造单位--胶南隆起。早期太古代[pic]以褶皱为主。元古代以后以断裂为主,断裂构造线主要为北东向,出露地表的岩石多为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胶南属低山丘陵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小珠山、铁橛山、大珠山、藏马山位于县境中部,呈东北--西南向隆起,构成中部脊梁。地势西、北偏高,南、东临海处偏低,自西北东南倾斜入海。丘陵遍布全境,海拔均在百米以上。主要河流10条,多发源于中部山区,于东、南、东北入海。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全县分裸岩地、岭地、平地、沿海低地4个地貌类型。其中,裸岩地占总面积的3.6%,分布在大珠山、灵山卫、隐珠、大村、藏南、市美、铁山等乡镇,是境内隆起地带的顶部,海拔223~724.9米,坡度15~30度;岭地占总面积的66.0%,主要分布在山脉裸岩地以下和丘陵上;平原地占总面积25.2%,多分布在沿河两岸和山前缓平地上;沿海低地占总面积的5.2%,海拔在13米以下。

二、山脉

  胶南系低山丘陵区,小珠山、大珠山和铁橛山支脉绵亘,蔓延全县20余处乡镇,形成大小山头500余座,其中独立山体70余座
  大珠山山脉大珠山位于县城南部,西北东南走向,三面临海,突出于灵山、古镇[pic]口两湾之间,长约15公里,宽约5公里,面积约65平方公里。山势陡峭,林木葱茏,奇峰异石迭生,文物古迹颇多。主峰大寨顶海拔486.4米,位于县城南10公里处。山南峰面海,高329.7米,状如楼,名望海楼。望海楼东南5公里有帽子峰,海拔223.1米。帽子峰南有小帽子峰,海拔138米。再南为湘子门。帽子峰西北临海处岸陡水深,有小口子港。再北有古镇口炮台遗址。主峰大寨顶东北有阔落山、金把顶,产重晶石和金矿石。再西北有玉泉山,玉泉山西北有山口,204国道由此穿过。山口北部山势稍缓。临公路屹立者为黄石坎,海拔229.1米,产磨蟠桃,品味极佳。坎东北有崆峒山,亦名崆峒寨。崆峒寨西北有松山,东北山岭逶迤直抵县城西南之峄山
  小珠山山脉小珠山位于县境东北部,前襟灵山湾,后带齐长城。《齐乘》谓之岸海名山。山势东南西北向。主峰大顶海拔724.9米,崛起于灵山卫西北,与次峰釜台筒南北对峙,"双峰嵯峨,高入云际",为县境群山之冠。大顶南有白石顶,顶上有一天然洞穴,可容200余人。两峰周围有垂背石、直楼、万人井、四角石、瀑布石、抽兜石、穿心石、天门天桥、纱帽石、仙人迹等。仙[pic]人迹前为朝阳寺遗址。小珠山支脉较多,蔓延至灵山卫、隐珠、胶南、薛家庄、王台、红石崖及黄岛区辛安、薛家岛等8处乡镇。
  铁橛山山脉 铁橛山位于县境中部铁山和市美乡内。本名胶山,古胶州之镇山。《齐记》作黔艾山,《水经注》作柜艾山,《齐乘》作铁橛山。东北西南向。南北长14公里,宽7公里。主峰海拔595.1米。山势矗兀,色黑如铁。北巅滴水崖,山壁悬空如盖,水从石罅中落半腰,滴淅成泉,故名滴水崖。《胶州志》誉为"铁橛悬泉",为古胶州八景之一。崖顶方广10余亩,昔有秋海棠丛生,崖下有滴水庵。铁橛山支脉较多,西南与尹家大山、石楼山、藏马山连为一体,东南、东北与大珠山、小珠山相连。支脉蔓延铁山、宝山、胶河、六汪、市美、张家楼、塔山、寨里、海青、琅琊、藏南、泊里、理务关、大村、胶南等16处乡镇及诸城市。铁橛山范围内,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头百余处,山体较为独立的有34座。

三、海域

  胶南海域位于黄海西北部,总面积近500万亩,其中近海水域450万亩、浅海水域30万亩、滩涂8万余亩。有自然海湾15处、岛屿10余处、较大岩礁和岸嘴8处、近岸暗礁19处。潮汐为正规半日型。海水含盐度,2月为31~32‰,8月为30~31.7‰,11月为31.6~32.3‰。海水温度,夏季低于气温,冬季高于气温,一般不结冰。

  海岸

  胶南海岸线北起洋河口,南至王家滩口,全长149.36公里,滩岸、岩岸、礁岸交错分布。其中,滩岸长度约占海岸线总长的五分之三。自北而南有五河头、红石崖、积米崖、大湾、大港口、小口子、古镇口、曹江口、琅琊、贡口、董家口、杨家洼、王家滩口等港湾10余处。岩岸主要分布于海崖至董家口沿海一带,多属岩、礁岸。主要岩岸岸嘴有:丁家嘴、朝阳山嘴、大珠山嘴(又称鹰嘴子)、鼓楼嘴(又称望海楼嘴)、胡家山前嘴、小围嘴、董家口嘴、黄石岚嘴。礁石主要有老龙卧、龙门锅、大坡崖、鳌子石、安顾石(亦称暗孤石)、大栏石、东栏、青石栏、老母猪栏、大孤石、二孤石、小牙岛、大黑石栏、里岛、外岛子、大连岛、小连岛、洋礁、试刀石。

  岛屿

  胶南沿海有大小岛屿10多处,较大的8处,其中有居民的3处。
  灵山岛位于县东南黄海中,距陆地最近点大珠山东里岛10.5公里。东北西南向。长5.1公里,宽1.43公里(最宽处3公里),总面积7.28平方公里,岸线周长14.3公里。地质属中生代白垩纪岩浆岩。地势南高北低[pic],南多陡坡,北多断崖,东西两面多梯田。主峰歪头顶海拔513.6米,耸峙南部;次峰望海楼470.6米,雄踞西部;北有象鼻子,海拔287.9米。三峰拱起成脊。另有马腚山、泉顶、老虎嘴、小灵山、桠脖子等山峰环立。沟壑纵横,峭壁如削。岛上有12个自然村,3545人。居民以渔为主。盛产鲅鱼、鲐鱼、海参、鲍鱼等。岛北有港口1处,有班船通陆地。另有导航灯标3座
斋堂岛 位于琅琊台东南海中,由南、中、北三岛连接而成。全长1.6公里,宽0.25公里,面积约0.4平方公里,海拔69米,岸线周长约5.18公里。有11.8米高灯桩1座。沿岸多礁石,唯西北处为沙底,可泊船。元代海运粮船皆泊于此。岛上有3个自然村,1108人。居民以渔为业。产鲅鱼、鲐鱼、黄姑及海参、鲍鱼、真鲷、石花菜等。岛周围岩礁岸建有养殖场。岛与陆地间有斋堂水道,可通60吨拖轮。清乾隆版《诸城县志》载,岛上古有斋堂("文革"中拆毁),故名斋堂岛。隶属琅琊镇。
  沐官岛位于棋子湾口处。南北向,长约1.2公里,宽约0.3公里,海拔12.1米。退大潮时可徒步出入。上有居民40户,184人,聚居于岛北部,以渔为主,兼营农业。岛周围有10米以上浅水面1500亩,滩涂500亩。旧志载,此岛为秦始皇从官斋沐之处,故称沐官岛。隶属泊里镇。
    此外,还有牙岛子、牛岛(又称游岛)、唐岛、小冲里岛子、鸭岛(又称陈家岛)。

  海湾 

  胶南海岸曲折,山岭岸角之间形成较大港湾15处,多为泥沙、岩礁底质,岩岸较[pic]少,滩岸居多。自然资源丰富,停泊避风条件好。为胶南海珍品和水产养殖基地。主要海湾有:胶州湾(胶南属湾域42平方公里)、唐岛湾、灵山湾、胡岛湾、鱼池湾、龙湾、古镇口湾(又称曹家溜、龙潭口、崔家潞)、琅琊台湾(内有杨家洼湾、陈家贡湾)、沟南崖湾、积米沟湾、黄家塘湾(内有棋子湾、王家滩湾)。其中,唐岛湾开发较早,隋唐时代就是山东的重要口岸。元代首开海运,唐岛湾又成为南粮北运海道中的停泊点。明嘉靖年间,重凿马家濠海道,南来粮船均于此集结过马家濠北上胶莱运河。明清时期,唐岛湾又是一处军事要塞,西岸筑炮台,北岸有灵山卫城

  潮汐

  胶南沿海为正规半日潮,每个太阳日(24小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高潮[pic]出现在月亮中天后4小时50分,低潮出现在月亮中天后11小时02分,潮差为1.9~3.5米。大小潮差发生于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后2~3天。胶州湾内比外海高低潮潮时迟10分钟,两潮差大0.1米左右。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0.5米。台风过境或东南大风产生增水,寒潮过境或西北大风产生减水,个别日期影响潮位达1米以上。

  潮汐能 

  胶南海岸潮波运动能量主要来自太平洋的大洋潮波,沿岸潮汐能处处皆是。棋子湾、陈家贡湾和唐岛湾潮差为2.6米和2.82米,是山东沿海潮差最大的地区,有良好的纳潮地形,能避免泥沙淤积,潮汐能利用潜力很大。据1972年调查,棋子湾、陈家贡湾和唐岛湾潮汐年发电量可达4761万度。

  海流能

  琅琊台与斋堂岛之间,有长约1.5公里的斋堂水道,低潮时最窄处200米左右,高潮时宽约1000米,最大流速2米/秒,适宜海流发电。         胶南海域潮汐变化表
       农 历 日 期 潮 汐 时 刻
上半月 下半月 高 潮 低 潮 高 潮 低 潮
初 一 十 六 5:10 11:22 17:34 23:46
初 二 十 七 5:58 12:10 18:22 24:34
初 三 十 八 6:46 12:58 19:10 1:22
初 四 十 九 7:34 13:46 19:58 2:10
初 五 二 十 8:22 14:34 20:46 2:58
初 六 二十一 9:10 15:22 21:34 3:46
初 七 二十二 9:58 16:10 22:22 4:34
初 八 二十三 10:46 16:58 23:10 5:22
初 九 二十四 11:34 17:46 23:58 6:10
初 十 二十五 12:22 18:34 24:46 6:58
十 一 二十六 13:10 19:22 1:34 7:46
十 二 二十七 13:58 21:10 2:22 8:34
十 三 二十八 14:46 21:58 3:10 9:22
十 四 二十九 15:34 22:46 3:58 10:10
十 五 三 十 16:22 23:34 4:46 10:58

四、气候

  气温

  据县气象站1959~1987年资料统计,胶南县年平均气温12 ℃。年平均最高气温18.3℃(1978年),年平均最低气温6.4℃(1969年)。年平均气温,西南部高于东北部。夏季,内陆气温高于沿海,冬季则相反。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2.2℃,月平均最高气温3.4℃,月平均最低气温-6.4℃。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5.3℃,月平均最高气温29.1℃,月平均最低气[pic]温21.9℃。极端最高气温37.4℃,出现在1967年5月27日。极端最低气温-16.3℃,出现在1967年12月30日。每年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7、8月份,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2、1、2月份。胶南平均气温日较差秋季最大,为11.3℃;春季次之,为10.6℃。历年最大日较差24.2℃,出现在1961年4月5日。冬夏日较差较小,分别为10.1℃和6.5℃。历年最小日较差1.2℃,出现在1967年7月1日。
    土壤一般从11月下旬开始冻结,次年3月上、中旬始解冻。历年冻土日期,最早是1987年10月29日,最晚是1962年1月1日。历年解冻日期,最早是1982年2月16日,最晚是1987年4月1日。最大冻土深度为37厘米,出现在1963年2月6日至9日。土壤封冻日数,1966年最少,为66天;1987年最多,为154天。河流水库的封冻期一般在12月中旬,最早在12月上旬,最晚在1月上旬。解冻期一般在2月中旬,最早在2月上旬,最晚在2月下旬。终霜期历年平均为4月5日。最早出现在1961年和1962年的3月10日,1968年最晚为5月6日。历年平均初霜日为10月25日,1969年最早为10月10日,1965年最晚为11月10日。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02天,最长1961年为238天,最短1968年为164天。

  降水

  受海洋和山峰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季节性强,地区差较明显。夏秋季大于冬春季;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历年平均降水量794毫米,西南最大,大场镇达921毫米,六汪镇最小为716.7毫米。一年中7月、8月降水量最大,分别为192.6毫米和175.7毫米,1月和12月最小,分别为8.7毫米和9.3毫米。连雨和连阴天气多发生在夏秋季。≥0.1毫米的连雨日,历年平均6.5天,最长12天,降水总量258.1毫米。≥5.0毫米的最长连雨日为5天,秋季连阴一般3~5年一遇。日降水量<0.1毫米的连旱日一年四季都出现,春季最严重。历年平均37.3天,最长78天(1976年12月25日~1977年3月12日)。连续<5.0毫米的连旱日数,历年平均120天,最长152天(1976年10月28日~1977年3月28日)。连旱天气多发生在秋后到第二年春天。汛期<5.0毫米降水量的日期,6月历年平均19.8天,1965年连续最长达45天;7月历年平均14.2天,1985年连续最长50天;8月历年平均13.8天,1979年连续最长27天;9月历年平均18.1天,1982年连续最长达43天。

  气压

  年内变化较大。冬季气压最高,一般为1025.8毫巴;春季减弱,一般为1016.3毫巴;夏季气压最低,一般为1002.1毫巴;秋季气压逐渐上升,一般为1019.3毫巴。气压年际变化较小,最高1017.1毫巴,最低1014.8毫巴。

  

  年平均风速3.4米/秒。冬半年大于夏半年。4月最大为4.0米/秒。8月最小,仅2.6米/秒。全年北风频率最高。北、西北风频率各占10%,东北风、东风频率最低,仅占1%。主导风向的变换在4、9两月。4月北风开始减少,南风逐渐增多。6月东南风频率达25%。9月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开始增多。1月份偏北风可达20%左右。春夏季以南风、偏南风为主,秋季以北风、偏北风为主。历年大风日平均为22.7天:春季7天,夏季2.8天,秋季5.1天,冬季8.1天。最大风速为28米/秒,西北风向,发生于1963年1月20日。各月风速极值的风向均以偏北风为主,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湿度和蒸发

  1月份,受冷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干燥,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少,平均湿度、相对最小湿度分别为61%和3%;2月开始上升,7月达到高峰,为85%和30%;7月以后逐渐降低,12月为63%和5%。

  日照和云

  年平均晴天94天,昙天162天,阴天108天。阴天7月最多,为16.2天;1月最少,为5.7天。晴天1月最多,为13.4天;7月最少,为2.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一般为2447.1小时,南北差异不大。5月份日照时数最大,为243.4小时。历年平均日照率为55%,10月最高,达62%;7月最低,仅有41%。
日出,夏至日为4时34分,冬至日为7时14分,夏至日没为19时30分,冬至日没为16时40分。夏至日昼长14小时56分,冬至日昼长9小时26分,夏至日比冬至日昼长5小时30分。

  地温

  年平均地温为14.2℃。8月最高,为28.6℃,1月最低,为-1.6℃,其它月均在0℃以上。春秋季地温变化明显,3月7.0℃,5月21.2℃,9月22.9℃,11月降为7.5℃。极端最低地温出现于1969年2月5日,为-18.7℃。极端最高地温出现在1981年8月3日,达60.5℃。

  灾害性天气

  冰雹

  多发生在4~10月,以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为多。1959~1987年间,共发生17次冰雹。其中,5~6月8次,9~10月4次。降雹持续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最长达1小时左右。冰雹直径一般为5~15毫米,大者30毫米,罕见大者达50~100毫米。最大雹积深度,大部分地区在15毫米以下。铁山、六汪、藏马山一带为15~30毫米,个别地区厚达100毫米左右。雹灾分布,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内陆大于沿海。境内有5条冰雹路径。第一条源于诸城桃林一带,经理务关乡高家庄、金头岭,塔山乡柳行大庄、淘金河子、塔山、店子,泊里镇草桥、朱家河、周家村,于尹家圈入海。雹径宽三四公里,加强地在理务关乡高家庄一带以及塔山、泊里、藏南交界处,2~3年一遇。第二条源于诸城市大桃园一带,经大村镇的前桃山、横山后至塔山与第一条雹径汇合,加强地在前桃山一带。2~3年一遇。第三条源于藏马山前和张家楼乡野鸡口一带,经西草泊、张家楼南、大珠山镇辛庄、石板河,于宅科一带入海。此径危害较小,2~3年一遇。第四条源于诸城市,经柏乡南、六汪、山周,绕过铁橛山,经张仓、辛庄,于孟家滩入海。雹径宽三四公里,加强地在六汪和铁山一带,3~5年一遇。第五条源于胶州市,经王家岛耳河、山王东以西,沿小珠山东侧过杨七岭,由柏果树村入海。加强地在王家岛耳河以南和黄石圈一带。3~5年一遇,危害较小。

  干旱
  
  胶南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匀,旱涝不均,干旱对农业危害较大。其特点:一是发生频率高。近36年来,年受灾面积万亩以上11次,平均2.5年一遇;年受灾10万亩以上9次,平均3.8年一遇。二是持续时间长。春、秋旱一般一个月左右,最长达5个月。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自正月至四月不雨;1969年10月1日至1970年2月23日,146天内仅降雨1.8毫米。秋、冬旱最长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秋、冬两季不雨。连年严重干旱有两次时间较长:一次是明崇祯十一年至十四年(1638~1641年),连续4年大旱;另一次是1977~1984年,连续8年干旱,累计受灾658万亩。近36年来,连续3年干旱,年受灾万亩以上的发生5次,平均7年一次。三是时空分布不均。1956~1981年,春旱频率为23.1%,4年一遇,其中重旱频率7.7%;初夏旱、伏旱、秋旱频率分别30.8%、26.9%和30.1%,3~4年一遇,重旱较少。四是旱蝗并生。历史上夏秋久旱之后,多有蝗灾并发,"大饥"、"人相食"记载屡见旧志。建国后,水利事业逐步发展,旱灾得到适当控制,但仍为农业生产之大患。
      干热风

  俗称火风。多发生于春末夏初。《诸城县志》载:"明嘉靖二年(1523年)春二月,大风,昼晦。树木相搏击出火"。又载:"嘉靖四年(1525年)夏四月,有风如火。日平明忽风,如火炽。行路人中之,悉病伤寒,多者至死。农夫不知避忌,死者尤众"。《增修胶志》载?quot;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夏五月十二日,有风自西南至,色赤如火,人畜有感暍死者"。建国后,境内轻干热风中部地区3~5年一遇,东北部5~10年一遇,西南部10年一遇。重干热风发生较少,一般十几年一遇。
    
  龙卷风

  多发生于海面和沿海地区。主要危害渔船、民房和农作物。1914~1987年间,共发生10级以上的龙卷风38次,其中海上13次。在陆地造成灾害的有16次,其中重灾7次。龙卷风发生频率约2年一次,成灾龙卷风4~5年一次。成灾最重的是1976年8月12日,12级龙卷风袭击琅琊、寨里、王戈庄和隐珠等公社,刮坏房屋2500余间,刮倒树木1万余棵,刮掉苹果3.5万余公斤,刮倒玉米1万余亩,有14人受伤。
    
  暴雨


  暴雨天气5~10月均有出现,以7~8月最多。1959~1987年间,发生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的暴雨84次,其中7月26次,8月28次;发生大暴雨(≥100毫米/日降水量)11次,其中7月4次,8月5次,6月、9月各1次。暴雨分布,以中西部为多,西南部白马河和吉利河流域最多;西北地区及东北沿海少于南部沿海。
      霜冻

  初霜冻主要危害距海较远的平原洼地,一般5~10年一遇,沿海地带危害机遇稍长;终霜冻危害范围遍及全县,大多数地区10年一遇,藏马山一带5~10年一遇。
      倒春寒

  发生较少,一般10年一遇。1917、1937、1953、1957、1963、1972年曾发生过倒春寒。1963年4月上旬,阴有小雪,气温-0.6℃,东北风5~6级,持续5天,冻坏小麦;1972年4月1日,气温降至-4.2℃,北风6~7级,并降雪,持续5天,冻坏窝瓜。
      雨淞

  1902~1987年间,胶南共发生雨淞30余次。其中1959年以后发生10次,计33天。发生时间一般集中在1月下旬和3月上旬,持续时间一般为3~4天,藏马山、铁橛山和小珠山背阴处,长达5天左右,1969年和1979年最长,各达8天。雨淞直径一般为20毫米左右,东半部大于西半部,1920年和1937年最大为40毫米。雨淞发生时多伴东北风。
      雷暴
  1959~1987年间,雷暴年平均20.6天,多集中于6~8月间。7月最多,达6.2天。平均雷暴初日在5月1日,终日在9月20日。最早出现于1964年4月3日,最晚出现于1966年11月6日。

五、河流

  胶南境内2.5公里以上的河流(含大河支流)有125条。其中较大的河流10条,汇入2.5公里以上支流11条,独立入海的小河流26条。
    巨洋河又称漕汶河,古作巨洋水、朱阳河。发源于薛家庄乡南部小珠山西麓,于五河头入胶州湾。全长25公里,县境汇水面积95平方公里。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653.7立方米/秒。境内有2条支流汇入。
    错水河又称岛耳河,古称错水。发源于薛家庄乡东南小珠山西北麓,于五河头入胶州湾。全长25公里,县境汇水面积86平方公里,有支流3条。上游建小珠山水库。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507.8立方米/秒。
    风河古称风水。源流有张仓东河、张仓西河、溧水河,流经宝山、铁山、胶南、隐珠[pic]4处乡镇和城区,于县城东南大港口入海。全长32公里,汇水面积303平方公里,有支流21条,是县城的重要水源地。上游建铁山水库。
    横河发源于张家楼乡西北铁橛山南麓,流经张家楼、藏南、泊里、寨里4处乡镇,于泊里镇西小滩入黄家塘湾。全长24公里,汇水面积158平方公里,有支流8条。上游建陡崖子水库。
    白马河发源于诸城市鲁山东麓,流经市美、大村、大场、塔山、小场5处乡镇,于河崖村南与吉利河汇流,至马家疃村东入海。全长44公里,其中境内河段长24公里。县境汇水面积244平方公里,2.5公里以上的支流18条。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911.1立方米/秒。
    吉利河发源于诸城市鲁山西南麓千秋岭,流经理务关、大场两乡镇,至河崖村南与白马河汇流,于马家疃村东入海。全长40公里,汇水面积300平方公里,2.5公里以上的支流7条。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2074.4立方米/秒。上游建吉利河水库。
    甜水河发源于海青乡后河西村北大缀骨山南麓,纵贯海青乡,于宋家岭村东南入海。全长20公里,汇水面积110平方公里,2.5公里以上的支流7条。
    潮河发源于五莲县的九泉,流经本县海青乡,于修七园村东南入日照市,有2条支流汇入,为过境河。境内河段长6.8公里。
    胶河古称胶水,发源于六汪镇孙家沟以南,流经六汪、柏乡两乡镇,过胶州市入胶莱河,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608平方公里。境内河段长16公里,有8条支流汇入,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639.8立方米/秒。
    洋河汉代称柜艾水,后又称洋水。是胶南与胶州市的界河。发源于宝山乡西南部的高城岘东麓,于王台镇五河头入海。全长46公里,境内段长5.35公里,界河段长3.66公里。流域面积254平方公里,其中境内57平方公里。宝山乡有小张八河汇入。
六、土壤 植被

  土壤

  1982年土壤普查,胶南土壤分棕壤、潮土、盐土、 褐土4个土类,共有7个亚类、9个土属、29个土种、52个变种。
    棕壤土类棕壤以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和藏马山等山脉为轴心向四周延伸。多分布在海拔10米以上,总面积168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77.37%。棕壤随地势高低依次分布棕壤性土、典型棕壤和潮棕壤3个亚类。棕壤性土主要分布在荒坡岭和岭坡梯田上,分为酸性岩类和基性岩类2个土属,分草皮土、青砂土、石碴土、掺面石土、浅灰壤土、灰壤土6个土种。典型棕壤发育在岭坡梯田和坡麓梯田上,分布于全县丘陵的中下部及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和藏马山山麓,只有洪积冲积物1个土属,分死黄泥头、活黄泥头、浅黄土和黄沙土4个土种。潮棕壤主要发育在洪积扇的下部,广泛分布于坡麓梯田的下部和沿河平地的交接地带,只有洪积冲积物1个土属,分金黄土、黑黄泥头、蒙金土、蒜瓣土4个土种。
    潮土土类发育在河流冲积物母质上,分布于河流下游、滨海排水不畅地带。面积37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7.02%。分潮土和盐化潮土2个亚类。 潮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沿河平地上,分河潮土、滨海潮土2个土属,火镰岗土、夹砂土、河淤土、热潮土、粗砂土、金盆土、砂土和响砂土9个土种。盐化潮土仅有滨海盐化潮土1个土属,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下游,分盐碱火岗土、盐碱土、河盐土3个土种。
  盐土土类主要分布在王台镇河流入海口附近。面积1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0.49%。该土类只有滨海潮盐土一个亚类,分盐土和油砂盐土2个土种。
    褐土土类俗称砂姜土,主要分布在柏乡胶河以东,屯里集以北,埠上兰以南的南北狭长地带,属淋溶褐土亚类洪积冲积物土属。面积1693亩,仅占可利用地面积的0.08%。

  植被 

  林木植被

  全县有林地面积57万余亩,林木覆盖率25.72%。低山丘陵上部,多生长赤松和野生灌木等;中下部主要分布黑松、刺槐和柞树等;山下有枰柳、柳树、刺槐、板栗、山楂等;河流两岸是欧美杨速生丰产林栽培区;滨海地带主要生长赤松、黑松、刺槐和棉槐等。
    
 
 草场植被

  全县有成片草场24万亩,其中有林地以外疏林草地6.9万亩,野生杂草50余种。低山丘陵区主要有白羊草、结缕草、画眉草、黄背草、野古草、百里香、山蓼、狗尾草、黄花菜、青蒿、皂角、地榆、苦参、南牧蒿、萎菱菜、瓦松、石竹等分布;草原地区主要有芦苇、香蒲、黑三棱、水蓼、刚毛、荸荠、荻、类芦、水芹、鹿草、黄花蒿、牛鞭草、青茅、鹅冠草、三棱草、两栖蓼、灯心草、知心草、马唐、早熟禾、礼肠、碎米砂草、鸭趾草、中繁缕、荩草、千金子等分布;滨海滩涂主要有翅硷蓬、沙里旺、狭叶车前、长叶车前、小叶藜、猪毛荤、二色补血草、砂礸苔、珊瑚草、滨海旋花等分布。

本条目最后由 Wayne.Hwang 更新于2007-09-30 04:40:27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胶南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胶南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