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文物古迹

[编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涿州双塔
  涿州双塔,位于涿州古城内西北隅,两塔南北对峙,相距约260米,南塔称“智度寺塔”,北塔称“云居寺塔”,合称涿州双塔,均为八角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南塔五级高44米,始建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北塔六级高55.69米,始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两塔均因寺得名,寺早已无存。1982年7月23日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双塔在辽、金、明、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民国十六年(1927)晋奉大战,此塔遭炮击造成东侧墙体部分残缺。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顶坍塌,塔体开裂,又经多年雨水冲刷破损加剧;云居寺塔也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
  2001年由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双塔之一的智度寺塔开始进行修复。预计2004年下半年主体竣工。同时开工修复云居寺塔,2006年双塔主体工程完工
  双塔是涿州标志性的历史建筑,是北京以南的著名古迹,是方圆二十里内举目可及的天空轮廊。双塔积淀了涿州近千年的古代文明,展示了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绚丽多姿的人文风貌。双塔造型优美,历代文人学士赞咏者甚多,“双塔晴烟”为涿州八景之一,民间也有“姑嫂修塔"的美丽传说。其中云居寺塔一反佛塔用奇数惯例而采用偶数,使得国内佛学界、文物界、建筑学专家一直未解其中玄机,更体现了双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行宫
  清行宫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南关大街105号药王庙院内东侧。碑载,药王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庙东院曾开设丛林,定名曰“保庆寺”。乾隆十六年(1751)为清帝乾隆南巡,改保庆寺为行宫,成为皇帝驻跸之所。
  清行宫占地近50亩,总体布局为左、中、右三路。中路为行宫主体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宫门、二门、假山、正殿、亭、游廊、丘山、花园等建筑。左路为太后宫,右路为皇后宫,两路又各有殿、阁、轩、楼等建筑,其中正殿(正大光明殿)匾额、楹联皆为御书。院内假山叠景,古柏参天,楼榭重重,清雅幽深。建国后,电影《古刹钟声》曾在此拍摄外景。
  行宫大部分建筑在1978年拆毁,仅存正殿、假山。由于北京良乡黄新庄行宫已毁,涿州清行宫已成为京南第一处存有主体建筑的皇帝行宫。
金门
  金门闸位于河北省涿州市东北义和庄乡北蔡村北3.5公里永定河右岸。此闸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原为草闸,其作用为引莽牛河之水入永定河借清刷浑。后因河底淤滞,高于莽牛河,原闸作用遂废。后于乾隆三年(1738)移建减水石坝于今之位置,其名仍沿用旧称。永定河水性湍悍,挟沙而行,沙淤河高,河高坝下,故必数年一小修,其间乾隆三十八年(1773)、道光四年(1824)、同治十一年(1872)均为大修。唯宣统元年(1909)之重建的金门闸,是废草闸而建石坝之一百七十年后,又复还其闸,并保存至今。
  金门闸共计十五空,南北长100.6米。1937年,改南端两空为铁闸门,作农田浇灌之用,其余各空均废。
  此闸在古代为保卫永定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曾发挥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古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聪明智慧的结晶。如今闸虽废但旧迹犹存,其宏伟之气势,建造之精良足以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闸之南坝台有清乾隆题诗碑及乾隆《金门闸浚淤碑》、道光《上谕》碑、同治《重修金门闸减水石坝记》、宣统元年《重建金门闸记》碑各一通。
药王庙
  药王庙位于涿州市南关大街105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民国时曾重修。一九七八年庙内群体建筑遭破坏,现仅存一座后殿“大放光明”殿。
  大放光明殿,高台式建筑,台高3.35米,宽37.8米,进深27.5米,台上建五开间殿宇;殿台之左有残断的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药王庙碑。此碑为清末书法家何绍基篆额并书丹。因何绍基书法流传于世的多为晚年的篆隶或行草,这篇楷书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药王庙历史上建筑规模宏大,后又将东侧保庆寺改建为清行宫,成为接待迎送之所。据“重修药王庙记”碑载,“顾涿州为祗谒陵寝常所经临,四方来京师道路,毕合于庙之西南,远近瞻仰,攸系兹庙固密迩。”据此可以证实药王庙的历史影响、历史作用和它特有的历史价值。
三义宫
  三义宫位于涿州市松林店镇楼桑庙村东。始建于隋代,原名蜀先主庙,又称汉昭烈帝庙,为纪念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而建,历史上曾多次扩建重修,元代以来一直是京畿名胜。
  三义宫,原占地2.7万平方米,座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马神殿、正殿、后殿等,是一组有三进院落、殿房30余间的古建筑群。据旧志记载: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诚胜境也。”
  涿州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桃园结义千古流传,妇孺皆知。千百年来,无数迁客游人、贤达名流乃至将相帝王,来此感受天下英雄之气、人间忠义之魂。忠义、诚信成为涿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三义宫成为代表涿州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名胜古迹。
  三义宫重修前,只剩山门和一通明正德三年(1508)“重修三义宫碑”。1995年,旅游文物局筹资重修三义宫。自1998年10月接待游人后,海外华人前来探访拜谒者络绎不绝,东南亚刘、关、张、赵四姓来此省亲谒祖 ,美国韩国日本等社会团体也前来观光。通过近年来的旅游开发,三义宫正在成为比较有影响的旅游文化景区。
  三义宫的附属工程“关羽文化园”项目正在运作中。
学宫
  学宫位于涿州市城内文昌祠街北侧,始建于唐代,元、明、清均加以修葺。原庙规模宏大,是一组有60余间殿堂的古建筑群。现学宫内仅存大成殿、泮池桥、戟门。
  因历史原因,学宫一直由涿州市医院使用。1997年,市医院出资42万元对大成殿进行重修,后又由医院出资31万元,将南侧的泮池石桥平行迁移至戟门北侧,易地保护。
永济
  永济桥俗称大石桥,位于涿州城北拒马河上。该桥长153米,宽8.5米,由分水石至桥面高4.2米,为单路九孔石桥。两侧设地袱、栏板、望柱。
  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名曰“巨马河桥”,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天启六年(1626)桥毁又重建。明崇祯后,河道南移,遂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旧桥南建新桥,改名“永济”。桥端筑引桥,下有涵洞22个,引桥总长660米。因桥拱跨度大砌筑采用中国起拱技法,造型优美,远望恰似一条彩虹横跨两岸。清未、民初年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拒马长虹”。
  桥北端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幢,乾隆帝御书满汉碑文。南引桥端石碑为李鸿章书“永济桥”之亲笔。北引桥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称“九间厅”。桥南端有牌楼一座,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桥南、北建筑物,毁于民国六年洪水御碑亭“文革”初拆毁。
下胡良桥
  下胡良桥位于东仙坡镇下胡良村南胡良河上,距永济桥北约2公里,该桥长69米,宽9.14米,由分水石至桥面高4.43米,为单路五孔石桥。下胡良桥始建年代与永济桥同为明万历二年,建筑形制大体相同。建国后,曾有修整,但桥南碑亭亦在“文革”初拆毁
青岗遗址
  青岗遗址位于涿州市东仙坡镇青岗村西南台地上,南临胡良河,北临乡间路,文化层堆积较厚,可分三个时期,最下面一层遗物为仰韶时期文化。
  此处遗址,地处平原,西北为燕山山脉,西南临胡良河,背山面水,且地势较高,有利于古人在此生活居住,因此跨越年代较多,文化内含极为丰富,且保存较完整。此处遗址的发现,将涿州可考历史向前推至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半壁店墓群
  半壁店墓群位于涿州城南约3公里处,据《古今涿州志要》载:“一九五五年京广铁路单轨改双轨发现汉墓”。又据当地村民讲:此处原有封土四十余座,多而密集,俗称“疙瘩窝子”。一九五九年修京广公路用土挖掉四座,一九六O年至一九七七年平整土地又挖掉多座。一九七七年五月八日,保定地区文物组调查时尚存八座,占地面积方圆15华里。现存封土五座,除1号封土保存较完整外,其余四座封土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涿州古城墙
  涿州城地处平原,东经115°42'12″至116°14'35″之间,北纬39°35'25″至39°36'05″之间。海拔22—65米。西临太行北依燕山,与北京市交界,清代乾隆年间曾御封“天下第一州”之美称。
  涿州旧城因东北内折,西南凸出,当地俗称“凹”字城。涿州城鸟瞰图形近似一卧牛,故又称之为“卧牛城”。城西150米处有北拒马河支流由南向北流过,至城北1公里处折而向东。残存城墙总长约1600米。
  《涿县志》载:传“涿城筑自颛顼”。原为土城,明景泰初年(1450)知州黄衡始加以砖砌。垣高四十尺,基之广倍之。方各有门,门有楼:南曰“迎恩”,北曰“通济”,东曰“进德”,西曰“积庆”。城之中有夹城,如人之束带。中有券门,名曰“通会”,上有重楼三楹,左钟右鼓,以启晨而警夜,明嘉靖乙巳 ,知州何镔所修。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州李勋重修涿州城。其周围、高、厚皆仍其旧,东、西、南三门名亦如旧,唯北门改“通济”为“拱极”。
岐沟关遗址
  岐沟关遗址位于涿州城西南20公里松林店镇岐沟村,西南4.5公里为南拒马河,东北6公里为北拒马河,西临古运粮河故道。关址南北长约430米,北边缘东西宽430米,南边缘东西宽380米。土墙夯层厚10—12厘米,夯窝直径10厘米,棍眼直径10厘米。夯土层中存有战国、汉代及唐宋时期陶瓦片,城外曾出土大量铜箭镞等战争遗物,表现此地为古战场所 在。据《日下旧闻考》载:……晋王存勖天祐十年遣周德威出飞狐攻燕,与镇定兵会于易水,进攻祁沟关……。宋雍熙三年曹彬、米信等与辽将耶律休格战于祁沟关……。由此可见,岐沟地势险要,历代兵家必争。当地人称,古代岐沟曾称岐沟府,后改岐沟关,还称沟现在叫岐沟村。旧志资料称此关址建于唐末。
西乡故城遗址
  西乡故城遗址位于涿州市西北13公里的东仙坡镇上坡村西500米处,城址位于高坡之上,按现在行政区域划分,涿州市与北京市房山区各占一半。城外地势西北两面为洼地。距西南1公里有一条古河道,俗称“四十里小浑江”,城南侧有一条东西向土路,西南有胡良河,南临胡长公路。
  城址南北长452.5米,东西宽3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当地人称西乡故城为古城,1938年时城墙还较完整,只是在东西两道城墙的中间各有一道几十米的缺口,按调查分析,应是城门所在。1958年平整土地后逐年拆毁,至今残存城墙长度已不及500米。据旧志资料载及暴露遗迹、遗物以及西乡故城的占地面积、形制及规模等都有汉代小城池的特点,应为史料所载的西汉末西乡侯国故城,新莽时称之为“移风”。
高官庄遗址
  高官庄遗址位于涿州市高官庄镇北高官庄村北。东与高官庄墓群相连。
  1984年6月在北高官庄村征集到两件完整器物,一为战国时期磨光黑陶壶,一为灰陶带盖高柄豆。从试掘情况和采集、征集的遗物分析,高官庄遗址是一处商至战国时期的古遗址。
松林店遗址
  松林店遗址位于涿州市松林店镇松林店村西南约1000米处。呈东高西低之势。
  出土文物证明,松林店遗址是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北方青铜时代早期文化)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
练庄八·一三惨案纪念址
  练庄八·一三惨案纪念址位于涿州市东仙坡镇练庄村内,1937年农历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练庄老槐树下,屠杀村民37人。1971年8月13日,练庄村在此立纪念碑。碑高2.36米,碑额刻录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一首;正面楷刻“八·一三惨案纪念碑”大字,碑阴为记述惨案发生时的情景及后来练庄人民牢记民族仇恨,要求立碑的意愿。碑座浮雕青松、海水等图案。纪念碑旁有古槐一棵,树围3米左右,树干高2.5米,具体年代尚无从考证,但树洞之大说明树之古老,村人传说有500多年的历史,因古槐顶部树冠中长一小榆树,村人又称其为“槐抱榆”。纪念碑及古槐南侧有水坑,直径约15米,冬季干涸,雨季积水,是当年日本侵略军杀害村民堆尸之处。    

练庄“八·一三”惨案纪念碑记略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侵略成性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国民党反动政府屈膝投降,引狼入室,实行不抵抗主义的政策。侵略的战火迅速漫延华北。家园破碎,山河沦陷,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飚为我从天落。
  旧历八月十三日,日寇强盗一百多人,从琉璃河出发,突然攻占了练庄村,开始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残无人道的大屠杀。具有光荣传统的练庄人民,在老贫农张桂才的带领下,手持铣镐,奋起抵抗,杀气腾腾的日寇小队长也顿丧狗命,呜呼哀哉。日本强盗狗急跳墙,兽性大发,用机枪、冲锋枪、步枪向手无寸铁的群众横扫,罪恶的子弹直穿张桂才、刘福。二同志当场英勇献身。日本豺狼并未甘心罢手,又把幸免的二十九名贫下中农全部砍死在老槐树底下。骨肉横飞,鲜血迸流,其悲残之状目不忍睹,烈士的鲜血浸透了老槐树底下的每一寸土地,巍然挺拔的老槐树是“八·一三”残案的见证者!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英勇的中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革命红旗漫天舞,抗日烽火速燎原,经过八年的顽强战斗,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涿县下胡良人民公社练庄大队党支部革委会
  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三日
张飞古井
  张飞古井位于涿州城西南约5公里处忠义店村张飞庙内。忠义店,为汉桓侯张飞故里,故当地俗称张飞店,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敕封张飞为“忠显英烈灵惠助顺王”,于张飞故里建张桓侯祠和张桓侯古井。
  《日下旧闻考》记:桓侯故里在县西南十里忠义店,有专祠在官路东。距庙数步有石碣二。一曰“桓侯故里”,一曰“桓侯古井”。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涿州知州佟国翼凭吊涿州古迹,观此处遗址,访当地民众,知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传说诸则,感慨之余,虔心重修古井,并立碑以记,碑文中略述张飞井之由来。1963年被洪水冲毁。1984年涿县人民政府出资,由文物保管所重修。
  为加强对张飞古井的保护,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张飞古井后迁移至村南张飞庙南侧,改建井台为亭,原碑立于井左
附录碑文:

汉张桓侯古井碑记

( 清 佟国翼 )

  张桓侯,勇敌万人,义昭千古。其行事见诸史传者尚矣,然轶事亦有足多者,可弗表而彰之乎!侯之故里,旧有井,俗传侯未遇时,屠贩为业,夏日售肉未尽,即置诸井,覆以千斤巨础,号于众曰:“有能启之者,听取肉弗靳!”其时,壮缪关公义杀七贵,亡走范阳,过是井,闻而揭石取肉。侯诧异,辄与角力。适昭烈帝见而壮之,遂有兄弟之盟,旋定君臣之分。嗟乎!一井不足异,为三公云龙风虎之会,恩连义结之阶,岂偶然哉?虽其事传于闾巷,而志乘无征,然刘关张三公万世人物之表。无论荐绅先生与夫庸夫隶卒,莫不乐道其生平。矧其遗迹与传闻俱不越于其乡亲,切著名久而不泯。安可听而弗信,信而弗为之表彰乎?余幸守侯之乡,凭吊往古,见是井于车尘马迹间,碑铭弗著。彼悠悠行路,孰从而知千百年有此一段因缘,为之咨嗟叹赏,留连不去耶?因亟勒所闻于贞石,以告四方之来游者,庶几闻所未闻,与史传所载并为抵掌乐道于勿衰也。是为记。
  时大清康熙三十九年岁次庚辰仲春毂旦。
  涿州知州佟国翼撰文 
  儒学廪膳生员董秉衡敬书
练庄冯氏墓群
  练庄冯氏墓位于涿州市东仙坡镇练庄村东约500米处。《涿县志》载:“清太保冯铨墓在县西北栗园庄”(即今练庄)。1989年进行北拒马河调查时,在练庄村东田间发现用灰土灌浆浇制而成的部分封土,异常坚固。残存的封土似墙状,长1.5米,宽0.51米,高0.65米。同时在练庄村内发现冯氏几代的四合墓志及石供桌、香炉、碑亭柱础等物。其中四合墓志铭有三合文字可认,分别是冯孺人刘氏墓志铭、诰封中宪大夫冯公继配宫人刘氏合葬墓志铭、皇清诰赠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内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月祯冯公墓志铭,据此可认为冯氏墓群为明清两代冯氏家族墓群。当地人讲,此处是冯阁老墓(冯铨墓),传早年挖土时出过金、银器、墓砖等,地上原有碑亭、石人、石马等。墓群已被盗。
文殊寺
  涿州市松林店镇松林店村文殊寺内有一弥陀殿,弥陀殿是文殊寺内的主体建筑,因其殿内供有一尊弥陀佛,故当地人称“弥陀殿”。寺内原有建筑已被拆除,仅存一座大殿。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布瓦顶,正脊为瓦作透花式。用柱24根,檐柱高3.27米,直径0.31米,金柱高4.1米,直径0.33米。梁架为五架抬梁式,前檐彩绘为不规则金龙和玺彩画,沥粉、贴金,无地仗。下金檩、垫枋为一般的旋子彩画,亦无地仗。梁架彩画用苏式,五架梁及随梁中部作一包袱,内画团龙。殿前无月台,设五层石踏步。台基均用长方石砌成。
  据民国二十五年涿县志载:“文殊寺,在县西南第四区松林店镇,明崇祯十四年建……”。又据当地人讲,这座殿曾于民国二十九年落架重修。从大殿现存正脊、彩画等作法,可以看到其建筑作法不规范的现象,表现了地方民式做法的特点。大殿现保存基本完好,只是顶部的吻兽和戗脊已不存在,前廊彩画风化严重。
泰山宫正殿
  此殿位于涿州市房树村小学校内,座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单檐硬山布瓦顶,正脊作透花式。
  用柱16根,檐柱高2.85米,直径0.18米,金柱高3.4米,直径0.23米。
  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内顶无天花。前檐彩绘为墨线旋子彩画,无地仗。
  殿顶吻兽已无存,檐瓦损坏严重。装修已改为现代门窗,地面后改水泥地面。
  此殿始建年代不详,调查时发现脊檩枋上有墨书重修年代和经修人,文字为“住持僧玉宽、秀宽、德宽徙戒同、惠同、孙昆山重修泰山宫(中隔阴阳鱼图形)宣统四年孟夏毂旦,即民国元年吉旦”。
永安寺
  永安寺塔位于涿州市刁窝乡塔照村北150米处。此塔在原永安寺内,当地人俗称“塔儿照塔”。原永安寺座北向南,包括山门、前殿、墙门楼、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寺院拆于1952年,只剩此塔,遂定名永安寺塔。
  永安寺塔呈八角形,密檐式实心砖塔,高20米。分为塔基座、塔身及7层密檐3部分。塔基座为须弥座式,其束腰部为砖雕几何图案及花纹,现已残损;上层为斗拱挑出勾栏平座,座上用仰莲瓣承托塔身。塔身正面辟一券门设佛龛,内壁墨书“界纳须弥”。其它各面,间隔有形式各异的假券门、破棱假窗,假窗上额嵌石刻梵文“佛”字。塔身八面转角处的砖雕圆倚柱均为经幢式样。其一层檐施砖制斗拱,以上各层为叠涩出檐作法,塔檐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各层木制角梁上原系风铎,今已无存。此塔至今未见任何文字记载,但从建造用料和艺术风格方面来看,应属辽代建筑,为佛教舍利塔
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涿州城内营坊前街南端路西,东向。寺院面积为2426.34平方米,清式传统建筑形式,单进院落,四合院布局,主要建筑有门楼、影壁、正殿及南北厢房。
  正殿三间,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抱厦单檐歇山卷棚顶,面阔三间13.2米,进深一间6.15米,三面廻廊。后半部分为硬山顶,面阔三间9.6米,进深三间7.45米。大殿面积为13.2×13.6米。殿内正中墙壁写有阿文,并有苇席及白布铺地,是回族群众礼拜真主的地方。殿前月台阔11.95米,进深3.75米,高0.7米,有4步踏跺。
  大殿两侧南北配房各6间,均为青瓦硬山顶。南北讲堂各3间,面积均为9×5.4米;教室3间10.4×5.6米;沐浴室3间为10.4×6米。院内有古柏7棵,最大围长1.95米,最小0.45米;古槐1棵,围长1.55米。院外临街月台为19×17.3×1米,有6步踏跺,月台上有古槐4棵,围长均在1.9米左右。民国23年(1934)《涿县志》载:涿县清真寺凡二。一在城内西北隅,一在城西秧坊村。始建于明初燕王北迁时,迄今已近600年。
  两寺于清咸丰年间和民国11年(1922)均有过重修,城内清真寺1952、1988、2001年,涿州市人民政府曾拨款重修。2001年重修时正殿后部改为双硬山脊形式,增加了进深,殿后增建单檐攒尖顶方形望月楼。每逢星期五,回族民众来此礼拜,尤为盛者当数回族之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来此礼拜者,虔诚肃穆,络驿不绝。
清凉寺塔基遗址
  清凉寺塔基位于涿州市双塔办事处史家庄村东北约1000米处,有碎砖、瓦等建筑遗物散于地表。据载:清凉寺又名普寿寺,为赵匡胤故里。
  原清凉寺塔为八角实心密檐式砖塔,高约26米。其造型玲珑,砌筑精美,雕刻生动,施工考究,均不失为佛教舍利砖塔的精品之作。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亲临考察,对此塔的建筑工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按此塔部分建筑构件特点、建筑风格与涿州城内智度寺、云居寺双塔一致,应为辽代建筑。
陈辉烈士墓
  陈辉烈士墓位于涿州市三义公墓内。
  陈辉同志,原名吴盛辉,湖南常德黑山尾村人。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八年到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晋察冀边区通讯社当记者,一九四O年调平西涞涿县,先后任县青救会宣传委员、县青救会主任、县武工队政委、区委书记等职。陈辉还是热情的诗人,他写了一万多行诗,曾在《晋察冀日报》、《群众文化》、《诗建设》、《鼓》、《子弟兵》等抗日根据地报刊上发表过很多诗作。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陈辉诗集《十月的歌》,田间在诗集《引言》中写到:“陈辉是十月革命的孩子”、“他的手上,拿的是枪、手榴弹和诗歌。他年轻的一生,完全投入了战斗,为人民、为祖国、为世界,写下了一首崇高的赞美词。”
  一九四五年二月八日,陈辉在拒马河畔韩村,由于叛徒告密,遭敌包围,苦战数时,壮烈牺牲。陈辉烈士墓碑为1949年立,碑文记载陈辉烈士生平事迹并录有烈士诗句。碑高2.04米,宽0.63米,厚0.18米;碑首篆刻“永垂不朽”。
华阳公园碑林
  华阳公园位于涿州古城墙西北,传说是古华阳台遗址(华阳台是战国时期燕王结贤纳士的地方),故名华阳公园。
  碑林位于公园内,1990年建,占地307.4平方米。共立明清碑10通,其中明代碑2通,清代碑8通;另有辽代完整的陀逻尼经幢等。
卢植故里·卢植墓
  卢植墓位于涿州市清凉寺办事处卢家场村(卢植故里)北约100米处。墓地占地10亩,修建于2001年。墓地座北向南,南有停车场,自停车场向北,有一仿明清影壁遮掩山门,影壁高4.8米、宽19.8米,影壁后面是山门,山门为仿唐建筑,高约7米。山门以里有东西殿各三间,均为仿唐建筑。东殿曰范阳堂,西殿曰敦目堂,中轴线上为甬路,甬路向北踏仿汉石桥过金水河为仿汉牌楼,牌楼高宽各约4米,牌楼北有阶梯可到封土处,封土高约3米,直径9米,即为卢植墓
  涿州卢氏家庭素有“代代出名士”之称,在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数十位。其中史书上记载最早、名望最高的,当数东汉被誉为“才兼文武”的政治家卢植。卢植,字子干(?—192)。少年时拜经学家马融为师,被朝廷誉为“才兼文武”。灵帝时任博士,后派往九江、庐江任太守,后以病辞官。
  卢植辞官后回家著述,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并上书陈述整理古籍,设立学官,为此拜卢植为议郎,与当时著名学者马日石单 、蔡邕、杨彪等人共校《五经》,续补《汉纪》,后任尚书。
  中平元年(184),河北地区爆发黄巾起义,卢植为北中郎将,奉命率兵围剿。卢植围广宗,与黄巾军相持城下。时小黄门左丰来广宗诣军,以卢植没有送礼而对卢不满,在皇帝面前进谗,诬卢围而不战。卢植由此被押回京,帝欲加罪,后经车骑将军皇甫嵩说明实情方被赦免。
  东汉末年,王纲日坠,宦官张让劫少帝刘辨出京,众官员无人敢制止。卢植一人深夜追赶,与河南中郎掾闵贡一同把刘辨救回。刘辨死后,董卓当政,图谋篡逆,公开议皇帝废立之事,众官员没人敢言,独卢植正颜抗议,董卓大怒,要杀卢植,议郎彭伯建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卢被免官。卢植料董卓终将加害于已,乃以病求归,隐居上谷。初平三年(192)卒,葬涿县东河村。
  卢植以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为历代所敬重。曹操征柳城经涿县,曾命守令,遣丞掾修缮卢墓,并岁时祭扫。后从祀于孔子庙庭之中。卢植后人,历代不衰,至今仍繁衍于海内外。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06-25 21:40:02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涿州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涿州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