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历史名人

[编辑]

彭芬(1875~1939)

彭芬字兰村,又号兰棻,双流县东升乡人,辛亥四川保路运动领导人之一。幼时入县学,中举为榜首。清末倡办新学,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师范,回国后为安徽候补知县。后回乡,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办双流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 (1907年),创办双流中学堂,后因学款不济,于宣统二年(1910年)停办中学,仅存小学。辞职去成都,入四川咨议局,办理专案。4月,当选为川汉铁路总公司董事局董事主席。
  
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彭芬力争保路。9月,被川督赵尔丰羁于督署来喜轩。11月,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委为成都商业专门学堂校长兼安抚员。民国初,北京发表阵宦为四川巡按使,陈氏为搕索钱财,假口清理四川财政,将彭芬及原军政府财长董修武、科长林冰骨等下狱。嗣因修武自缢狱中,陈氏慑于舆论,彭芬等得以无罪释放。
  
民国6年(1917),退居双流老家。民国9年(1920),受双流知事沈燕贻之聘,参与重修《双流县志》。县志告成,再返成都,历任各中学教员。彭芬主张实业开发,教书期间曾与友人商议开采会理铜矿,后因资金短缺而未实现。民国20年(1931),教书余暇着手搜集资料,将其在辛亥年保路运动的亲身经历,撰述成《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民国28年(1939),因心肌梗塞猝发,逝世于成都。

秦载赓
   
秦载赓名明良,华阳兴隆乡人。同盟会员,辛亥四川保路运动东路同志军统领。6岁时与胞弟省三习武于祖父武棚,闻鸡起舞,常练不辍。18岁时已膂力过人,应县童子试,因考官不公,秦将其从轿中拽出痛殴,闻者咋舌,称为"天然革命家"。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曾多次在四川各地策划起义,均遭失败。当时秦任华阳县中兴场民团"安吉团"团总,同情革命,常与革命党人密有联系,其间与同盟会员龙鸣剑甚为相得,并在其影响下加入同盟会。

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按照同盟会部署,必须拥有武装。秦以"安吉团"为基本队伍,以袍哥组织名义,兼并仁寿煎茶溪"仁"字袍哥"文明公",取得舵把子地位。后联络各地袍哥,伺机举事。

宣统三年(1911年)6月,清政府决定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将全川人民用租股集资修建川汉铁路的权利出卖,激起强烈反对,掀起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铁路股东代表会决定"破约保路",成立保路同志会,各州县纷纷响应,相继成立分会或协会。7月中旬,秦被选为华阳同志协会会长。旋即赴新津参加九成团体会,要求各回本籍,召集人枪,相机起事。会上秦发言激烈,被推选为东路同志军首领。

按照九成团体会部署,秦将"安吉团"扩编为同志军,拣选精壮,编伍训练;又调集铁匠30余人,在苏码头开炉设厂,修造枪械。龙鸣剑等同盟会员认为武装起义的时机已近成熟,商定秦载赓以袍哥名义,邀集川西南各州县袍哥首领,于8月4日赶赴资州罗泉井开"攒堂大会",确定起义方略。要点有:侦明敌情,交换情报,向所在州县团练局或绅商借枪借款,动用积谷及未解租股,由各地同志会直接领导建立同志军等。会后,秦决心毁家纾难。回县将祖遗田产30多亩变卖,全部用来购枪造弹,装备同志军。

9月7日(农历七月十五),川督赵尔丰在成都逮捕立宪派人物蒲殿俊、罗纶等人,又开枪镇压去督署请愿群众,制造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血案发生后,秦在苏码头于午夜得到消息,义愤填膺,鸣锣齐团,率千余人打着"东路同志军秦"大旗,一路高呼"打倒满清,打倒赵尔丰"口号,浩浩荡荡冒着滂沱大雨向成都进发。拂晓,在东门牛市口、大面铺一线与清军激战,最先打响保路运动武装革命第一枪。终因秦军装备简陋,又素缺训练而败退下来。在二三日内,"四方应召至者万余人",环成都周围,形成重重包围,然后转战龙泉山一带。

9月中旬,秦率同志军开拔至仁寿籍田铺休整。时荣县王天杰与龙鸣剑所率同志军2万人,也因攻打成都不克退下,与秦军会师后组成联军,成立东路同志军总部于籍田,秦被公推为全军统领,王天杰为副统领。通过整顿扩充,军威大振,复又向成都进攻。在琉璃厂、包江桥、中和场、中兴场、二江寺、苏码头、秦皇寺等处,与清军展开大小战斗20余次。二江寺一役,清军伤亡惨重,横尸遍野,使"赵贼夺魄"。坚持半月之久,遂放弃再攻成都计划,分兵往下川南,收复州县。

从籍田铺出发,兵分三路,秦载赓、王天杰、龙鸣剑各率一路。秦军由同盟会员陈宽草檄文,李难草约法,明确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所到之处,连下仁寿、井研犍为威远自贡等十余州县。这时荣县在同盟会员吴玉章精心策划下,于9月28日首先独立,秦很受鼓舞,协助巩固革命后方政权,出力颇大。10月底,有消息传来荣县,称驻井研的同志军负责人邓大兴变节,与赶下台的地方官沆瀣一气,大搞复辟。秦闻讯勃然大怒,跃马直奔井研,历数邓的罪状,并收缴印信,张贴布告,重申新政。恼羞成怒的邓大兴唆使爪牙,在11月1日设伏于秦登程去犍为必经之城南三官楼,从背后连发数枪,秦坠马殒命。消息传出,川南州县,无不悼惜。
 

蒋琬
   
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琬见推之后,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呼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徵也。”顷之,为什邡令。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於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蒋琬铜像
地点:棠湖公园·东升镇·双流县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叡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叡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又命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於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於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闇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是琬遂还住涪。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

子斌嗣,为绥武将军、汉城护军。魏大将军锺会至汉城,与斌书曰:“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当洒扫坟茔,奉祠致敬。原告其所在!”斌答书曰:“知惟臭味意眷之隆,雅讬通流,未拒来谓也。亡考昔遭疾疢,亡於涪县,卜云其吉,遂安厝之。知君西迈,乃欲屈驾脩敬坟墓。视予犹父,颜子之仁也,闻命感怆,以增情思。”会得斌书报,嘉叹意义,及至涪,如其书云。

后主既降邓艾,斌诣会於涪,待以交友之礼。随会至成都,为乱兵所杀。斌弟显,为太子仆,会亦爱其才学,与斌同时死。
 
 
田家英

原名曾正昌,属鸡,四川省成都市人(祖藉双流县的永福乡)。1930年进入成都省立北城小学就读。

1933年考入成都南熏中学就读。

1934年母亲去世,辍学在家中药铺里当学徒,开始尝试以“田家英”的笔名给《华西日报》等报纸写稿。

1935年在报刊副刊上发表小说、散文、书评、杂文和诗歌。

1936年以第一名成绩考进成都县立中学,1936年冬,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海燕社”。

1937年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学校开除,在地下党帮助下奔延安,进延安“陕北公学”学习。

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担任学校总支秘书、中国近代史教员、宣传科教育干事等。

1939年进马列学院继续学习。毕业留校,任中国问题研究室研究员、学院教育处干事和中国现代史教员。

1941年进入中央政治研究室。

1943年调中宣部历史组工作。

1946年被毛泽东选为毛岸英的老师。

1947年晋西北的土改运动。

1948年8月起任毛泽东秘书。1949年后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副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多年以全部精力参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及毛泽东其他著作的编辑、注释和出版工作,还参与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起草的中共“八大”大会开幕词受到毛泽东和与会代表的称赞。毛泽东经常派他到各地农村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坚持实事求是向党中央、毛泽东反映实际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提出改进建议。他坚持真理,在整理毛泽东的一次讲话时,删去涉及彭德怀的不实之词及表扬关锋、戚本禹的一段话。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受到冲击。1966-5-22日下午,王力等到中南海住地,令他停职反省,交清全部文件,搬出中南海。第二天他即自缢而死。
 
 
颜楷

颜楷(1877~1927)字雍耆,又号拔室子,华阳县人。辛亥四川保路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书法家。
出生世宦人家,先辈皆登显位。幼年从父读书,16岁考中南学(京城贵族子弟学校)第二名,颇受翁同龢器重。后又从名学者王闿运学,入湖南衡州东州书院。甲午(1894年)战败后,维新思想大兴,受其熏陶,常与川籍维新人物刘光第交往。戊戌(1898年)政变,六君子就义,颜气愤不已,精神有些失常,其父深恐罹祸,遣至甘肃舅家疗养。后回四川,入华阳县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乡中举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参加在河南开封所举行的中国最末一科科举考试,中第六名进士。翌年赴日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习法政。回国供职翰林院,授编修加侍讲。宣统元年(1909年),由南学故人广西巡抚张鸣岐奏调去广西协办新政,任巡抚衙门总文案。在广西创办法政学堂,监狱学堂,并亲任监督。

辛亥(1911年)4月,告假回成都。6月,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代表千余人在成都召开大会,反对清政府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修路借款合同,颜被选为特别股东会会长。大会决议成立保路同志会,又被选为干事长。

8月24日,"破约保路"发展至成都全城罢市、罢课,附近州县纷纷响应,情况日趋严重。川督赵尔丰约见颜楷,要求开市,颜与之面争,阐述"文明争路"道理;赵则责以"少年喜事",并以"乱党"相威胁。9月7日上午9时,督署通知股东会,声称北京来电,有好消息磋商,将蒲殿俊、罗纶、张澜、颜楷等人诱捕。群众闻讯,赶来督院请愿,遭到赵尔丰的屠杀,酿成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

与此同时,在革命党人的推动和保路同志会的组织下,各县纷纷成立保路同志军,武装进攻成都。10月6日,赵尔丰迫于形势,释放张澜等人,但仍羁押颜楷等四人。直至武昌起义爆发以后,清政府颁布"上谕",将赵尔丰革职论处,颜等才全部获释。被羁押时间共2月零9天。

民国后,曾任四川法政学堂校长,民国7年(1918)辞归。从此以卖字维生,讲求清心寡欲。矗立在成都人民公园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的南面题字就出自颜的手笔。颜的一生,青年时代受到变法维新思想影响,追求进步;中年时思想消极,与世无争;晚年崇尚佛、老,慎独静思。常言他一生最推崇四人,"德行槐轩(刘沅),名儒曲园(俞樾),文学湘绮(王闿运),师相瓶生(翁同龢)",因此他把书斋取名为"四师精舍"。

颜楷德行高洁,辛亥革命后,其妹夫尹昌衡出任四川都督,数度敦请他任宣慰使,他力辞不就。处决赵尔丰,是民怨攸归,但他坚决反对株连家属,并将赵的孙儿收养在家,后送回北京交赵尔巽抚育。
民国16年(1927)3月7日,颜楷在成都病逝,终年50岁。
 
 
张万选
   
张万选(1904~1927)字文儒,号学斋,双流金花乡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州起义牺牲的革命烈士。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一生以教书为业。弟兄五人,万选行二。少年时代,在县城东站外广东会馆求学,就读于县立第一模范小学。生性浑厚,沉静寡言,对师长、同学和蔼可亲,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五四运动"后,张万选于民国9年(1920)考入省立成都第一师范。学校革命空气浓厚,同学争读进步书籍,学生运动活跃。民国11年(1922),成都成立学生联合会,第一师范在学校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下,为争取教育经费独立,同全市学生一道,举行罢课,列队游行。张万选积极投入这次运动。民国13年(1924),成都各校学生为声援重庆"德阳丸"轮惨案,以及民国14年(1925)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学生革命热情更加高涨,每次学运张万选都不遗余力积极参加,成为其中很活跃的人物。

民国14年(1925)夏,张从省师毕业回县,任县立第二模范小学教员。民国15年(1926),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举行北伐。北伐军意气风发,浩浩荡荡从广东出发的消息传到双流,张万选深受鼓舞,欢喜若狂。是年暑假,他便与志向相投的同学相约,结伴离家,长途跋涉去广州参加革命军。殊不知行至途中,形势发生变化,张等未能到达广州,只得暂在南京住下。秋天,适逢南京大学招考新生,张去投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于是入学就读。然而他的革命意志并未因入大学而稍减。不久,北伐军攻占华中重镇武汉的消息传来南京,他兴奋不已,彻夜难眠。告别师长,告别同学,乘船赶至武汉,终于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6期,实现投笔从戎的宿愿。

民国16年(1927)4月,北伐军举行第二次北伐。武汉分校学生随营开赴河南,迎击奉军张作霖部南窜之敌。二次北伐结束,张万选所在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改为第四军军官教导团,直接由叶剑英领导。张万选被编在该团的3营9连。10月,教导团南下广州,驻"四标营兵房"。12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指挥下,以教导团为主力军,发动了"广州起义"。教导团中的共产党员,临时组成行动小组,张是共产党员,也在这个行动小组之中。14日上午,张万选所在的第三营,发动进攻盘跨在沙面、下角、白鹅潭以及"宝璧"舰上的国民党叛军。在殊死决战中,行动小组表现尤为壮烈,张万选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3岁。

张万选是为反对国民党破坏合作、背叛革命而英勇牺牲,然而他的事迹数十年来一直为世间所不知,包括遗属在内。1985年由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供线索,当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6期张的同班同学、以后又一同参加广州起义、今犹健在的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朱冕群老人回忆证实,张万选的革命事迹才为人知晓。成都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报经上级批准,追认他为广州起义的革命烈士。
 
 
刘咸炘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双流柑梓乡人,史学家,目录学家,校雠学家,教授。祖刘沅(止唐)是清代有名学者,父刘梖文(子维)曾任清中书科中书。咸炘自幼受家学熏陶,聪慧好学,初受从兄刘咸荥(豫波)学,提问深奥,豫波自认"难以为师",遂改由其父教读。求学如饥似渴,每日往返数次,从书斋取书数十册,读毕归还原处,从无倦色,家人嗤笑他是陶侃运砖,戏呼之为"老秀才"。

民国3年(1914)刘子维死,又改由其从兄刘咸炘(字仲韬,清光绪癸卯举人,成都尚友书塾创办人)授业。民国5年(1916),学成,为尚友塾师。民国15年(1926)至逝世前,除主讲尚友外,又先后兼任成都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及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民国21年(1932)8月9日在成都病逝,年仅36岁。

刘咸炘治学谨严,著述丰富,短短一生在史学、目录学、校雠学、方志学诸领域都有较高成就。史学方面,学习章学诚"以六艺统群书,以道统学,以公统私"。抨击前代史家"重朝政而轻民风,详实事而略大势"。本此见解,撰写出《吕氏春秋发微》《太史公书知意》《汉书知意》《后汉书知意》《三国志知意》《史学述林》《史学散篇》《翻史记》等。对校雠、目录之学,刘咸炘认为这两种学科是求得"读书、辨体、知类"的方法,撰有《校雠述林》《续校雠通义》《内楼检书记》《旧书录》《旧书别录》及《目录学》等著作。在方志学方面亦有独创见解,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时风,一方有一方之土俗,一纵一横,各具面目,史志之作,所以明此"。还认为"国史记注之上,更有撰述;撰述之上,更有贯通之识,为文之主而存于文外"。虽推崇章学诚在方志学上的成就,也指出其著作中仍缺"贯通之识"。这些研究心得,运用于实践,结合本地政事、民俗,撰《蜀诵》及《双流足征录》二书。文学方面,认为应分人道、群理两大类,抨击时人"高谈八代"之弊,提倡写白话文,著有《辞派图说》《白话文评议》等。其著述已刊行的就达235部,475卷,总名《推十书》("推十"系其书斋名)。

刘咸炘读书必作札记,20岁前手写札记累达几大箱,执教尚友,每读一书,必在书上眉批,进行点、校、评、识。藏书23000余册,几乎本本有眉批。用功之深,于此可见。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受到中外学者的推崇,哲学家梁漱溟对人说:"余至成都,唯欲至诸葛武侯祠堂及鉴泉先生之读书处。"史学家陈寅恪抗战期间讲学成都,专事搜访刘咸炘著作,遍及成都书肆,赞扬其"见识高"。浙江学者张孟劬访寻刘的方志论述,读后评论说:"目光四射,如珠走盘,自成一家。"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与刘交谊笃厚,在《四川方志序》中称赞他"其识已骎骎度骅骝前,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1982年有日本学者来四川省图书馆,专事查阅《推十书》;继而又有西德学者写信四川省图书馆,咨访他的著作。
 
 
张群
   
张群字岳军,属牛,出生于四川省华阳县(今属双流县管辖),1908年春考取官费留学日本,与蒋介石同入振武学堂,入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回上海,参加陈其美领导的起义。上海光复后,沪军都督府成立,任军械处长,继任二十三师参谋。1913年任讨袁军副官长,讨袁失败逃亡日本入士官学校。1915年毕业回国任浙江督军署参谋,1917年起先后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军政府副官长和四川省、河南省警务处长。北伐时,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总参议。1927年9月跟随“下野”的蒋介石到日本。1928年复任总参议并任上海兵工厂厂长,1929-3月~1929-6月任同济大学校长。1929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历任上海市长、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长。

1937年2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次年任军委会重庆行营主任、行政院副院长。1940年被任命为成都行辕主任兼四川省主席,成为蒋介石控制大后方的大员。1947年任行政院长。1948年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后改任西南长官公署长官。1949-12-9日卢汉起义时被扣昆明,11日获释出境,经香港台湾,历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资政等职,著有《谈修养》等书。

1949年去台湾后,任“总统府”资政、“总统府”秘书长等职。因他与日本关系密切,奉蒋之命,频繁往来台北、东京之间,广泛结交日本朝野上层右派,鼓吹“台日全面合作,共同积极反共”。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1971年7月,张群最后一次访日,试图阻止中日建交,以失败告终。

晚年的张群闲来无事,便著书立说,谈修养,说喝酒,论爱情,并宣称:“人生七十才开始,六十几岁还在摇篮中。”还与张学良、张大千、王新衡一起轮流做东,参加“三张一王转转会”。1991-12-14日,张群在台北病逝,终年102岁。
 
 
徐 炯
   
徐炯(1862~1936)字子休,华阳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生,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自京回籍后,一生致力于教育。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成都江南会馆创泽木精舍,以经史及自然科学教授学生。每逢学官考试,江南会馆照壁上,红报满墙,学门之旺,为省城第一。学生成名者不可胜数,民国以来如熊克武、吴玉章、戴传贤、魏时珍、张群、文藻青等皆出其门下。执教四川高等学堂、开办通省师范学堂,得人材更多。
   
担任通省师范监督时,还兼师范附小校长。常言百年树人应从基础教育做起,更提倡学生要参加劳动。一日正带领学生校园植树,忽传事房来说,总督赵尔巽要会见校长,徐炯拒绝说:"率学生劳动事大,见达官贵人事小。去回总督说我外出。""戊戌政变",刘光第等六君子被杀,消息传来成都,徐炯愤极,一日上课,课文中有句涉及"决囚"事,忿然对学生讲:"杀六君子的这一刀,把大清朝三百年的国脉砍断了!"言被四川按察使沈秉堃侦悉,说他"诬诋朝政",必须惩治。

为避祸,徐炯去陕西,被陕西布政使樊增祥所器重,聘为留日学生监督,去日本。他深恐学生只重知识,忽略道德品质修养,手辑《韦弦录》,学者人手一册,励其自我教育。一年后回国,旋即担任四川省教育会会长。

辛亥革命后,全国有城市发生屠戮旗兵旗人事,成都和平解决,维护了民族团结;办少城学校,办同仁工厂,辟少城公园,拓东城根街,安置旗人就业,徐氏做了大量工作。民初去北京,受聘为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教授。不久回川,在省立一中教课。袁世凯当国,陈宦任四川巡按使,数召徐炯不见。蔡锷在云南发起讨袁之役,徐竟冒死直函陈宦,劝其倒袁,宣布独立。民国5年(1916)川督蔡锷以病去日本就医,军政由罗佩金(滇军)、戴戡(黔军)分掌,客军与川军不协,致成都发生巷战,全城罹难。徐乃命其门人徐孝刚用大炮轰焚皇城武器库,戴戡败走,战祸始息。

民国14年(1925)7月,四川所谓"统一之战"暂告结束,刘湘任善后督办。为了分赃,召开善后会议。徐炯作为特邀代表,发言谴责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刘督办的诺言,践十分之一,川民幸甚!川局幸甚!"

徐炯一生治学,尊崇孔孟,致力于经史。民国以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下主张复古。曾创立国学会、大成会,开办大成学校,修礼殿,以孟轲、朱熹配享孔子,要求学生多读书,"宁可读书未用,不可用时无书"。民国25年(1936)在成都病逝。
 
 
向迪璋
   
向迪璋字礼南,双流县城关镇人,同盟会员,辛亥四川保路运动任双流同志协会会长。清末向在成都求学,初入通省师范学堂,后就读于省立商业学堂,不久又转读法政班。在求学期间,与在成都的革命党人多有接触,交往频繁,在其影响下,遂加入同盟会。

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人民反对清政府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的卖国政策,掀起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7月,按照运动领导人张澜、彭芬指示,向回县联络乡绅,发动袍哥,成立双流县保路同志协会,向被推选为会长,在县城北街考棚演武厅设署办公,并派出代表,随时与省城相呼应。然后又奔走川西、川南间,联络各地袍哥,组织同志军武装,为起义做积极准备。

9月7日,川督赵尔丰诱捕保路运动领导人及立宪派人物,并在督署前开枪镇压请愿群众,制造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成都全城一片恐怖。向迪璋时在成都,下午趁城门未关,潜出东门,乘小舟赶到中兴场,把成都发生的事件告诉华阳同志协会,使华阳会长秦载赓很快得到情报,于当晚在苏码头鸣锣齐团,集同志军千余人,向成都开拔,首先发难,凌晨打响保路运动第一枪。

第二天向赶回双流,亲率双流同志军,联合新津侯宝斋的同志军数千人冒着大雨,直向成都进攻,在红牌楼与清军接仗,相持数日后败退下来。以后在邹家场、彭家场、牧马山与清军迂回作战。在牧马山相持时间最久。

11月,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向主持成都安抚和劝业工作,收容流亡,恤孤济贫,做了一定工作。以后离开成都。民国10年(1921)前,历任北川县知事,大足璧山、仁寿等县征收局长等职。民国21年(1932),向传义出长四川建设厅,向迪璋出任该厅的主任秘书。这期间,多以"落伍者"为笔名,在成都各报发表政论性时评,虽赢得众多读者称赞,也得罪不少大小军阀,只得告退回双流。

民国22年(1933),主持国民党双流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工作,后因受地方新派势力的排挤而趋消沉,日以吸食鸦片自遣。民国29年(1940)在双流病死。
 

本条目最后由 mss 更新于2010-04-20 10:05:23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双流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双流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