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历史名人

[编辑]

彭家珍
   


    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化名朋嘉祯、朋锡三,1888年4月9日生,金堂杨柳乡同合村人,其父彭复恒,名仕勋,曾留学日本。家珍幼聪明、沉静、好学,4岁能背诵《正气歌》。其父在城厢奎星阁教书,他少年随父就读。1900年,其父到成都尊经书院任教,家珍亦随同到蓉城读书。1903年考入成都武备学堂,“除精研智育、体育外,尤以德育为力行”,为教员张蓬山器重,将甥女王清贞相许。1906年春,家珍在武备学堂毕业,被派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并领受为新军订购军火的任务。同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得到孙中山接见,接受返川进行革命工作的任务。返川后,他被分配在高等军事研究所,1907年10月,任清廷新军第十七镇三十三协第六十六标一营左队排长,驻成都凤凰山。当时四川同盟会一些骨干汇集成都密谋起义。消息泄漏,事败。总督赵尔巽先调新军入城警卫,闭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家珍未暴露身份,奉调随军入城,得知赵的部署后,即设法通知城内党人转移,同时借口守红牌楼火药库出城,通知城外党人,使参与起义的一百多同盟会员大部幸免于难。事后,他被怀疑,免去排长职务,调任弁目队教练官。1909年4月升为陆军第十七镇三十三协六十六标第一营左队队官。是年6月,离开成都去昆明,初任陆军第十九镇随营学堂管带兼教练官,不久升为提调。半年后,随营学堂撤销,家珍失业。1910年3月,他经安南、香港上海,于5月初抵达奉天,困居旅店,职业无着,钱粮用尽,手脚生湿疮,仍表示:“虽遭挫折,却于阅历上又长功夫矣。”7月底,出任学兵营左队队官兼教练,他趁挑选学兵之机,选入同盟会会员商震、程起陆、李培基、李炘、张揆一、张绍玺等人,发展该队队员刘升之、熊斌入同盟会,由他领导,分别接近驻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在此期间,他与学兵营管带崇恭(此人与清廷贵族关系密切)相处“甚善”,因此上司认为家珍可靠,在清廷陆军部考绩中,他被评为一等一级,授正军校衔。

    四川保路事起,他预见将掀起全国性革命大风暴,去北京设法找到军谘府要人替他开了一封“八行书”(推荐信),回奉天后,被派到天津兵站任副官长代理标统。任此职有利于了解敌兵力、物资调动情况。此时,父亲要他返川完婚,他表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宁为国家蹈鼎镬以求死”,不“甘屈蠖而偷生”。武昌起义之际,家珍往来于京奉之间,与各处同盟会组织联络,传递情报。10月底,清廷从欧洲购进大批军火,经沙俄运入国境。家珍奉命接押这一列车武器弹药从东北入关。事前他与商震、程起陆等商定,通知驻滦州第二十镇革命军官施从云、王金铭说服统制张绍曾,截留了整列车军火:枪5000支、子弹500万发。他从兵站拿出一批军用免费的车票和电报纸,供京津革命党人使用,还拿出手枪、弹药和军马90余匹、军米800包,备起义之用。又拿出巨款作革命活动经费,于是弃职转入地下。清陆军部通缉彭家珍,他化名朋锡三,来往于京、津、滦、奉、保定、沪、宁各地,通联南北情报,制运武器发动、联络武装起义。1911年11月,与黄复生、罗伟章受京津党人委托,去上海学习制作炸弹和购运枪支。他还在上海参与了同盟会川籍党人旅沪支部筹组北伐蜀军的活动,任支部军事部副部长。后来蜀军建立,被缺席推选为副总司令。12月末,他在上海得到孙中山接见,备受鼓励。返北方后,参与组建京津同盟会,被推为军务部长,对党人纪律加以整顿。他主张“正面战场、敌后武装起义、敌后情报、锄奸活动、谈判斗争”五者结合进行。他总结革命多挫折,其原因首先是党内不团结,派别分立,使心使气,争权揽势所致。他写给党内同志的遗书中指出:“多人共事,事成不必功之我出,事败不必咎之他归,吾党争权揽势者其知否?!”“使气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前途艰难,望诸兄弟姊妹和衷共济,努力为之,期达目的而后已,幸勿各起意见,致碍一切。”“撼大摧坚,要默默留意,悄悄下手。”“分明不动声色,济之有余;却露出许多痕迹,仍未成功。吾党执一偏之见者,其翻然改辙!”“审时量力,固为作事之不二法门,然理所当为,地在可为,则计不得成败利害。吾党观望犹豫者曷听诸。”他分析受挫折原因之二是:“此次各省起义,北方尚未响应,实满奴汉奸势力之下不易着手之故。”他和京津同盟会党人决定锄奸,去其首恶以杀其势。1912年1月,议定诛锄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军谘使良弼、宗社党骨干载泽三人。16日炸袁世凯,仅伤其卫队,投弹人严元鼎走脱,黄之萌、张先培、杨禹昌牺牲。家珍从中吸取教训,改街头狙击为堵门刺杀,改引爆慢的炸弹为引爆快的炸弹。1月24日,化装遍查良弼在京住宅防卫情况、来往路线及其活动规律。25日凌晨,写好致同志遗书,谆嘱“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将他经手的账目和余银二百圆留交清楚。26日(辛亥腊月初八),得到良弼将于当晚往肃王府议事,次日将入宫领御赐“腊八喇嘛恩粥”的情报,于是决定由他独自在当夜实施炸杀良弼方案。他在寓所化装成与良弼关系密切的奉天标统崇恭,于当晚乘马车去红罗厂良弼公馆所在地等候。1月27日凌晨约2时,良弼乘车达宅门时,家珍拦车上前行礼,随即向其掷出炸弹1枚,将良弼一只足齐膝炸断,全身俱伤,昏死仆地。破片飞伤家珍后脑,壮烈牺牲,年仅23岁。良弼伤重于28日晚毙命。宗社党随即解体,清廷震动,无人再敢坚持顽抗。1912年2月12日,公布清帝退位诏。彭家珍为促成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立下丰功伟绩。

  孙中山大总统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命令崇祀忠烈祠。1912年2月和3月,在南京召开追悼四川死义烈士和全国死义烈士两次大会,家珍都是主要追悼对象之一。孙中山宣读所撰祭文,称颂“我老彭收功弹丸”。1953年,毛泽东主席签发给彭家珍家属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中,表彰家珍“丰功伟绩永垂不朽”。抗日战争中,在城厢镇建彭家珍大将军纪念碑与专祠。解放后列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柳乡彭家珍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茂林
   
    曾茂林(1849~1925),字树堂,金堂五凤乡人,生于清道光末(1849年)前后。光绪二年(1876)中举。光绪十五年(1889),朝廷依制大挑,拣选应考三次不中的举人,由礼部分省造册,咨送吏部,被选为一等,吏部分发山西候补知县。不久,任代理武乡县令和代理石楼县令。任内清廉、能干。逢新疆宁远蒙古归化边事告急,山西巡抚调茂林去内蒙托克托代理同知。他沉着冷静,安定官民,事息回任石楼县令。他悯惜拖欠公粮的贫苦农民,再三请求上司豁免,有的未准豁免又实在交不出,他拿出自己俸银垫交。茂林注意研究西方科技、教育、工商、法律,在任内兴学校、办实业,后代理山西高等检察厅检察官。辛亥革命时年六十多岁,次年返金堂故乡,结束二十年的宦海生涯。

    曾茂林著有《境吟诗集》。当日本、俄国在中国东北领土打仗,俄败而订日俄《朴次茅斯和约》,日本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时,他写出《闻日俄协约成感赋》:“干戈战罢结同盟,贻祸中原始甲庚,逐鹿计成终揖盗,连鸡势重任屯兵。山川王气消辽沈,欧亚妖氛逼帝京。闻说庙堂诸将相,犹酣歌舞庆升平。”1911年,清廷出卖铁路主权,四川人民掀起保路运动,他又写出《辛亥孟秋月闻蜀中争路风潮感赋》诗(见本志《文体篇》),表达敬佩川人保路斗争的心情,揭露清廷出卖主权给外国,将丧失西南的危害。茂林对辛亥革命山西起义出现的兵火灾难、社会秩序混乱,初表示憎恶,后因深知清朝腐朽不可救药,便抱谁能把中国搞好都表示欢迎的态度,对革命寄予希望。在《辛亥除夕》中说:“……天际忽送从军乐,南营铙鼓接北营。三晋健儿好身手,仗剑驰马意气横。老夫行年逾六十,沧桑变故已频经。……老睹青年革命兵。革命起时四海沸,风驰云卷无坚城。吴楚秦蜀树汉帜,大江南北俱联盟。……我愿革面革心乃革命,洗涤权利思想而为神州黄族增光荣。从此辞官赋归志,绿野扶杖看春耕。”茂林回金堂后,发现内战频仍,民不聊生。他谴责:“多年割据曾衔璧,几辈公侯欲梦刀?强富自关天有府,诛求应叹地无毛。”民国7年(1918),他在古稀之年,担起《金堂县续志》总篡重任,10年出版。《金堂县续志》编修注意求实;派人用新法勘察县境绘图;增设《实业志》与《教育志》;罗列农作物各品种播收时间、耕作技术和特产;商业分述主要场镇输出输入货物年量;记载全县一百多所学校的兴办时间、地址;列出科举、国内国外各学校出身的金堂籍人名表。他与同事“殚精竭虑”修好此志,乃其暮年作出的贡献。曾茂林约于1925年病逝。
 
 
易明道
   
    易明道(1907~1937),金堂县杨柳乡人,1907年7月生。14岁赴成都就读于四川师范学校,1925年毕业后在金堂县立小学和县立中学任国文教员。

    “九一八”后,民族危亡。他痛感国事危艰,匹夫有责,遂立志救国。1933年初,投笔从戎,考入南京黄埔军校第十期一总队步科。1936年6月结业,被派至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八十九师。初任排长,后任连长。驻防集宁(平地泉)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十三军移师八达岭。7月末,北平沦陷,十三军布防于南口构筑阵地;11月,日军大举西犯,以其优势兵力,向八十九师阵地猛烈进攻。易明道为前卫营第一连连长,他在战斗中鼓励士气,往返于战壕,指挥抗击。在敌强大火力攻击下,浴血奋战八昼夜,阵地前沿敌尸枕籍。易明道在指挥作战时,壮烈牺牲。牺牲后,被追赠为营长。

    1938年8月,金堂县纪念抗日战争一周年时,在县城金刚公园(家珍公园)建立“抗倭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文系原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所书。纪念碑的一面刻有“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题字。此碑解放后已列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86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易明道为革命烈士。
 
 
贺麟
   


    贺麟(1902-1992),字自昭,1902年9月20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五凤乡。其父为前清秀才,主持县里教育事务。贺麟8岁入私塾,13岁小学毕业后,于1917年就读于四川省立成属联中,即公之石室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后,考入清华学校,受梁启超、吴宓等国学大师学术思想影响,曾写《戴东原研究指南》,发表在1923年12月的北平《晨报》副刊上。他推崇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曾写《论严复的翻译》一文,发表在1925年11月的《东方杂志》上。上海“五卅惨案”生后,贺麟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被选为“沪案(五卅惨案)”后援团的宣讲人之一,在暑假期间到石家庄太原开封洛阳信阳等地进行宣传鼓动。1926~1930年,贺麟在美国柏林大学和哈佛大学留学,专攻西方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为了考察黑格尔哲学,他放弃了在美国写博士论文的机会,来到黑格尔故乡德国,在柏林大学进一步深造。他的留学生涯,为他以后研究黑格尔哲学和西方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贺麟回国。在中国面临日军侵略的危急关头,他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德国三大哲人歌德、黑格尔、费希特处国难时的态度》,激扬文字,热情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对抗战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他长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同时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兼课。193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发表了翻译著作:鲁一士的《黑格尔学述》、开尔德的《黑格尔》。1943年,发表斯宾诺莎《致知篇》的中文译文。他在学术翻译上屡有建树,颇有声望,在40年代已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学术著作翻译家,曾任中国哲学会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对黑格尔的重要著作《小逻辑》的翻译始于1941年,《黑格尔理则学简述》一书,集中体现了贺麟在40年代对《小逻辑》的重要研究成果。

    抗日战争期间,是他学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他撰写《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中国当代哲学》,站在积极推进中西文化交往的高度,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同时主张有分析地吸取西方哲学中的优秀思想成果。他在研究中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着力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开拓,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见解至今仍有启迪意义。1938年初,贺麟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时,曾先后发表了《新道德的动向》《抗战建国与学术建国》《法制的类型》等文章,提出了振奋民族精神,宏扬学术文化,实行政治革新等主张。1940年,蒋介石在黄山约见了贺麟,他向蒋讲到要介绍西方古典哲学,贯通中西思想,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想法。蒋要他到重庆中央政校教书,被他婉言拒辞。1947年,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代理主任等职,对进步的学生运动取同情的态度。1948年底,进步学生、党的地下工作者秘密地给他送来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他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对中国共产党及其纲领有了初步的了解。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曾多次派飞机接他去南京,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决心跟着共产党走,留在北平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49~1955年,贺麟除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外,还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黑格尔哲学的课程。1955年后,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所工作,主持外国哲学史研究。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土改等运动,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1951年,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参加土改改变了我的思想》一文,第一次郑重宣布赞成唯物论,反对唯心论。贺麟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他的研究工作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特别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小逻辑》的翻译,两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出版了《精神现象学》上卷,并着手翻译多卷本的《哲学史讲演录》和斯宾诺莎的一些著作。为了更好地学习马列主义,他在50年代还自学俄文,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和《黑格尔辩证法与哲学一般的批判》,从俄文译成中文出版,积极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4月11日邀请周谷城、贺麟等到丰泽园住宅座谈和共进午餐时,对贺麟的研究工作多予勉励。在整风反右和十年动乱中,贺麟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失去了写文章的机会,但他的政治信念和献身学术研究的决心没有动摇。他主要转向于翻译工作,坚韧不拔地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1975年国庆招待会,还处于“未解放”状态下的贺麟,接到了周恩来总理签署的邀请他参加国宴的请柬时,他心情非常激动,连连地深切表示感激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自己。

    十年动乱结束后,贺麟的心情前所未有的畅快。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政策,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他焕发了青春,老当益壮,撰写论文,汇编文稿,外出讲学,带研究生,迎来了他的丰收的晚年。在80年代中,出版了《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黑格尔哲学讲演集》《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哲学和哲学史论文集》,修订再版了他的绝大部分译著。他与王玖兴教授合译的《精神现象学》获哲学所科研成果一等奖。他的著作《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获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荣誉奖。鉴于他为发展我国哲学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向他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他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1983年以八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他的政治归宿。

    贺麟的学术成就在国际学术界也有相当影响。他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曾多次出访。1957年2月,他作为哲学代表团团员之一,去苏联进行学术交流。1979年6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访问团去日本,两次作关于斯宾诺莎哲学的报告。1979年8月26日至9月15日访问南斯拉夫,参加国际黑格尔哲学学会第13届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1983年,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一个月。

    贺麟曾先后担任民盟北京市委员,第四、五届民盟中央委员,第一、二届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在哲学所工作期间,任一级研究员,曾兼任西方哲学研究室主任,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文版《黑格尔全集》编译委员会名誉主编。

    贺麟治学严谨,思想品德高尚,赢得人们的普遍崇敬。他从事研究,实事求是,深入堂奥,力求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又真切地阐发自己的新意。他翻译艰深的西方古典哲学原著,务求忠实原文,一丝不苟,用明白晓畅的中文表述,做到“信、达、雅”。他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成为中国黑格尔哲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在中西哲学的广阔领域中,有很高的造诣、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杰出贡献,他的学术声望蜚声国内外。他用这种好学风,去严格要求他的学生,他勤于教学和研究,培养了几代学生,桃李满天下,其中许多已成为著名学者。他待人处世,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关心同志,平易近人,无论长幼,都是平等相处、敦厚诚直,使人感到他是一位可敬可亲的慈祥长者。他有教无类,热诚扶掖后进,循循善诱,热心帮助。他对身处困境、逆境中的青年学者,给予许多鼓励和具体帮助,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继续奋进。他本人日常生活节俭,并严格要求子女。1985年7月,他四川大学讲学期间返金堂探亲,将多年积蓄的稿费15000元,捐赠给金堂淮口中学和五凤小学作奖学基金,支持家乡办学,为金堂人民广为称颂。

    贺麟晚年病魔缠身,但他能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用颤抖的手,坚持写作,甚至卧病在床时,仍关注学术工作,热切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1992年9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全国政协、民盟中央为纪念贺麟的90诞辰,在北京举行了“贺麟学术思想讨论会”,来自全国近百名哲学界的专家、学者及学生出席了研讨会,充分肯定了他的学术业绩和高尚品德。同月23日,贺麟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10-16 14:01:57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金堂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金堂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