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历史名人

[编辑]

哈克里
   
   
  哈克里,又名:嘎克里,藏族。《清史稿·列侍》中称其为“瓦寺土守备”,时在浙江军营任职,熟知其情的贝青乔,在所写的《咄咄吟》一书中,又称其为“金川县土守备”。民国《汶川志》载为瓦寺土司反攻宁波之战中,哈奉命率领瓦寺土司所属藏、羌士兵、屯兵300余人,攻夺镇海城东侧招宝山上要塞的英军据点──招远城。所率藏、羌兵弁,冒着英军炮火“揉升而上”,夺取了招远城,然而,此时英军舰船驶近,使用舰炮集中轰击,被迫撤出,后亦殉难。  

  《清史稿·列传》中称:“浙人哀之。自朱贵大宝山之战,敌受创甚巨,遂戒深入,慈谿县城”护完。士民思其功,将阿木穰、哈克里功绩禀奏皇帝,经奏准把阿、哈民族英雄的塑像立于慈谿县城西门外3里处,为国牺牲的朱贵将军庙──高节祠内,岁岁祭祀,以表达对他们的哀思和敬意。
 
 
索观瀛
   
   
  索观瀛,号海寰,男,藏族,藏名桑郎泽让。出生于汶川县瓦寺土司世家,承袭马尔康县卓克基第7代土司职。索本是瓦寺22代土司索怀仁之独子。瓦寺土司先世本系西藏蕃僧。明代英宗年间奉诏统兵出征今汶川县一带有功授封土司留号涂禹山(今阿坝州汶川县的绵虒镇)。  

  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卓克基土司绝嗣,因卓土妇与瓦寺土妇是亲姐妹,愿请索观瀛到卓土上门(入赘)为继,定约索稍长即正式继位。当时,索观瀛先后在成都灌县读书。民国3年,索观瀛前往卓克基继位,由阿舅喇嘛(其母弟白苏巴格西)辅佐教习藏文经典。尔后,索又到成都甫澄初中读书,卓土诸事由两位大头人德尔科和卡尔枯掌管。  

  民国3年,索由成都返卓,娶绰斯甲第37代土司纳坚赞大姐未特青(又名珍莫尼纤)为妻。婚后,其岳父纳旺带索去靖化(今金川县)结识了懋功绥靖屯游击司令杜铁樵(纳旺的干儿子)及大小金县袍哥土头。由于卓土实权仍掌握在两头人手中,为除后患,索暗请杜铁樵从小金县两河口派两个连的兵力深入卓土,包围德尔科的寨子,以谋反的罪名将德杀死。另一头人卡尔枯连夜逃走去往四大坝,从此,索执掌全土实权。  

  此后,索大胆革除异己,培植亲信。辖区内60多个大小头人全由过去的世袭改为因人命职。索先后娶有5个妻子,其中3个是绰斯甲土司之女。为求高僧助政,他将西藏三大寺之一──甘丹寺的博学广闻、德高望众的堪布劳让金巴请回任马尔康县寺主持,从而控制了全土政教大权。  

  民国2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途经四土地区时,索被国民党委任为“卓松党(卓克基、松岗、党坝)三土游击司令”,并奉命阻击红军,先后打死打伤红军千余人。索以此向国民党四川省政府和十六区专署请功。民国26年5月,四川省政府奖给索十八号奖章1枚,奖状1张;十六区专署补给了一批枪支弹药,并给予救济款一千元。民国27年,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委索为“理番卓克基乡总指挥”。民国29年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委索为“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军”。民国31年任理番县临时参议会第一届奉议员。民国32年5月,索在马尔康县成立封建袍哥组织“康义社”,自任社长。随后相继在茶堡、四大坝、沙尔宗等地成立“支社”。民国33年8月,索由杜铁樵介绍加入国民党。民国34年,松潘县中统通讯组长马必杰到卓会索,索被受委为“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参军”、“国民党军统局川康区直属通讯员”。民国36年3月,索在国民党考试院考试及格,取得“省县甲种工职候选人”资格,次年3月被选为四川省边疆民族国大代表。  

  索对国民党也存有疑虑,民国34年,他拒绝了国民党设区署于卓克基。民国38年初,索在马尔康县收容了一些流窜残匪组织保安队,同年4月派人合国民党第十六区专员何本初在小金县两河口会商反共计划,8月得到国民党政府补给机枪四挺,手榴弹200余颗,子弹万发。  

  民国38年8月西北解放,年底,索派人到甘肃兰州晋见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首长,接着又派人到川西行署和茂县专署联系,表示迎接解放。1950-5月,茂县专署派人进卓做索的工作,索一面接待派来的人,一面派人参加国民党成都警备司令少将稽查处长周迅予在小金县别思满沟召开的“反共同盟会”,索被聘为“川康边区人民反共救国会”马尔康县分会委员。8月,索被国民党七十二军一零四师少将师长傅秉勋委任为“川康甘青边区人民反共救国宰”纵队少将副司令兼第一总队司令;同年7月,又支使董廷和、叶玉林等在四大坝组织“青年社”,收容了一些外地逃入的地痞流氓残匪。同时派土兵200名驻扎于卓克基西梭沟,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靖懋”(今金川县、小金县)。7月茂县军分区派席长利同志进卓做索的工作,8月叉派彭玉鸣二次赴卓做工作,索始撤去西梭沟土兵。  

  1950-9月和10月,小金县、金川先后解放,索派人分别前往慰问了解放军。当时国民党残匪周迅予、何本初由大小金县潜入卓土等地,索暗派头人青波彭措将周、何二人送往阿坝土官华尔功臣烈处。  

  10月茂县专署组织工作团由副专员张承武率领进入四土工作。12月四土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时,索任副主席。1951-8月,人民解放军进军卓克基,9-8日马尔康县成立“四土阿坝绰斯甲临时军政委员会”,索任副主任。1952-1月索赴北京参观。同年7月人民解放军进军黑水县,8月索随天空带领民族工作队进入黑水县,协助解放军开展工作,对黑水县头人苏永和归降起了很大作用。9月索被任命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和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年底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时,索被选为副主席。  

  1953-3月,索又随天宝进入阿坝工作,对争取阿坝大土官华尔功臣烈起了重要作用。1954-7月在第二届自治区人代会上,索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任全国政协委员;9月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1月由北京返川,受到王维舟、阎红彦的接见。1955-2月,索在第二届省人代会上,选为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同年底,阿坝藏族自治州成立,任州人委副州长兼经济处处长。  

  1957-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索率其全家去西藏朝佛,随带黄金、白银、珊瑚等贵重物品和酥油、药材等名贵产品入藏,对拉萨日喀则等地大寺庙作了布施和捐赠,并分别请达赖、班禅念了经,达赖、班禅邀他进斋。索在西藏停留5个月,返川后,受到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的热情接待。  

  1958年,在社会主义献金运动和四土民主改革中,索主动捐献黄金600多两以及若干珠宝。1959年达赖集团叛国出逃,索多次发表文章声讨。在“文化大革命”中,索受到冲击。1966-11月被红卫兵由成都弄回马尔康县批斗。1967-11-7日,因患脑溢血医治无效,病逝于阿坝州人民医院。

 
 
贾齐三朗
   
   
  贾齐三朗(1901—1971).藏族,信奉佛教。黑水县沙石多乡马河坝人。父亲泽朗是马河坝、银真头人。8岁起其父请杨忠在家教藏文至16岁,青年时代随其叔父头人洛尔基为纳日管办事。父亲死后.贾齐三朗继头人位。苏永和、高阳平、纳日管等大头入见其精明能干.懂藏文,且通几种语言,对其很器重。凡与外地发生纠纷,说理、打官司都叫贾齐三朗跟随前往当翻译和出主意,纳日管上、中、下壤口及马河坝、银真一带交与贾齐三朗管辖。

    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黑水,7月,贾齐三朗带领沙石多土兵300余人.配合纳日管、仁真南木尔甲布防设卡,联合阻击翻越亚克夏山进入马河坝的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给红军前进造成威胁。

    1951年,黑水临近解放。9月,贾齐三朗应邀到马塘参加阿坝四土临时军政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受到教育,对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从思想上主张和平解放黑水。回县后劝纳日管:“现在投降,把土匪交出为好”,反对打仗,为此引起黑水一些头人的不满和怀疑,工作组派他去劝说苏永和交出匪特,被苏责骂一顿,苏又派吴汉章去他家住,监视贾齐三朗的行动。

    1952年7月20日,解放军开始进军黑水,贾齐三朗令其管辖的马河坝、干市坝、银真等地的百姓不准阻挡,不准放冷枪伤害解放军。解放军到银真时,他最先出面迎接,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捕捉残匪,并将傅秉勋部一个支队长曹意志捉拿,后随同解放军,一道向芦花进军。在解放军指挥部协助工作.组织群众修桥、修路。8月任“黑水区剿匪生产委员会”委员,9月任“黑水行政委员会”委员、秘书。10月20日,随少数民族参观团去北京等地参1953年.贾齐三朗前住若尔盖参加平叛工作。13月任“芦花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常务委1956年6月,黑水部分地区叛乱,政府派贾齐三朗去沙石多工作,稳住沙石多局势,该地没有发生叛乱,在沙石多他动员群众.组织骡马搞运输,支援平叛工作。10月2日、贾齐三朗出席“黑水县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当选为黑水县副县长.年底去西南民族学院学习。

  1957年9月,请假并带妻女等5人前往西藏朝佛.同年底去印度。1971年在印度的西里古里去世,终年70岁。

 
 
林向荣
   


  林向荣,男,藏族,中共党员,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研究员,现任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中国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林向荣于1920年6月10日(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出生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卓克基一个藏汉民族团结的家庭。其父是灌县(今都江堰市)人,因经商来到嘉戎(今理县、马尔康等地)藏区成家立业,母亲是嘉戎藏族。他从小在灌县读书,长大后随父经商。1950年冬,雪山草地的阿坝州升起了五星红旗。由组织安排,他为一支工作组当向导、作翻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和平解放马尔康四土地区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他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参观团的译员到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参观,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52年夏天,他参加了著名的黑水战役,在民族工作队老红军天宝同志的身边工作;这年10月,党组织送他到中央民族学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学)语言系学习深造;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由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共同组织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工作,随专家们普查全国少数民族语言。他被分配到第七工作队川北组,同金鹏教授等回到故乡进行嘉戎语调查。1957年,他们根据调查资料写出了第一篇论文《嘉戎语梭磨话的语音和形态》(合作)(发表在《语言研究》上),为他以后从事嘉戎语研究奠定了基础。1957年底,调查组结束在阿坝州的调查,经调查组同意,林向荣被留家乡工作,由州安排在州民族语言研究室。“文革”期间,他受到极大的冲击,初被安排到威州师范学校函授部工作,后又让他搞保管,他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在保管工作之余仍继续从事嘉戎语研究。

  1980年8月,林向荣的冤案得到平反,安排到阿坝师专中文系,专门从事嘉戎语的研究工作。这时,年过花甲的林向荣如鱼得水,决心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竭尽全力搞好嘉戎语研究。1981年,他根据过去的调查,结合阿坝州的实际,完成了《阿坝州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存在问题初探》,同年8月,他带着论文出席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第三次联合会,受到了特殊待遇,他宣读的论文及演讲长达三个多小时(大会规定发言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1982年5月,他又带着刚完成的4万余字的论文《嘉戎语构词法研究》,参加了成都召开的“全国壮侗、藏缅、苗瑶语言学术研讨会”,论文宣读后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并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推荐,经“第15界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组织委员会审核批准,作为该会议的重点论文之一。不久,他又应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有14个国家的学者、专家180多人参加“第15界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使藏族学者林向荣走出了四川,走向了世界。继后宁夏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知名学者都邀请他参加合作搞科研,并相继发表了长篇论文《阿坝州双语调查报告》、《嘉戎语四土话拼音方案》、《中介语的分析与研究》、《藏语与嘉戎语之语法比较》等20多篇,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并先后多次获省民工委、省民委颁发的“民族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民族学科奖”。1987年初评定职称时,他由讲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作为四川省“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之长达60多万字的《嘉戎语研究》,于1993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该专著在全国208篇著作中位居前10名,并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全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夺 巴
   
   
  夺巴(1954—1979),男,藏族,黑水县麦扎乡色湾村人。出身贫农家庭,母亲在1956年被叛匪杀害,父亲和舅父将他抚养成人,11岁,在麦扎乡中心小学读书。14岁停学回家参加农业劳动,后在色湾水电站担任发电员。1972年被选为色湾村民兵连长,工作认真负责,深得村民相乡政府的好评。

  1973年1月,夺巴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他严格要求自己.苦练军事本领,工作主动积极,任劳任怨,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育年团,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6年的军营生活中,曾8次受到部队的嘉奖,荣立三等功2次。

  1979年,夺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2月17日在架设红河浮桥时,担任舟桥连的第二门桥长。由于水流湍急,一个大浪将门桥击歪,夺巴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顾,拼尽全力用双手支撑三号门桥,双脚向二号门桥猛地一蹬,三、四号门折合拢,但夺巴的有脚被坡成重伤。连长发现他右脚流血不止,命令他立即上岸,他找卫生员简单包扎后.又回到战斗岗位,坚持战斗21个小时,2月18日因伤势恶化而牺牲,时年25岁。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11-21 11:51:02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阿坝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阿坝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