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漕简介

[编辑]

            运漕镇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含山县城南40公里,总面积70.3平方公里(集镇面积0.49平方公里,街道总长7.66公里),4.4万人口。是安徽省级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含山县志》载:“运漕镇在县南80里东七都,地临大河,上通巢湖,下接长江,居民稠密,商贾辐辏,旧设巡司。”明代以来便是安徽省江北八大重镇之一,含山县首镇。集镇地处杨柳圩,四面环水,形似出水的荷花,秀丽动人。
  运漕镇历史悠久。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就有了自然的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几经流砂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因此,运漕镇曾有“蓼花洲”、“中闸”、“漕川”的古称。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吴头暮楚”(先为吴地,吴亡入越,越亡归楚),原镇西大街(现运漕中学东大门处)的闸圈上曾有青铜镌刻的“吴楚名区”4个大字,1954年因洪水的洗劫,闸毁字失。
  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运漕镇始于东晋,原为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由于运漕镇位于裕溪河咽喉要段,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末年(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北魏曹操伐吴,“四越巢湖”,曾屯兵于无、巢、肥江淮一带,为了便于行军作战,运输粮秣军需,曹兵即开濡须水(又称漕河),帆船往来穿梭其间。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东吴孙权派人筑关拒曹,卡住濡须河口,形成东关,以遏巢湖。运漕河就成了吴兵进退必经之路。明朝朱元璋亦在此镇迎战过元军。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曾派兵驻守运漕、铜闸。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军在运漕设营。肖卯在《太平军东关之战》一文中记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初,太平军为了筹办军饷,从天京(今南京)派六七百只战船,向驻在巢湖地区的清兵发动进攻,经裕溪河、三汊河攻克东关、运漕”,载运漕所存大米16万担运赴江宁。忠王李秀成的部将洪仁达、何亚林还率8千人马驻扎镇中。现镇四周仍留有大小濠沟遗迹。
镇内名胜古迹较多,有万年台、东岳庙三台阁、正觉寺、西徕庵、圆通庵、水阁凉亭、明代巢国公华高墓、藏书楼、百子桥、晏家桥(北魏曹操部将点兵桥)等。此外,还有天主堂、福音堂、同善堂、清真寺无极道等宗教活动场所。这些文物古迹除正觉古寺为唐贞观二年(628年)所建,其余均建于明末、清朝和民国初年。
  万年台建于辛亥革命后的1917年,位于镇大北门外(今运漕镇医院大院内)。民国初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一伟大革命,由运漕镇各商号店铺捐资建造这座戏台,以标榜民国昌盛万年。金碧辉煌的万年台高十余丈,上下两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台顶为青铜所铸,四角风铃。台正中青龙抢珠空悬,投以金属币物即可滚动,活龙活现。台两旁对联镶嵌,台上方“现身说法”4个大字的横匾,为著名书法家鲍洁所书。万年台建筑规模是省内集镇戏台之最,每逢节日或重大集会,镇民乡邻皆蜂拥而来,台上或戏或歌,台下其乐融融。此台因年久失修,已于1963年拆毁。其他名胜古迹,几经沧桑,除少数外,绝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镇西街和上大街的孝子坊、翰林坊、贞烈坊、贞节坊等牌坊,气势恢宏,可惜多已拆毁。镇中十多家宗祠和多处两层砖木结构瓦顶的明、清徽派民居,古朴典雅,透出沧桑古韵。
  运漕镇自然条件优越,东近长江,西通巢湖。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水上运输发达,又扼巢湖出江咽喉,是上游合肥舒城六安庐江无为、巢湖等地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出江的必经之地,历来就是商业重镇。有关史料记述:“有72条巷,48道闸,专人驻守,晨开夜锁”;“商船绵延数里”,“商贾盈万”,“店铺百户”,“长持盛旺而不衰”,商贸十分繁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特别是1943年,新四军和含游击队在此成立了临江抗日指挥部,运漕镇就成了这一地区政治、经济、商业的中心,鼎盛时期,集镇人口增至1万多人。《安徽通志馆采访表》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镇从商达800多户,2400多人,有各种商号107家,主要有百货、杂货、布店、海货、酱坊、药店、黄烟店、茶叶店、山窑店;服务业80多家,主要有茶馆、酒楼、水炉、钟表、照像、浴池、缝纫;各种牙行38家,主要有粮食行、盐行、竹木柴炭行、石灰行、水果行、鱼行、牛行、猪禽行;各种作坊27家,主要有染坊、糖坊、面坊、砻坊、皮坊、蜡烛坊、炕坊;各种工匠34家,主要有车匠、机匠、银匠、木匠、篾匠、锡匠、瓦匠、石匠;手工服务业27家,主要有印刷、裱画、刻字、纸店、伞店、白铁、香店、炮竹、笆头、铁匠;其他行业21家,主要有屠宰、典当、寄售、钱庄、书店等。
  运漕镇地处“含山粮仓”的杨柳圩,隔河相望的无为县上、下九联大圩,粮源充足,民国期间,是为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市提供粮源的小米市。抗日战争初期,运漕镇粮行有50多家,最大的粮行是朱氏粮行,由朱博文祖上开办,主要成交对象是苏南、苏北、芜湖等地的粮商。当时比较知名的粮行有:徐永友开办的徐庆记粮行,张家梅开办的张梅记粮行,金华宏开办的金氏粮行,赵公侠开办的赵氏粮行,罗益丰开办的罗氏粮行,吕立举开办的吕氏粮行等。民国十六年,段祺瑞后裔在运漕兴办三益公砻坊,雇工50人,日产大米1万多公斤。1938年,商人薛宗田开办的薛兴隆米厂,用柴油机日加工大米1.5万多公斤。由于商业发达,早在清咸丰年间运漕就设有厘局(最早的税务机构),抽收米厘。据史料载:民国元年,运漕厘局全年比额为28.96万元,米捐比额为12万串。民国五年至十一年,实收厘金比额为135.54万元。民国初年,当时的安徽军政府就在运漕设立了中华银行分行,发行银元券,办理汇款及银钱兑换,并代理公库。交通银行在运漕设立汇兑所。中央银行在运漕设立办事处,还兼办征收盐税。此外,民国初年,李鸿章家族在运漕开设道隆钱庄;运漕盐商卢子富、俞越楼、杨冠三、韩受庭、丁蔼庭5户合股建立公合兴钱庄。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运漕就设立了邮政分局。当年,芜湖普安公司新购快轮两只,通航芜湖、运漕、合肥。民国十六年,旅居运漕经商的徽州同乡会又筹集股金1.5万银元,创办运漕园明电灯有限公司(又名园明电灯厂),用柴油机发电照明,为含山县内用电之始。新中国成立后,仅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设在含山县城环峰镇,其他县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均设在运漕镇,1954年特大洪水破圩后才搬迁至环峰镇。
        运漕镇内土地肥沃,除盛产水稻、棉花、瓜果、蔬菜、荸荠、菱藕外,还盛产鳜鱼、鲫鱼、鳙(胖头)、鳢(黑鱼)、鳊、鲢、鲤、黄鳝、青虾、河蚌、甲鱼等水产品。“三汊河螃蟹”个大体健,肉肥黄满、肉质细嫩,由于此地水流湍急,故能置于光滑玻璃板上翻身自如,味道鲜美,畅销省内外。运漕美食有 “运漕早点”、“运漕卤味”远近闻名,特别是“松枝烤鸭”鲜美香脆,风味独特,久负盛名;“运”牌系列白酒荣获国际金奖、国优精品;“绞股蓝”低度保健酒填补了国内空白。




本条目最后由 59.40.138.* 更新于2009-03-17 12:46:06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周边其他目的地

    运漕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运漕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