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科教园区

[编辑]
建国50年来,泽州科技事业经历了由艰苦创业到蓬勃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泽州五十年的发展史,也是泽州科技事业从创业、发展到振兴的历史。
   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建国前,泽州县科技发展十分落后,境内科技人员异常稀缺: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工作和科技人才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泽州也由此产生了一批拥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土专家”,搞出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这些人员的感情和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晋城县科委(泽州县科委前身)得以成立,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组织、人事部门和科技部门协同配合,首先抓了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1978——1979年,给49名科技人员平反了冤、假、错案,给牌了右派帽子,为74名学非所用传业对口的精神调整了工作,对人员由劳动部门录用安置了工作。其次,选拔了一批优秀科技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1980年——1981年,全县有25名科技人员光荣 58名科技人员担任了各乡镇、科(局)、厂、矿的领导职务。1984--1985年又选拔274名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科技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165科技人员被吸收入党。第三,为科技人员评定了职称。全县成立了14个系列评审委员会,对所属各系列的科技人员,在认真考核的基础上,绿根据其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分别评定了技术职称。全县共评出副高34名,中级职称800余名,初级职称2000余名。第四,为科技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先后为32名工龄长、年龄大、任务重、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解决了夫妇长期两地生活的困难,按照有关政策为27位科技人员解决了子女农转非问题,解决了部分科技人员的住房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党的一系列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努力工作、奋发有为的积极性,为全县科技事业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科教兴县战略
  泽州县素有“煤铁之乡”之称,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党的富民政策和煤铁资源优势,全县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较快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随着经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型经济结构单一、产品初级化、市场竞争力差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凸现。为彻底转变这种状况,1988年,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教育奠基,科技立县”和“凭资源起步,靠科技腾飞”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的指导思想。但由于一些干部群众存在着看摊守本、小富即安的心理,满足于吃资源、卖资源,以致出现了“想科技,盼科技,科技来了怕科技”的怪现象,资源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992年,县委、县政府针对泽州实际,提出了“以资源综合开发为主体,以开放和科技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战略构想,进一步把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同科技工作紧密联系了起来。1995年,县委、县政府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开展了解放思想百日大讨论,对泽州过去和未来的发展作了科学的总结和理性的思考,找出了制约全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矛盾:一是资源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劳动者素质偏低的矛盾;三是农民物质富有与精神相对贫乏的矛盾。同时,从解决三大矛盾人手,制定厂《科教兴县实施意见》、《国家级科技引导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泽州县21世纪议程行动方案》,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形成了决定,从而把科技摆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进一步引深到了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从根本上确立了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三、完善科技进步体系
  为了确保两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切实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面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把科技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从四个层面建立和完善了科技进步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科技领导体系。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兴县领导组,负责对全县科技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确立和重大科技问题的解决进行拍板决策。全县26个乡(镇)和640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和科技副村长,制定了《科技副乡(镇)长工作职责》和管理办法。全县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的三级科技领导体系。
  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新上项目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鼓励各级干部抓项目上台阶的奖励办法》、《关于“三依靠、四引进”的优惠办法》、《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施意见》以及鼓励科技干部包项目、包技术、包工程等十多个政策性文件和意见;建立了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推行了科技工作考核办法,实行了“科技一票否决制”;在对干部的考核使用上,在每年度开展的“党建红旗杯”、“经济腾飞杯”、“优质服务杯”三杯竞赛活动中,都把科技政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核。在全县建立起了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浓郁的科技氛围。
  三是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多年来,全县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集资引资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1999年,全县科技三项费用达到200万元,是1985年2万元的100倍,占当年财政支出的 1.5%。同时,全县和大多数乡(镇)分别建立了科技发展基金,设立了科技进步奖,县、乡两级政府以及全县预算内工业企业每年投入科技发展和技术开发的资金都达到了本级财政收入和企业销售收入的1.2%以上。在农业发展基金和企业技改资金的使用上,县政府规定每年用于科技发展的资金不得低于30%。此外,县政府每年从预算外资金中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仅1995年以来县政府已累计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其中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6个,投入50万元以上的项目18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县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农民集资人股上项目再掀高潮,使得科技投入逐步走上了社会化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投入累计达到了6.4亿元,新上各类项目100多个,全县每年用于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和人才引导等方面的资金都达到了 1.5万元以上,逐步形成了一个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四是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速科技进步,关键在人才。对此,泽州县委、县政府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1)制定政策招才纳贤。近十年以来,累计从外地引进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 1500多名,这些人才已经成为全县工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骨干力量。(2)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育才。出台了《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建立了继续教育证书制度,每年组织各类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升级教育。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00多名。此外,全县每年还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农村青年到大专院校学习,为农业、乡镇企业培养了一支科技骨干和经营管理人才。(3)农科教相结合,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全县 26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技校,形成了农科教一体化培训体系。全县有近10万农民接受了科技培训,有1500多人获得了农民技术职称。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引进、培养、培训三位一体的人才机制,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且结构日趋合理的科技队伍。
   四、深入实施两大战略
  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要体现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来。近年来,泽州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中心工作,以建设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和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县为总体突破口,不断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力度,努力推进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全县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显示度日益提高。
  一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九五”期间,全县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重点,通过狠抓农业先进技术研究和推广,广泛开展农村技术承包和农科教三结合活动,在全县重点推广了农作物优良新品种、节水灌溉、有机旱作、蔬菜日光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生物草粉饲料养殖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和以生态农业型、种养加结合型、绿化生态型、生态园林型、园林旅游型等为代表的一批生态农业示范点,涌现出了居全国先进水平的水东乡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巴公渠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陈沟山耳东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背阴河万亩农业节水灌溉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典型。目前,全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面达到了95%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了99%,均居全省领先水平。在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方面,共完成农业科研项目 23项,其中5项达到了国家级水平,12项达到了省级水平,完成农业科技推广项目54项,项目遍布全县26个乡(镇),其中蔬菜日光大棚生产技术、集约化配合饲料养殖、果树高接换种、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在全县取得了显著成效。泽州县先后成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山西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晋城市菜篮子基地。
  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全县把“三加一新”(煤、铁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从人才、技术、资金等各个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在煤炭的深加工转化上,新上了风力选煤、煤质表面活性剂、型煤型焦、活性炭等项目。其中,南村风力选煤厂达到了年产10万吨的生产规模,三八煤矿的白煤炼焦取得试生产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围绕传统的冶炼铸造业,重点推广了离心铸造、精密铸造、球墨铸造等先进铸造技术,开发出了30余种新产品,并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组建了泽州县铸造集团;按照“山区乡镇建基地,富裕乡镇建龙头,联合起来拓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先后建成晋园食品饮料集团、中外合资麦高食品有限公司、润华实业有限公司和朝阳饲料公司等1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出了山楂奶、花生奶、山楂钙奶、山楂干红、牛肉方便快餐、香酥玉米片等一批具有泽州特色的新产品,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近十年来,共安排各级各类科技发展项目近2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26项,市级项目42项,在通过验收和鉴定有项目中,有2项定为国家科技成果,5项获国家专利,21项获省部级奖,15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仅1995年以来,全县新上和技改投入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近百个,涌现出了钢岭地稀土系列、海圣速溶钙系列、智能锁、白煤焦、高纯氧化铁、800兆移动通讯系统及宽带信息网、煤质表面活性剂和水东科技农业园区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其中,铜岭地稀土系列产品和海圣速溶钙已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扶持优势潜力产品,特别是低钛稀土硅铁合金及低钍高晶位稀土硅铁合金、特种稀土钙镁铁合金获得了第三届爱因期坦世界发明博览会国际最高奖,特种稀土硅铋铈及硅钙钡合金、稀土镁硅铁合金获得了国际金奖。初露锋芒的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全面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九五”以来,泽州积极开展了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通过实施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内涵的社会发展项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地方化、具体化和效益化,使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首先,不断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通过实施小城镇与村镇建设工程,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以及中国农业工程大学等大专院校和山西省规划设计院专家们的帮助,制定了高起点、高标准的村镇建设蓝图。目前已完成100个村庄的测量规划,建起50多个新型农村,涌现出一批以小城镇型、综合开发型、旧村改造型、山村建设型、迁村并点型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新型村镇。如今,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所有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安装了闭路电视,建起了文化中心站,办起子敬老院、幼儿园、卫生所,建起了歌舞厅、体育场等娱乐活动场所,农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其次,针对资源型地区的特点,坚持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建设、菜蓝子基地建设、绿色产业、小流域治理等主要子工程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丁进一步改善;通过实施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不断加大了对重点污染源的依法治理力度,先后关闭了400座小煤矿,拆除了471座污染严重的小高炉,完成了110座小高炉的技术改造,新上了一批新型环保产业,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全面实施了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中心的科技教育工程,在狠抓基础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先后组织和开展了农民绿色教育、科技下乡、科技当家人培训和创建科技文明乡镇、科技文明村、科技示范企业、科技示范户等活动,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科学思想、科学作风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此外,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电脑基础知识的普及应用和推广,为30个小康村和50多所中小学校配备了电脑,成百上千的农户还自发购置电脑,使得广大农民通过计算机的多种功能实现终身教育成为了现实。
  风雨兼程五十载,而今迈上腾飞路。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随着科教兴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泽州科技事业逐步走上丁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两大战略”深人人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日渐浓厚,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科技事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成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

本条目最后由 121.12.212.* 更新于2007-08-26 20:39:23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泽州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泽州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