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经济概况

[编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行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全面大发展。粮豆总产量在近5年连续突破了10亿公斤。 1994年粮豆总产量达13.1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95年在遭受各种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粮豆总产仍达到11.2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2.4倍。农村改革16年年均粮豆总产量为6.83亿公斤, 改革前16年年均总产增长91.3%。1995年全市有林面积、林木蓄积量分别为402万亩和 564万立方米,分别比1978年提高47.5%和121%;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1995年猪牛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196.2万头、29.6万头和79.2万只,乡镇企业总产值、利润分别由1978年的0.523亿元和0.081亿元,分别增长到1995年的17.2亿元和1.98亿元; 淡水养鱼总产量由1978年的205吨提高到1810吨。

  阜新工业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阜新煤炭开采业始于 19世纪末,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的47年来,阜新工业虽几经沧桑, 几度曲折,但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的努力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并已初具规模, 走上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还展现了蓬勃振兴的广阔前景。

  阜新人民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曾经疯狂掠夺过的地方, 在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一片废墟上,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工业的。建国初的1949年,全市只有14户工业企业,有15575名职工,固定资产2.4亿元,工业总产值只有3638万元。“一五”时期,国家把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平安竖井、新邱竖井和阜新发电厂4项工程列入全国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之内,投资2.4亿元,进行大规模建设,使阜新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60年代中和70年代初, 阜新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采取“母鸡下蛋”、“滚雪球”等办法, 新建了一批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地方工业企业,塑就了阜新工业体系的雏形, 当时的许多小企业已成为阜新现在的骨干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从阜新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着力调整了产业结构,在继续发展能源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了地方工业,优先发展了轻纺、 机电、食品、建材等工业,使阜新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七五”和“八五”期间的建设和改造, 使我市的工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在能源工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 逐步形成了包括机械、化工、电子、建材、纺织、轻工、医药等一批工业群体。 至1995年,全地区有乡及乡以上工业1326户,比1985年增加280户;现有职工26.4万人,固定资产原值79.4亿元,固定资产净值52.4亿元。199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44.4亿元,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1.9%,比1979年增长3.2倍。现工业产品有近千个主要品种,其中原煤、 发电量、封闭母线、压铸机、万吨饲料加工成套机械、特种功率半导体模块、晶闸管、 电容器、聚四氟乙烯树脂、氯乙酸、钢丝绳运输带、玻璃、水泥、棉纱、毛条、粗纺呢、 羊绒纱、热交换器生产母机、塑料加工机械、农膜、塑料制品、DYJ系列油加热器、高档白酒等产品在全省占有一定比重,有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培育大中型骨干企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经过重点培植和发展, 逐步形成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并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 尤其是近几年对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1995年,我市大中型企业已由 1978年的18户增加到52户。其中大型企业11户,中型企业41户。在52户大中型企业中,国有企业45户,股份制企业1户,集体企业6户。52户企业中,中省直企业4户,地方企业48户,其中地方工业企业44户。

  44户地方大中型工业企业,至1995年末,计有资产总值41.05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9.19亿元,固定资产净值14.78亿元,职工49454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7.3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1%,占乡及乡以上工业的39.1%,实现工业增加值5.1亿元,实现利税4862.8万元,其中实现利润5806万元。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工业,是阜新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阜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丰盛,成为发展工业的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 近年来,充分利用煤炭、煤矸石、硅砂、沸石、石灰石、水泥大理石等非金属矿藏储量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地方煤炭工业和水泥、玻璃、釉面砖等建材工业;充分利用本地盛产畜禽、 羊毛、甜菜、玉米、大豆、花生、芝麻、葵花等农副产品的优势,大力发展毛纺织、地毯、淀粉、食糖、食用植物油、啤酒、肉类加工等轻纺、食品工业。目前, 主要产品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平板玻璃235万重量箱、水泥50万吨、地毯4万平方米、毛纺织180万平方米、绵白糖2万多吨、食用植物油2万多吨、淀粉2万多吨、啤酒3万多吨, 等等。这些资源型加工业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工业的稳定发展, 同时也有效地调整和改善了工业内部结构特别是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七五”、“八五”期间, 阜新地方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在“八五”期间,地方工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总产值已达到195.2亿元,平均每年以24.8%的速度递增, 地方工业新增固定资产12.55亿元,至目前已达到52.55亿元。 1995年,地方工业产值已达44.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5.5%上升到81.6%。坚持不懈地抓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拳头产品, 使阜新工业逐步形成一定的产品优势。

  “七五”、“八五”期间,全市共投资35亿元, 其中地方工业投资21.1亿元 ,集中用于地方工业骨干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拳头产品的生产能力。 提高技术素质,为阜新工业的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目前,封闭母线、电线电缆、压铸机、 矫直机、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砼搅拌站、塑料混合机械等机电产品;真空镀铝膜、金属化电容器、 通讯电缆、特种半导体模块等电子产品;浮选药剂、氯乙酸、橡胶运输带等化工产品; 水泥、平板玻璃、釉面砖等建材产品;白酒、啤酒、绵白糖、淀粉等轻工产品; 聚甲氟乙烯树脂、聚氯乙烯压延农膜、聚氯乙烯透明膜片等塑料产品;棉纱、毛条、 粗纺呢绒、针织衫裤、山羊绒制品等纺织产品,均具备质优价廉、批量较大等经济技术实力, 在市场竞争中显露较为明显的产品优势。

  外向型经济方兴未艾,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这是阜新工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政策和具体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全市县区营以上工业已有44户企业生产出口产品, 其中市纺织厂、针织厂、地毯厂、金属线材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油脂厂、 彰武县油脂厂等一批企业被省政府批准为辽宁省出口商品生产专业厂,成为阜新市供应出口的骨干企业。 同时, 全市有6户(其中工业5户)企业取得了进出口自营权。现在,全市主要出口的产品有: 纺织品中的棉纱、棉布、化纤纱、中长纤维平布、粗纺呢绒、汗衫背心、棉毛衫裤、 棉绒衫裤、服装、方巾等;轻工业品中的折叠椅、纤维板、 笔记本等; 化工塑料制品中的聚四乙烯树脂、聚氯乙烯透明硬片、氯乙酸等;机电产品中的软质黑铁线、 封闭母线、 电线电缆等;工艺品中的玉刻、玛瑙项链及各种玛瑙鸟、兽、侍女器件、地毯等;食品油料中的豆粕等,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客商的好评。1995年,全市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达3.15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1.6倍。“七五”和“八五”期间,出口交货值已达25亿元,年平均递增22%。阜新工业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特别是在“九五”期间, 阜新市委、 市政府提出了“一抓五带、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再造阜新”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实施"51820工程",重点抓好5个支柱行业、18户重点企业、20种优势产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促进阜新工业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2004年,阜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地方财政收入6.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50元,比上年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比上年增长41.9%。实际利用外资25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09-21 22:19:29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阜新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阜新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