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简介

[编辑]
江汉平原长江三峡,过宜昌以后,浩浩荡荡流经我国的中部地区。它在宜昌、岳阳、武汉、九江、南京等地,一共拐了五个大弯,流过了1847公里的路程(中游即宜昌江西湖口,长1000公里;下游即湖口到入海口,长847公里),注入太平洋。西起宜昌,东到上海的长江两岸,分布着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宽狭不等的低平原,总称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或者简称长江平原。它的总面积约有2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平原的位置,大致在宜昌以东桐柏山大别山和淮阳山地以南,江南丘陵以北。平原的南面和北面与低山丘陵犬牙交错,它的边界和形状都很不规则。在地理上,它又可以划分为四个大平原,自西向东有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湖平原分布在湖北省中南部的叫江汉平原。湖北省西、北、东三面为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抱,唯南面向洞庭湖平原敞开,中部为江汉平原。整个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下的向南敞开的不完整大湖盆地。它属于长江中下游盆地或两湖盆地的一部分。盆地西面由长江三峡谷地与四川盆地相通,东面通过鄂东沿江平原与长江下游平原相连,北面以襄阳盆地与河南省的南阳盆地相接,向称南襄夹道,自古是南北交通要道。

江汉平原西起枝江,东抵武汉,北自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因地跨长江与汉江而得名。长江以洞庭湖为尾闾,形成一个荆江三角洲;汉水出钟祥山峡之后,河道分汊,也呈放射状河系地形,形成一个汉水三角洲,把长江迫向南迁,大致形成汉水三角洲的边界。整个平原,除边缘分布在海拔约50米的平缓岗地和100米以下的低丘外,大部分海拔多在50米左右,其地势大致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海拔约35米,至东南部降至25米以下。地面坡度多在1-3度以内。长江自高原峡谷中走来,奔放在茫茫原野之上。极目远眺,天宽地阔。1956年6月,毛泽东同志到武汉视察,曾畅游长江,留下了"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著名词句。

江汉平原传说就是古代的云梦大泽所在,长江、汉水都流入泽中。它的生成是由于这里地壳下沉。早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已经是个古湖盆,沉积了巨厚沉积物,成为今天江汉油田的基础。古湖盆经历了第三纪,到第四纪还是湖盆。现在平原还在下沉着。江汉平原是燕山运动拗陷形成的盆地,境内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广泛分布。第三系第层多出露在平原边缘,经长期侵蚀切割成垅岗状平原;第四系第层集中分布在平原中部,由长江和汉江及其大小支流和湖泊的近代冲积和沉积物构成,其厚度达150-300米,由边缘向中心逐渐增加。

鄂东沿江平原亦属江湖冲积平原。它西起武汉,东抵黄梅附近,同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沿江两岸的湖泊很多,只是形态上远不及江汉平原宽阔坦荡。境内还有山间沿河冲积平原和河间低洼地,亦属于平原。

实际上,江汉平原本身就是由一系列内陆三角洲和广阔的冲积湖积平原复合所组成的。平原上河流纵横,河网稠密。河流多发源于周围的山地,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都比较强烈。在上游,多形成峡谷地貌,如汉江、清江、南河等上游,都形成深切峡谷地貌。河流由山地流入平原的出口处流速骤减,在山区外围形成了内陆三角洲地貌。

江汉平原沃野千里,土层深厚、肥沃,是湖北的"粮仓",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江汉平原地处我国东部腹地,表现出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过渡色彩,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都适宜发展,土地利用率极高。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为小麦;棉花是本区主要的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种类很多,有大豆、芝麻、油菜和花生等。平原上水稻的播种面积很广,可一年三熟,产量很高,稻米质量精良。江汉平原棉区面积最大,单产也较高,是我国有名的高产棉区之一。每到收获季节,江汉平原棉田花絮喷放,雪白皎洁,一望无际,景色喜人。

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湖泊众多,具有独特的地理景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长江自西而东横贯江汉平原,成为平原及湖北省河流的骨干,众多的支流发源于省境周围的山地,流向盆地中部,最后汇注长江,形成向心状水系,湖北全省的河流基本上都属于长江的一、二、三级支流。长江自重庆市巫山县进入鄂境,经黄梅县出境,长1061公里,于城陵矶纳洞庭湖水系,至汉口有汉水汇入。除长江和汉江外,省内河长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有1193条,其中河长100公里以上的有42条,集水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0%。众多的河流,水量丰富。除本省自产泾流量外,四川、陕西、河南、湖南、江西等周边省份有大量来水。湖北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中心地带,降水量又比较充沛。如此丰富的水资源,在全国是不多见的。

汉江从陕西进入湖北,全长1565公里(在湖北境内长878公里),为湖北第二大河流。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也是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巨川,习惯上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为"江、淮、河、汉"。汉江有3/4在湖北境内,最后于龙王庙注入长江。其水系结构呈叶脉状,支流一般较短,两岸分布大致平衡,在湖北先后接纳金钱河、田河、堵河、丹江、南河、唐白河、蛮河等主要支流。流域内多山地,约占55%,平原占24%,丘陵占21%。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汉江干流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流,河道非常弯曲,特别是在钟祥以下,河曲发育,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

清江是鄂西南山区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中游湖北省境内仅次于汉江的第二大河。它古名夷水,亦称盐水。因清江干支流多流经石灰岩地区,且自然植被保存较好,植被覆盖率达52%,江水清澈而得名。清江发源于利川市佛宝山麓,离源向东,横贯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于宜都县陆城镇注入长江。全长425公里,流域面积16700平方公里,呈东西向狭长形。流域内除利川、建始恩施三个较大盆地以及河口附近有少数丘陵、平原外,其余皆为山地,为典型的山区河流。

陆水在湖北省东南部,是长江中游南岸第二大支流。它发源于鄂、湘、赣三省交界处的幕阜山北麓,北流崇阳赤壁等县市,至嘉鱼县陆溪口附近注入长江,全长207公里,流域面积3847平方公里。陆水流域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上游为山地丘陵,约占流域面积的90%,下游为平原湖区。从河源到马港为上游,长约30公里,多为花岗岩组成的山地,水流湍急。马港至蒲圻镇为中游。其上段因流经通城-崇阳盆地,河谷较宽,水流平缓,河漫滩广布;下段在崇阳以下,河流切穿大幕山,水利资源丰富。赤壁以下为下游,河道宽阔曲折,水流平缓。由于流域内植被保护较差,且多暴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所以在平原盆地河床显著淤高,河水易于泛滥成灾。

内荆河古称夏水,亦称长夏河,又名新沙运河,是长江中游北岸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荆门市西北部,南流至江陵县入长湖,折向东南流,经潜江监利洪湖县的洪湖北缘,转向东北,于新滩口注入长江。全长335公里,流域面积10361平方公里。内荆河在长湖以下,流入平原地区,河床比降很小,底质为细沙和淤泥,是一条发育于四湖洼地中的河流。河道迂回曲折,一般宽约百米,属于平原湖区河流。

长江水系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在湖北省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中,长江干流占82.5%,汉江占7.3%,清江水系占6.7%。水能电源点以大中型为主,分布集中,90%以上集中于鄂西山区。长江水能资源开发条件优越,各大中型水电站所在的河段上,均具有建坝的良好地质条件。如长江三峡大坝所选坝址,均为坚硬的岩层,抗压强度高,河床覆盖层不厚,坝区地壳稳定,地震裂度不超过6度,库区渗漏很少。由于长江、汉江、清江等水系的雨季有先后,故各水系丰水期与枯水期有所不同,这样,各流域电站建成后,便于互相调剂补充,提高系统供电能力。

湖北号称"千湖之省",江汉平原上集中了湖北省绝大部分的湖泊。由于历年兴修水利和围湖造田的结果,致使湖泊数量和面积变化不定,其总的趋势是向小的方向发展。本世纪初,有湖泊779个,面积5960平方公里;1983年有湖泊500余个,面积为2667平方公里,缩小了将近一半,但仍不失为全国湖泊面积较大的省份。

全省湖泊当初属于断陷构造性湖泊,以后,由于泥沙的淤积,长江、汉水及其支流内陆三角洲的发育,湖泊几经变化,在河流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大量湖泊。根据其成因,有河流遗迹湖,在长江、汉水三角洲形成过程中,网状分流被泥沙淤塞成湖,或自由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如月亮湖西湖、大公湖等;有河间洼地湖,由于长期受河流泛滥冲积作用的影响,沿长江、汉江、东荆河等大河沿岸形成天然堤,地势较为高亢。随着江河及其两岸逐渐淤高,江河之间和岗地边缘就相对形成许多近似东西向、地势低下的湖洼地带,常年积水成湖,如洪湖、白露湖、刁汊湖等,使江汉平原具有高亢平原与湖荡平原成带状相间并列的地貌特色。有淤塞湖,在冲积平原与岗地交接地带,由于江河天然堤的发育,大量泥沙淤塞,在天然堤与岗地之间的洼地便积水成湖,如野猪湖、望天湖等;有河谷沉溺湖,因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谷沉溺成湖,湖水深,湖岸曲折,如梁子湖、大冶湖;另外有一些人工围垦湖,该类湖泊面积较小。

洪湖,是湖北省境内最大的淡水湖,宛如江汉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这悠扬、柔美的歌声,曾经激荡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洪湖隔江与湖南省相望,跨洪湖、监利两县,现有水面400多平方公里,水质清澈,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湖北的鱼米之乡,盛产稻谷、棉花、鲜鱼、莲藕、菱角。湖区的广大湖沼地带还是多种水禽生息繁衍的场所,尤以洪湖野鸭最为著名,它们往往密集成群。据调查,洪湖的野鸭共有18种之多,其中以青头鸭、黄鸭、中鸭、八鸭为主。每年春去冬归,冬春捕获。蒲鸭、黑鸭鸡鸭这三种已经适应洪湖地区的自然条件,在此"安家落户",可常年猎取。全湖区常年产量在30万斤以上,超过了全省水禽产量的一半。

"叫天下劳动人民都解放……"洪湖,还是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歌剧《洪湖赤卫队》就是歌颂洪湖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抒情史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利用洪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湖面宽广、芦苇丛生、河湖港汊交错纵横的自然环境里,开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当年,处处苇林藏勇士,滔滔湖水涌奇兵。现在,硝烟散去,天明水净,鱼跃粮丰,机声隆隆,歌声阵阵。当你站在湖边远眺时,你会?quot;极目疑无边","遥天浸白波"的壮阔景色心旷神怡。你若有幸遇到洪湖的日出和日落,那"天围湖面阔"、"轮涌水中金"的绚丽景色,更叫你心花怒放!如果初夏去看洪湖,蓝天、白云、碧水、红莲、绿荷五色缤纷,飞光流彩,天上水中,相映成趣。

江汉平原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渔业区之一,水域类型多样,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水库众多,塘渠成网。江汉平原渔业生产条件优越,降水、光照和热量资源丰富,既适宜于长江流域的鱼类和饵料生物的繁殖生长,也适宜于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的地域性鱼类的养殖。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可以繁殖优良的热带鱼类。湖北水域面积辽阔,可养殖水面占全国可养殖淡水水面的1/10。尤其是湖泊,其形态特征比较相近,多数湖泊水深度不大,只有1-3米,湖底平坦;湖岸线随季节而变化,汛季水位高时,汪洋一片,枯水季节则沙滩毕露,湖面萎缩几倍;湖底淤泥深厚,一般厚1-2米,水温适中,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湖中丰富的水草、浮游生物、有机质和盐类,又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与湖泊连通的长江和汉水,则输来了大批的鱼苗。这些都对水产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湖北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除盛产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外,还有多种名贵水产品。梁子湖的特产武昌鱼(团头鲂),鄂西山谷溪涧的娃娃鱼(大鲵),江河中娇小名贵的银鱼,十分珍贵的白鳍豚,以及桂鱼、春鱼等等,都久负盛名。湖北也是我国最大的鱼苗产区,每年4-6月,亲鱼溯江而上,到宜昌一带激流中产卵,有卵随水漂浮,逐渐变成鱼苗,在沙市以下,就可以大量捕捞,用飞机、火车等多种运输工具,运送全国各地饲养。此外还有不少水生动植物,在市场上很有名。如江汉平原及鄂东南浅水湖的莲藕,新洲县的莲籽,是国际市场上畅销的佳品,沿江滨湖的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是养殖珍珠的优良母贝。

江汉平原河湖密布,水源充沛,水利和水生资源十分丰富,但水系紊乱,每遇暴雨,地表滞水不畅,涝渍灾害十分频繁和严重,"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历史上长江泛滥成灾,最主要的是江汉平原地区的洪水灾害。长江闯过三峡,挤出南津关,涌向枝城,降落到两湖低平原。这种高山与平原分明的地理形胜,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的城陵矶,通称荆江,全长约350公里。其中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上荆江堪称"地上悬河",下荆江亦是"九曲回肠"。下荆江两端的直线距离只有80公里,而全部水程约长240公里,自由河曲极为发育。根据航空照片判读,西端河曲带宽度达20公里,东端河曲带宽度可达40公里。所以河道变化十分频繁而迅速。荆江以自然截弯取直的演变为特征,在平原上,由于河曲不断发育,主流冲刷凹岸,使河曲颈部不断缩小至冲决,原有弯曲的老河道两端被淤塞,遗留为月亮湖,形成自然截弯取直,仅百余年来就发生自然截弯10余次。河道蜿蜒曲折,左右摆动剧烈,属典型的蜿蜒型河道。

由于荆江河道迂回曲折,水流不畅,泥沙堆积很多,使河床逐渐升高。千百年来,两岸人民不得不筑堤束水。江底年年淤积,堤防年年加高,经果长江在宜昌以下许多地段成为"半地上河"。平时,河床还在地平面以下,但到了夏秋洪水期,长江洪水位就高出两侧平原7、8米,个别地段高出10多米。每年7、8月份,长江大汛,站在沙市楼上望去,江面的船只仿佛从房顶驶过,人称"屋上飞舟"。即使在冬春两季的枯水季节,荆江的水面也高出北岸的地面。如果荆江北岸的大堤溃口,洪水居高而下,势如破竹,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包括武汉三镇)将遭受灭顶之灾,有可能毁于汪洋。浩浩江水,全靠堤防约束。堤防溃决,两岸平原尽成泽国。

中国成立以后,决定在荆江南岸开辟分洪区,兴建荆江分洪工程,揭开了治理荆江水患的新的一页。荆江分洪区位于公安县东半部,与荆州、沙市隔江相望,东西宽13.55公里,南北长68公里,面积921.34平方公里,地势平坦,自北向南倾斜,有效蓄洪54亿立方米。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1952年4月5日全面开工,来自湘鄂两省的20万民工和10万人民解放军官兵,以惊人的气魄,冲天的干劲,科学的态度,开展劳动大竞赛,经过军民的艰苦奋战,仅用75天的时间,就胜利完成了这项浩大工程。毛泽东同志亲笔为荆江分洪工程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总理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1954年长江流域连降暴雨,形成了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发挥了巨大效益和重要作用,三次开闸分洪,有效降低了荆江水位,确保了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安全。但几十年来,分洪区发展特别迅速,常住人口众多,目前,分洪区仍然存在着安全转移难、妥善安置难等问题。

同时,对荆江、汉江、东荆河等河堤进行整修加固,加高培厚。荆江大堤是长江大堤最重要的堤段,从江陵至监利县,全长182公里,保卫着江汉平原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按照"以排为主,排灌结合"的方针,开挖了大、中型排灌渠道数千公里,调整了原来比较紊乱的水系。四湖总干渠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心地带,是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四大湖排水总汇流的渠道,因此得名。它是湖北开挖通河道、导流入江的规模最大的工程。干渠所经地区是江汉平原最大的洼地带,湖泊众多,河网稠密,河道萎缩淤塞,宣泄不畅,水灾十分严重。总干渠工程建成后,这里已成为粮、棉、油及水产基地。并且在沿江湖口还兴建了螺山电力排灌站等一批大、中、小型电力排灌站,排灌系统初步形成。基本上做到了遇涝能排,遇旱能灌,排有出路,灌有水源。人们又利用河流本身经常发生自然取直的规律,因势利导,1968-1970年成功的实施了上车湾、中洲子等人工截弯取直工程,既增加了泄洪量,又大大缩短了航程。这些措施,增强了荆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汉江的自然特点,是上游束缚在狭窄陡峭的河谷中,水流湍急,夏季又多暴雨,洪水来势特别凶猛;中游流经低矮的丘陵地区,河床淤浅;下游流经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河道非常弯曲,由于堤防束水,河道狭窄,因而洪水宣泄不畅。加上汉江的汛期又和长江相近,如果干、支流同时涨水,汉江的洪水受到长江洪水顶托,去路受阻,下游更易决堤成灾。在长江的支流中,汉江在过去算是最多灾多难的了。当年唐诗人李白曾经发出汉江"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的惊叹。据记载,仅1921-1948年的18年间,两岸堤防有11年溃口,达到了"三年两溃口"的严重程度。1935年7月的一次特大洪水,汉江干堤决口14处,从光化到武汉,共有16个县、市变成一片汪洋,670多万亩耕地被淹,8万多人死亡,370多万流离失所。当年汉江两岸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汉江发水浪滔天,十年就有九年淹,卖掉儿郎换把米,背上包袱走天边",饱含着人们多少的血与泪!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汉江流域广大群众以防洪为中心,对汉江进行了综合治理。首先,全面整修、不断加固加高堤防。沿汉江及东荆河两岸修筑有近1000公里的堤防,现堤宽6-8米。并于1956年在下游仙桃市境内修建了杜家台分洪工程,大大增强了中下游的防洪抗灾能力。为了彻底摆脱"冬春搞岁修,夏秋要防汛,一年四季忙修堤"的被动局面,根治汉江水患和综合利用汉江水利资源,1958年开始动工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1999年又完成了武汉龙王庙工程。

要综合治理陆水,应在上游封山育林,涵蓄水源,于干支流上修建一些水利工程。现在,陆水流域已建成了大中型水库10多座。1967年在干流赤壁市城东南2公里处建成了大型的陆水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400平方公里,并在大坝下建有水电站,年发电量1亿度,为华中电网组成部分。

尽管江汉平原水利建设成就十分巨大,但防洪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多年来,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开发过甚,水土流失严重,每遇汛期,洪水冲入湖北低平原,给长江抗洪带来巨大压力。许多水利工程已形老化,分洪泄洪能力降低。江汉平原上湖泊都是淡水湖,和长江相通,大多具有调节江水的功能,江水涨时可以入湖,江水落时湖水入江,可算是天然的水库。提高湖区的蓄洪灌溉能力,既可起到分洪的作用,又可以保证湖区的高产稳产。但多年来,过度围垦湖泊,不仅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而且低湖田投入大,产量低,得不偿失。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沿江两岸众多湖泊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分洪作用,而且倒灌入江,洪水全数压入长江干流,使长江险情不断。现实给了人们严重的教训,适当退田还湖,可更有效的利用和提高湖泊的经济效益,既能调蓄、防洪、灌溉、发展水产养殖业,又能恢复湖区的生态平衡,排解长江干流洪水压力。只有兴修水利与保护生态平衡双管齐下,才可从根本上杜绝水患。

本条目最后由 59.172.105.* 更新于2009-01-04 11:21:45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江汉平原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江汉平原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