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特色旅游

[编辑]

阿坝民族风情之族
         
 
 
 
   


  阿坝县境内不仅拥有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更有森林茂密、 河山光涌的山间峡谷地区。因此,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民,根据自己生活的自然条件,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风格的房舍建筑艺术

  走进阿坝草原,映入人们眼帘的除了苍茫无际的雪山,辽阔无垠的大草原外,还有许多人们预料不到的景观时时闯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那一幅幅令人欣喜和激动的“半农半牧区”生活图,始终令人难以忘怀。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阿坝人民,正在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创造着自己闪烁生辉的优秀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风情,并把历史传统、宗教文化、人民的心理素质融进了生产与生活的习俗之中,以高雅优美、朴实、文明的风貌,展示出了对美好生活的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安祥适然的民居,徜徉在高原落日的余辉中,用泥土夯筑成厚重的墙,撑起了高原农人们家庭的温暖与幸福。百转千回,经历了风霜雨雪却兴趣盎然,这些个性独特的建筑群落,张扬着高原人生命的节奏。它们把大片青春留给了大自然,把大片天空留给了阳光。他们把草原作为自己永世不移的母亲。因为,在这块土地上,有他们取之不竭的源泉,世代的付出和有限的索取,使他们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土塬围成的陋居。

  在阿坝县城(广大农区)一带,其定居房屋多以黄土夯筑高墙或是用柳条编制而成,然后再用牛粪和泥土糊面。这种房屋的显著特点是避风、保暖。牧人们还常常在房院内用草皮或立木条筑成方形院墙,以示美观、大方

  如果说寺院建筑是这个民族心理受重的支撑点,是藏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民居建筑就应当是这个民族对生活的理解,对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灾害的一种深刻注释了。阿坝县民居建筑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是石头、粘土和木料。他们正是采用这些简单的建筑材料,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土地上建造出了这些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高原民居群落,为高原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有人说,藏民族是穿着祝福的民族,其多姿多彩的生活使这个民族所有的服饰由单一的劳动服饰逐步演变成了生活服饰、劳动服饰和休闲服饰三种类型的民族特色服饰。阿坝县藏民们有服饰制作多以毛衫装出现,上装分为小领、大领两种,但都需扎上腰带。男性服饰多为深色调的面料,并镶以豹皮为边,所用配饰多以金银制品为主,悬佩腰刀以体现男性的刚强、坚毅与强悍。女性服饰多以浅色调的面料为主,所配饰品则取水中珊瑚、水獭皮等,同西半球铺以金银手饰,以体现财富、灵秀与精巧。

  还有人说,藏民族是穿着吉祥的民族。每当节日或重大活动举行时,藏男藏妇们常常穿着华贵高雅的节日休闲服,从头到脚的服饰都充满着吉祥和祝福。从服饰的图案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他们身体上展现出来的各种饰品,均是从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中深化凝结而成的。这些华贵、美丽的服饰,始终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情趣,给人以轻松愉快的心境,并构造出了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空间,使人达到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为人们营造出这个民族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对宗教的独特诠释。他们身上那些用山中玉石、海中珊瑚、土中金银精制而成的各种饰品,以其本朴的天然魅力,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古朴、自然的氛围,其艺术生命正是在这种氛围中生活着。是啊,一套服饰就是这个地方的风俗的集锦,一套服饰就是这个民族物质生活的外化和精神生活的旗语,一套服饰就是这个民族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颇负盛名的阿坝县民间民族服饰表演队曾经还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直播。先后参加了阿坝州建州50周年和川西北 牛文化节等重大活动的表演,充分展示了阿坝县民族、民间服饰的风彩,刻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和赞扬。

  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生活在川西北高原上的广大农牧民的饮食原料主要糌粑(青稞面)和酥油,并兼以蔬菜、豆类等其它农作物,他们的肉食主要是牛肉、羊肉,偶尔也食用一些猪肉。糌粑,是将青稞放在锅里炒熟后用石磨加工而成的面粉。食用时常常和酥油混合着进行。酥油,是从牛奶中提取出来的奶油,这是阿坝县藏民食用糌粑时必不可少的原料。

 

  阿坝县藏民们的肉食品主要是牛羊肉。而且其特色吃法是“手抓肉”,由于吃这种肉时,人们通常都是一手持刀,一手抓肉,所以,人们称这种肉为“手抓肉”。然而,在种食品中,肠子又是阿坝藏民们最喜爱制作和食用的肉食品之一。在阿坝牧区,制作的肠子大体可分为血肠、肉肠、肝肠和面肠等种类。所谓血肠,就是将牛血和切碎的肉丁、脂肪块儿、调料等进行混合绞拌均匀后一齐灌入牛的小肠内,然后再将灌好的血肠放进开水里煮,待肠内的血液完全凝固并煮熟后就可以食用了,这样就制成了美味可口的血肠了。

  肉肠也叫油肠,是用高原绵羊的大肠制作而成的。具体作法是在切碎的牛(羊)肉丁里加上可口的调料,将带油的大肠从细小处向粗壮处进行翻装,装完后再将肠体洗净,然后就可以进行煮食了。

  茶,是阿坝藏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之一。在阿坝县藏民的生活中,几乎人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就是马茶。由于长期的生活、饮用,阿坝县藏民们对烧茶、制茶、饮茶早已积累了一整套的经验。无论是农区还是在牧区,人们最喜爱饮用的依然还是“奶茶”。它之所以被称为“奶茶”,是因为它是由牛奶与马茶熬煮而成的。这种茶的制作方法是,在茶壶或茶锅里放进砖茶或粗茶,让水将茶沸煮,使茶水熬成咖啡色,这时的茶称为马茶,也是可以饮用的。这种这种茶也叫茯茶。向熬煮好的马茶水里放进鲜奶,或放入用奶粉滲水搅匀后的奶液,再营业税开,这样就成了奶茶。

酸奶也是阿坝县牧区藏民日常非常喜欢的食品之一,酸奶也叫奶酪。主要是在秋夏两季来制作和食用。酸奶的制法是,先将新鲜牛奶煮沸,倒在容器中,待牛奶不烫手时加入酸奶酵料搅匀,然后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几个小时后,牛奶便自行凝固成嫩豆腐状,这就制成了酸奶。  

  世世代代生活于辽阔草原,广袤土地上的藏族人民,宽广的草原给了他们像草原一样宽广的胸襟,巍峨的雪山铸就了他们坚强而粗犷的性格。因此,藏族从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更是一个热情大方、好客的民族,每当闲暇或节假日,他们都要举行这样、那样的民间文艺活动,或唱山歌,或跳锅庄,用歌声和舞蹈来消除一天的疲劳。因此,川西北高原还是一个处处充满歌声,到处扬溢着欢乐的世界。所以节日,自然就成了高原人欢乐愉快的最佳表现形式。节日来临,他们身着盛装,三五成群从四面八方涌向节日的场所,既可以看一场源远流长的藏戏,欣赏一台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聆听一曲悠扬的扎念弹唱,还可以领略到粗犷豪放、惊险剌激、充满浓郁民族色彩的体育项目竞赛,还会感受到场面宏大、程度规范、计策而深刻的佛事活动。

  “扎崇节”是阿坝县藏民们自己独有的传统节日。“扎”在藏语里是陶器的意思,“崇”是市场之意。因此,“扎崇节”就是阿坝县一个以商品贸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统节日。过去的“扎崇节”期间,阿坝县境内筘部落和外地土陶器商人就会聚集在阿坝县城附近开展以土陶器交易为主的商品贸易活动,同时还要举行赛马、摔跤、野餐等多种民间活动。但后来因多种原因使该县的民族传统“扎崇节”不得不终止举行。直到1985年,阿坝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了使阿坝县的民族传统“扎崇节”更好地为草原经济繁荣服好务,经与全县各族各界人士协商,才决定恢复举办“扎崇节”。并将其过去民间举办改为由县委、县人民政府主持举办。从此,阿坝县的世族传统“扎崇节”又因此被赋予了崭新的内容,节日庆典上除举行僧人游行、马队、牛队、驴队等仪仗队外,还增添了舞蹈队、花环队、锅庄队、摩托车队和机关方队等仪仗队进行表演。

  沿着阿曲河的岸边,密密扎扎地布满了各色帐蓬,如此大规模的场面,也只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能铺陈地出来。入夜,每顶帐蓬里灯光闪烁,倒映在静静的阿曲河之中,歌声从这顶帐蓬传到另一顶帐蓬,此起彼伏,余章缭绕。锅庄从月出东山一直跳到月落西头。这就是“扎崇节”,一个欢乐的海洋,一个温暖、和谐而愉悦的世界。

  节日期间除进行商品交易外,还增加了多种体育比赛项目,使整个节日充满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远近客商到这里进行商品物资交易,为繁荣阿坝县的市场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如今,阿坝县的民族传统“扎崇节”早已成了川西北高原藏区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

  爱情,这是人类永恒而美好的主题。在这块传奇的土地上,演绎着许多美好的爱情故事。被选定的翠绿草地,两队迎娶新娘的人群,两顶精心缝制的帐蓬,就这样合在了一起。头上是湛蓝的天空,天空中飘动着白云,脚下是青青的草原,野花一遍又一遍地渲染着良辰佳期。这种天然的婚礼殿堂,散发着一种野性的美,拂开淡青色的树枝,遥看远去的河流,仔细体会婚礼的原始,认真感受婚礼的神秘。
 
 
 
阿坝县宗教文化之旅
         
 
 
 
   


  宗教,是广大藏区一朵从不凋谢的花朵,它把人们的现实与憧憬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理想的完美与现实的缺陷共同并存的情况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总是从生活的残缺中去寻找理想的完美境界。对于草原上发生的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对现实世界的受限而在宗教中能找到理想答案,对客观环境的恶劣而在宗教中却能达到美好的憩圆,因此这里的人们选择了宗教。

  佛教产生的文化背景,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理要求和文化要求几乎在同一个价值取向上,因而佛教很快在唐朝时代传入了阿坝县。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藏王松赞干布率藏兵20余万攻松州迎娶文成公主,“由于文成公主、吐米桑博扎、大臣噶尔等迎请了与佛陀本人具有同等加持之力的觉阿释迦牟尼佛像,遍历各方,广行加持,开启了佛法在多麦地区弘扬、传播的缘起之门”。然而,在此之前本波教就早传入了阿坝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伊斯兰教又传入阿坝地区。迄今为止,阿坝县境内已拥有定玛派、萨迦派、觉囊派、本波教等教派的藏传佛教寺庙42座,伊斯兰清真寺1座。

  于是,这里的家庭及成员,都生活在宗教氛围之中,并视宗教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所建筑的寺庙大多气势宏大,金壁辉煌,成为这里建筑文化的代名词。这块伸手可揽阳光,垂手可捧云彩的土地上,寺庙建筑已远远超过了宗教本身的意义,成为人们寻求历史,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场所,寺庙本身也成为建筑力学、审美学、艺术学的物化表现。

  寺院建筑多由经堂、佛殿、转经长廊以及大批僧房组成。经堂为各教派寺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平面呈“”字形,多是两楼一底,四面墙体采用硬石和粘土夯筑而成。墙的边缘还用红柳枝捆扎成一圈,以使庭内空气正常流动。每座经堂的房顶正中都坚有鎏金宝瓶。又称为金顶。这是广大藏区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方式之一。

  壁塑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壁塑多体现在寺庙的廊柱、门、椽檐、窗户等建筑物上,所塑内容人们的希翼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塑刻细腻、轮廓分明、色彩鲜艳。在阿坝县流传的宁玛、萨加、觉囊、格鲁、本波等教派的壁塑都有一定的差距,各具特色。不同的教派,体现在不同的寺庙建筑风格上,使壁塑的内容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只要我们细心去研究这些五光十色的绘画,就会发现仓促中相当多的数量绘制的是吉祥八宝图,并有金刚结、胜利伞、莲花、鱼、宝瓶、宝幢、法轮和海螺组成各种不同的图案。这些都是用来祈求佛祖保佑,祈求自己一生平安吉祥的象征。

  在阿坝县,藏传佛教寺庙不仅是广大信教群众进行宗教佛事活动的场所,它还是藏民族精堪建筑技术的集中表现地之一,它更是藏区最重要的珍贵文物收集地。几乎在每座寺院里都有自己的“绝活”,都存有能够代表它们自己寺庙特色忍气吞声珍贵文物。但是,每座寺庙都普遍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物品,那就是唐卡。唐卡画就是卷轴布画,它在藏区绘画艺术中,是最具有特色的一个种类。唐卡画一般都画在白布上。色彩讲究用四色,、就是蓝色、黄色、红色和绿色。画完画以后,还要描勾金边。然后像国画裱衬一样,衬在名贵的锦缎上,画面还遮有黄锻子幔帐

  唐卡画主要内容取材于佛教,画各种佛,菩萨、护法神玫藏区佛教各教派的宗教大师;当然,有的唐卡画也画一些历史故事和具有科研价值的人体解剖图。由于诏卡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藏区的每个寺庙和一般群众家中,都可以看到唐卡画张挂在显眼的位置,并且受到供奉。

  藏传佛教自唐朝时传入阿坝县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百余年的改革,使其不断得以规范和完善,在阿坝地区形成了代表川西北高原文化风格的藏传佛教文化。格鲁、本波、觉囊、萨加、宁玛等不同的教派越来越体现出不同的宗教特色,为丰富阿坝县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格鲁派俗称黄教,该教具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完整的学经修习制度。据史载,该教派于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传入阿坝县,该县境内的第一座格鲁派寺庙是下安斗寺,传说该寺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心传弟子阿旺扎巴修建。该教派从此便在阿坝县不断弘扬、扩大,迄今全县范围内已有格尔登、查理、各莫等格鲁派寺庙17座。

  藏传佛教在阿坝县历史悠久,寺庙建筑艺术精堪,民族宗教文化渊源流长。宗教的节日,信徒的祈祷,法器庄严神秘的法音,构筑了阿坝高原浓郁的民族宗教文化景观。

  莫郎节、成佛节、说法节、夭降节是阿坝县藏传佛教的“四大”节日。而莫郎节、燃灯节、夭降节、果尔多节又是本波教、藏传佛教共同信仰的节日。每年藏历4月15日是成佛节,这一天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成佛和入胎、证觉、涅磐三行迹纪念日,故又称为“三重节”;每年藏历12月29日又是阿坝县藏民们的果尔多节,每到这个节日,各大小寺院的僧人们就聚集进行集体诵经、焚烧用糌粑捏成的“多尔玛”;每年藏历10月25日为燃灯节,又称为五供节,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忌辰。每年这一天,格鲁派僧人就要齐集寺院,在经堂念经纪念宗喀巴忌辰。燃灯节这夜,整个寺院酥油灯、彩灯通明,经声朗朗,以彩色酥油制成的酥油花、唐卡、佛像供奉于经堂,各族群众纷纷聚会寺院观看热闹;每年藏历6月6日是说法节,这个节日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四大宗教节日之一。每到节日来临,各教派僧人都要齐储寺院纪念释迦牟尼在印度波罗奈斯城首次为王比丘转四谛法轮;藏历9月22日叫做天降节,是释迦牟尼在天上为生母说法33天后,皆同眷众返回南瞻部州的节日。节日期间,各教派僧人集中寺院念大经,纪念这个日子。

  在阿坝县藏族群众中的众多宗教节日中,莫郎节是阿坝县一年一度中规模最大的民族宗教传统节日。莫郎节,意为传召大法会,源于明成主永乐7年(公元1409年)藏历正月,格鲁派大师宗喀巴在西藏大昭寺首次倡导讲经论法,发愿祈祷的大法会,自第二世达赖起,将这一活动成为惯例,并在藏传佛教各教派和本波教中共同举行。

  每年藏历正月初三至十七日为莫郎节节期,前后共计15天时间,节日内容包括:僧徒集结念诵吉祥大经10天,初十三至14两日举行展佛仪式,紧接着举行宗教神舞会。15至16日两天,分别举行“酥油灯”艺术展示晚会和抬游“悬巴”等盛大宗教活动。

  整个莫郎节从开始到结束都显得热闹非凡,全县远近各地的农牧民群众都携幼扶老地赶到当地寺院朝圣拜佛。阿坝县的莫郎节集宗教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将宗教洗礼、体现宗教传统艺术的神舞、宗教音乐、酥油灯雕塑展览、展佛、唐卡展等民间大型交流、庆贺丰收和祈祷来年吉祥,民族服饰展等活动全部贯穿于整个莫郎节的始终,是全县人流聚集的最高峰。

  今天,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莫郎节这种民族传统节日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并吸引了省、州、县的众多人士和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节日赋予了崭新的内涵。

  阿坝县,这方古老的土地,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历史的沧桑。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至今还留在草原的一草一木间;宗教改革的先师宗喀巴依然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影响着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这是一块祥和的土地,这里的人们拥有自己安宁的乐园。这是一块自由的天空,这里宗教和文化并行生长。尽管这里的草木一岁一枯荣,但它们的根却永远还浸泡在中华民族的海河之中,那么茂盛,那么茁壮。看,那祈祷幸福、平安的桑烟又冉冉升起了,那祈告富裕、快乐永驻的“龙达”又飘起来了。阿坝高原,是一个珍藏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绮丽风光中的圣洁家园。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11-22 23:45:57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阿坝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阿坝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