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地方文化

[编辑]
晋北道情简介 
  晋北道情是中国道情艺术的支流。道情原系道教声腔艺术,据传说她始于汉唐,兴于元宋,源于终南,是由道歌发展而来的。
  1921年,晋北道情流入右玉南山一带,艺人们教坊学艺,直到1956年正式成了右玉道情剧团,五十年来无不浸透九代传承艺人们的心血和汗水。
  它的剧目百十余种,分四大类。
  一、   宣扬道教思想,反映道教生活的,如:《湘子传》《纯阳传》《张良传》《翠莲传》《庄周传》等30多种。
  二、宣扬修贤劝善或反映民间生活的如,《杀狗》《打刀》《四劝》《分庭》《合凤裙》《玉凤配》《莲花庵》等50多种。
  三、   反映宫廷生活或社会斗争的如《金狮坠》《玉棋子》《王花买父》等20种。
  四、   现代戏如《灯芯绒》《刘四姐》《阮八姐》《丰收之后》《江姐》等40多种。
  右玉道情曲调优美婉转繁多。如古词类:《耍孩儿套曲》《西江月套曲》《盘道组合曲》《浪滔沙》《皂罗袍》等;变文类:《平十字》《短十字》《紧十字》各种《河路调》《紧七字》等;特定人物环境、情节之专曲:《大红袍》《苦相思》《東石榴》《山坡羊》《跌落金钱》等,由梆子戏中吸收来的《流水》《介板》《滚白》等共七十多首。
  右玉道情音乐可分:絲弦牌子曲如:《柳青娘》《千声佛》《黄莺展翅》等30多首;唢呐牌子曲:《狮子令》《水龙吟》《转莲台》等20多首;锣鼓经如:《勾锣》《急急风》《水钓鱼》等30多首。
  右玉道情乐队分文、武两场。文场由“笛子”“板胡”“四胡”“大三弦“等组成;武场由:渔鼓“简板”“單皮鼓”“大锣”“大钗”组成。
  渔鼓产生于北宋靖康初,是道情唯一独家乐器,右玉道情一直延用至今。
民间艺术--右玉道情
  道情由来已久,汉唐时即具雏形。在秦灭韩国后,张良为谋恢复韩国,曾借唱道情,云游四方,以访志士。至唐、佛道并盛,道家以道教故事,运用道曲宣扬黄老思想。宋、金、元以来,随着诸宫调的形成与发展,道情受到影响,一些志士不满异族统治,常闭户自居,作歌自咏,以唱道情为乐。当时,流行于秦晋两省。由于方言不一,曲调上产生的流变,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流传在晋北,则为晋北道情。至明清以来雁北以外二十余县均有道情。每逢年节,到处搭班演唱。1953年,右玉县建立了专业道情剧团,对发展继承道情艺术起了积极作用,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艺术,形成了道情在雁北地方“乐曲系叙事道情”流派体系。在朔城区、右玉、山阴等区县,农闲时亦有业余戏班演出。
  道情从道教艺术演变为民间艺术,丰富了艺术表演内容和艺术特色,逐渐脱离了宗教的羁绊。传统剧目有《大劈棺》、《打经堂》、《打刀》、《打碗罐》、《老少换妻》、《摸牌》、《金凤裙》等。后多移植梆子戏剧目。解放后,亦上演现代戏,如《订婚之前》、《三世仇》、《山村卫生员》等。为了配合形势宣传和调演,也演短小的曲艺说唱小节目。
  道情剧目曲调别有风味。音乐优雅动听,唱腔细腻柔和。文场有三弦、笛子、扬琴、低胡、二胡、笙等,武场有渔鼓、简板、战鼓、木鱼、碰铃、手锣等。板式结构为流水、滚白、介板、二性、紧句、慢开头等。微调表现幽静、悲哀、伤感情调,宫调表现欢快、奔放、爽朗情调。曲牌有大救驾、凤鸾和鸣、乐消遥、爬山虎等。在表演方面多受山西梆子的影响。
  右玉道情戏,是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小花,它以自身独特艺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受到当地广大群众的欢迎。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08-26 11:32:10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右玉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右玉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