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历史名人

[编辑]

叶亚来

 
    叶亚来又称叶德来,叶德来是他担任甲必丹(当地最高掌权人)时用的名字,也有人称他叶来。1837年农历二月初八,叶亚来出生于现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1854年,17岁的叶亚来被当成“契约华工”(即俗称的“猪仔”)卖到马六甲。另一说是,太平军兵败后,清廷实行血腥大屠杀,叶亚来就是为逃避清军剿杀而被迫逃至马来西亚谋生的。到南洋后,叶亚来掘土挑沙,筑塘养鱼,后来在一个叫叶五的堂叔店里当伙计。叶五后来担心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能适应南洋炎热的气候,于是将自己一百元的积蓄送给叶亚来,劝他返回故乡。在回国途中,叶亚来却在赌馆输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变得一贫如洗。为此,他感到羞耻,决心避开他的亲戚,遂与一位叫叶福的同伴,从马六甲步行到芦骨。他在马六甲与森美兰芦骨之间来往贩猪和锡矿砂,也曾在马六甲某矿场当过厨师。

    1861年,24岁的叶亚来成为芙蓉地区甲必丹,1869年成吉隆坡甲必丹。在由争夺锡矿利益引起的雪兰莪内战中,叶亚来三次光复吉隆坡。1873年至1880年间,叶亚来任吉隆坡地区行政首长,掌管吉隆坡政令,有“吉隆坡王”之称。1883年,即叶亚来逝世前两年,他被清政府“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

邓承修

    邓承修(1841一1892)宇铁香,号伯讷,惠阳区淡水人。清道光二十一年生,光绪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家中病逝,年仅有五十二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官为援例捐郎中签分刑部,1869年补刑部四川司郎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授浙江道监察御史,1874年充会试稽察磨勘官,内阁中书、八旗教习监试官。光绪二年(1876年),为河南道监察御史,转掌云南道监察御史。光绪十一年(1885年),官至鸿胪寺正卿等职,还在总理衙门参与外交机要工作。曾与翰林梁鼎芬友好问游,梁赠邓诗曰:“直声霞天下,贞肃出天性。”

    邓承修任御史时,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进谏,痛陈利弊,揭露贪官污吏,因而有“铁笔御史”之称。他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职内,前后十二年间,向皇帝的重要奏疏有十六琉之多,弹劾前两广总督刘坤一、广州知府冯端本、高州知府钟秀茂、茂名知县王之澍及山西布政使的贪官污吏。甚至连李鸿章这样的权贵,邓承修亦疾恶如仇,敢于揭露他的投降卖国的行径,均能宣言不隐,直声震天下。

    邓承修先生是封建士大夫中的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为了祖国的尊严,在侵略者面前不屈不挠,坚决斗争。1885年他受清廷派遣,赴镇南关(今友谊关)与法国使者会勘中越边界,他据理力争,寸土不让,挽回权利,并完成了勘界任务。现广西友谊关还挂有邓承修遗像,并志其功绩;在中越交界处,仍存有邓承修当年立的勘界碑。光绪十四年,邓因病告老还乡。晚年在惠州主讲丰湖书院。1889年5月,在家乡淡水创办了祟雅书院,建有书院楼一座,办了三个班.有学生一百多人,邓承修先生首任主校。1908年聘请邓镜人先生(邓演达父亲)主校,革命仁人志士郑士良、邓仲元、邓演达、叶挺等,先后在此校就读,真是英才辈出,桃李芬芳。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崇雅中学有今天,应不忘艰苦创业、热心教育之先贤。

    惠州西湖广东著名风景区之一。自宋代苏东坡谪居惠州后,所谓“东坡到处有西湖”,西湖名扬遐迩。但在清嘉庆以后,西湖被蚕食强占,面积缩小,风景湮没。当时掌云南道监察御史的邓承修,回到家乡,睹此情此景,心感不安。为了保护和建设西沏,他于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十日,以惠州西湖不仅事关名胜,尤关地方险要,于是以郡城险要为辞,奏请濬湖,乞饬督抚筹款疏濬,严禁开垦。并提出一面清理占筑沿湖田扩归还湖,可用之田,课租作为管理费。奏准后没濬湖局于花墩上(即百花洲),当时挖深西湖二三尺。民国六年(1917年),钟鼎基、张友仁先生管理西湖,为邓御史立碑纪念。碑正面为“邓鸿胪濬湖纪念碑”,碑背后刻爱国诗人丘逢甲七绝一首:“亭亭桂影树扶琉,何处投竿许老渔。留得濬湖遗疏在,花洲合祀邓鸿胪。”款书“丘仓海留题。”“黄绍裘书石。”碑东面书“光绪乡先生邓铁香先生,奏濬湖,至今人思其德。”

     邓承修先生风节,多见其遗著《语冰阁奏议》若干卷中,《清史稿》有传。他生平工诗,尤善书法,行书、楷书皆擅,书法瘦硬,有“铁画银钩”之誉,丘逢甲称其书法出自猛龙碑。如“何处下渔竿”为青石刻联,邓承修撰书,字体挺劲中有秀雅,流畅自如,自成一家,其墨宝为贵重文物,现由惠州市博物馆收藏。今人对其手书楹联、诗文、日记、奏稿,均视为异宝,凡有所见,莫不以重购珍藏之。邓承修回乡后,曾居西湖百花训、红棉水榭、清醒泉间,吟诗、写字、烹茶、钓鱼,怡然自乐。在百花洲,其所居曰“镜芙轩,”并题书“暂此息羁鞅,何处下渔竿”一联。他在惠州西湖留下不少诗文墨宝,除咏叶梦熊等五先生十首诗未摘列外,有以下几方面:
    1 光绪十四年(1888年)游白鹤峰诗:“木落满亭榭,秋深访古来。江平沙屿出,天阔海云开。去国孤臣泪,斯文旷代才。欲寻垂钓迹,遗碣漫蒿莱。”
    2 游迴龙寺(在今糖厂附近己毁),门有邓承修题“迴龙寺”石额。并题诗曰:“幽事日相接,出门随所之。偶寻前代寺,重校昔贤诗(明叶梦熊先生有诗刻在寺中)。灶破憎炊少,林疏鸟宿迟。漫游今觉是,休为罢官疑。”
    3 游红棉水榭诗:“孤亭余落日,疏柳己成秋。水逼疑无地,云闲不下楼。草齐看放马,风定好横舟。欲向仙源问,烟霞迷古丘。”

    “郡城西畔路,旧侣日经过。江远常迟客,亭荒半补萝,凉秋归雁少,微雨得鱼多。少饮休辞醉,花飞可奈何。” “名湖谁是主,天许作闲人。短发时看镜,浮生悟此身。桥留犀带古,图绘屐痕新。五百年间事,风流过眼频。”


郑士良

 
    郑士良(1863-1901)号弼臣,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少有大志,跟随乡中父老习武,结识不少会党人物。及长,到广州求学,初入德国教会所办礼贤学校,1886年入博济医院学医,与孙中山同学,对孙的革命主张十分折服,向孙表示自己是会党中人,日后可发动会党参加孙领导的起义。

    1887年秋郑士良以后辍学返乡在淡水圩开设同生药房,暗中联络会党,为日后起事作准备。1893年参加在广州南园广雅抗风轩议组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的团体的会议。
 
    1895年郑士良从澳门香港协助孙筹建兴中会总部,与孙等到广州建立兴中会分会,在讨论起义计划时被指定专门运动广州一带会党,亲赴北江联络会党首领梁大炮,得数千众。兴中会选举伯理玺天德时,反对杨衢云任此职,力主选举孙,后接受孙顾全大局的劝告才不再坚持。起义计划事泄失败,与孙等东渡日本。不久奉孙命返港从事联络内地会党的活动。

    1899年郑士良参与成立兴汉会,推孙为会长。次年奉命指挥惠州起义,连战皆捷,各地会党群众纷纷来投,义军增至二万余人。后因饷械不济,下令解散义军,避往香港。1901年8月27日在香港饮宴后返寓所途中暴卒,医生检验后称中风所致,一说系清吏收买凶手下毒谋杀。


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惠阳区陈江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庭。我国近代民主革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共产党挚友。 1902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预科和中央大学政治系,任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总部执行部外务部干事。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财政司副司长、司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参加孙中山反袁护国斗争,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财政部次长、署理财政总长。1919年奉孙中山命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建设》杂志,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财政部次长、代理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22年底,代表孙中山与苏联政府特使越飞会谈,共商国民党与苏联、中共合作的具体问题,为帮助孙中山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负责主持中央党部工作。此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发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农民自卫、保护农民协会致广东各县令;并兼任党军、黄埔军校、讲武堂、东征军第一任党代表、军事委员会常委、军需总监、大元帅府秘书长等职。国民党“一大”以后,与国民党右派破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行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与李大钊等以及国民党左派团结合作,维持国共合作,发表了《革命派与反革命派》著名政论。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遭国民党右派收买的凶手暗杀。主要著作收入《廖仲恺集》、《双清文集》。 
 

邓仲元


    邓仲元(1886~1922),原名士元,别名铿。原籍梅县,7岁随父行商于惠阳淡水后落户淡水。19岁入广州将弁学堂,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粤军总部参谋长兼陆军第一师师长,参加过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等战役,功绩卓著。

    早年就读于惠阳,后肄业于崇雅学堂。1905年考入广州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步兵科教员兼公立政法学堂体操教习,不久任代区队长。1907年升任该校学兵营排长兼代左队队官。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1910年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辛亥革命爆发后,与陈炯明等在惠阳淡水首义,继而率兵进攻惠州,与敌作战,身先士卒,率众击溃敌军,迫使惠州守敌投降,光复惠州。任东江第一军参谋长,后改编为陆军第一混成协,任协统。同年11月9日广东军政府成立,任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军衔为陆军中将。1913年任琼崖镇守使。后起兵反袁,与龙济光激战于三水,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年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副部长,旋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密谋在广东举行起义,并任广东讨袁军总司令,与朱执信等人在香港、澳门设立指挥机关,与陈可玉策动陆军团长邓承昉在饶平起义,另命洪兆麟在惠州举事,均未成功。1915年奉命赴新加坡筹募讨袁军费。1916年任中华革命党东江司令官,参加讨袁驱龙(济光)战役,攻博罗石龙,与广州、惠州、东莞之敌苦战月余。1917年11月粤军成立,任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1918年,随陈炯明率军援助福建民军,攻克闽南二十余县。1920年率部回粤,年底驱逐了盘踞广东的莫荣新。1921年5月,任广州军政府第一师师长兼总司令部参谋长。同年夏,击溃犯粤的沈殿英、刘震寰部。接着,积极支持孙中山北伐,担任后方筹饷械的任务。 1922年3月21日,陈炯明族弟陈觉民指使暴徒于广州广九车站枪击邓仲元,经抢救无效于23日去世,终年36岁。24日,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上将。1929年7月24日国民政府令拟照上将阵亡例给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现惠州西湖建有仲元亭以示纪念。


邓演达


邓演达1895年3月1日生于广东惠阳,字择生。

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邓演达列为"一贯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

邓演达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对革命忠勇奋发,两次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嘉许。

1927年3月10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召开。 这次全会是挽救大革命的一次壮举。为了限制蒋介石独裁的恶性发展,会议通过了《统一党领导机关案》、《统一革命势力案》、《裁撤中央军人部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条例》和《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等决议案;同时免去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会上,经邓演达提议,决议成立由邓演达、毛泽东、谭平山、徐谦和顾孟余为委员的土地委员会。邓演达还和毛泽东、陈克文以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名义,提出并由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农民宣言》。宣言指出:"解决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重申国民革命的方针是扶助农工运动。

由于邓演达忠实遵循中山遗教,认真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被全会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部长,并任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等职。

1927年6月30日,邓演达鉴于革命形势逆转,又感到无力挽回狂澜,就怀着沉痛的心情,决心出走。

临走前,他给国民党中央委员写了一封告别信。信中说:"我以为总理的三民主义是我们革命的张本,照着总理的三民主义去做,必然可以得到大多数民众--尤其是农工群众的拥护,可以完成革命。不幸到了今日,总理的三民主义受了不少的曲解和背叛……我因为这个,所以离开了目前的工作,而且希望我们党的领袖们反省"。信中最后说,"同志们,革命是我们的职业,三民主义的国民革命是我们的立场。同志们大家奋斗!我们一定在最近的将来和大家再见!

邓演达将信发出后,即化装为检查电线的工人,离开武汉,沿京汉线北上郑州,再转西安。在西安会合了由武汉回国的俄国顾问,经五原榆林,越沙漠,到西伯利亚,最后抵达莫斯科。 
 
邓演达于1927年8月15日抵达莫斯科后,一直在思考中国革命问题。他认为大革命的失败,首先是领导机构的罪恶;要继续进行农工的解放工作,只有否定这一领导机构,建立一个革命的、代表农工利益的和能战斗的指挥机构。1927年10月,他和正在莫斯科考察的宋庆龄、陈友仁交换了意见。他们一致认为,为了不中断中国革命,有必要成立一个临时性的革命领导机关--临时行动委员会。其任务在于宣告南京、武汉的国民党中央之罪恶;迅即筹备召集全国各省市代表大会,选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以行使中央执行委员会职权;筹备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解决一切革命问题。临时行动委员会到全国各省市代表大会成立日起,即行取消。根据这一精神,由邓演达起草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于1927年11月1日在莫斯科发表。

1930年5月,邓演达回到上海。他一到上海,就与同志们酝酿成立新组织的问题。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大会。到会的有10个省的代表,包括黄琪翔、章伯钧、季方、朱蕴山等30余人。会议由邓演达主持,通过了六项信条和邓演达起草的纲领《我们的政治主张》,选举了中央机构--干部会,由邓演达任中央干部会总干事。至此,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这一组织便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1947年始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1931年2月,宁粤分裂,国民党中有不少中央委员不愿与蒋介石合作,而纷纷去广州,另组国民政府。在这样的形势下,邓演达同陈铭枢、杨杏佛等密商起义反蒋的军事行动。他们商定:陈铭枢到江西吉安把"围剿"红军的十九路军调广东,树起停止内战和反蒋的旗号;邓演达去江西临川一带,策动"围剿"红军的十八军起义;同时,联络武汉驻军以及西安和华北方面原西北军一齐响应,以推翻蒋介石的统治。

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临启程去江西前,不幸在上海被捕了。

邓演达被捕后,蒋介石立即从南京打来电话,命令将邓押往南京。邓演达在南京关押期间,蒋介石要他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宣布解散组织;又提出由蒋任总司令、邓任副总司令,一同去江西剿共,或者派他出国考察。这一切,都被邓演达一句话挡回了:"我要为中华民族维护正气!"

蒋介石无计可施,便把邓演达转移到紫金山麓的茅屋内,严加看守。当时,有位看守递出邓演达写的一张字条,大意是:他已移至南京郊外,难再联系,愿做白发囚徒,要同志继续为革命努力。

邓演达在紫金山麓被囚禁一个月后,适值蒋介石要宣布下野。据说,蒋介石清楚地知道,他下野后,邓演达很有可能上台。邓如上台,对他威胁最大。于是,他便在下野之前,迫不及待地下令将邓演达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时为1931年11月29日,邓演达时年36岁。


  挺


    叶挺将军是我军创始人之一,我国现代著名的军事家。惠阳秋长镇周田村人,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生于一个贫苦农家。7岁读书,15岁入惠州府立中等盐业学校就读,16岁转入黄埔陆军小学,开始探求救国救民道路。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赴苏联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1946年3月4日获释。出狱后立即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7日被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由重庆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茶山遇难。终年50岁。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11-29 01:31:29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惠阳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惠阳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