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历史名人

[编辑]

魏征
   


  魏征字玄成,剑州(今广元剑阁县)人。生于公元580年,卒于645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魏征自幼聪明好学,胸有大志。但家境贫穷,无法施展其才智,于是年轻时就出家为道士,云游四方,拜师求学,博览群书,颇有雄才大略。隋末投奔瓦岗寨农民起义军,为李密的谋士,向李密献上了很多计谋,但李密不予采纳,后来瓦岗寨归唐,魏征被唐太子李建成收为洗马(太子东宫官员)。这期间,魏征发现秦王李世民势力越来越大,多次劝太子早作打算,意欲先下手除李世民,但却没引起李建成重视。李世民先下手诛灭了太子李建成,并逼其父李渊退位,自己登基作了皇帝。据《旧唐书》记,太宗早闻魏征的才能和胆略,便召魏征来责问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扰,但魏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他没有因为皇帝拥有最高权力而害怕,也没有乞求奉承之意。听了魏征的回答,唐太宗肃然起敬,对他分外敬重,当即提升他为谏议大夫。还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魏征本有治国才能,情性刚直不阿,决不随便放弃自己的主张。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太宗庆幸自己得到了一位贤才,魏征也欣幸遇到了一位识才的君主,决心竭尽全力效劳。贞观三年,魏征升迁做了“秘书监”、“参预朝政”,居宰相之职。魏征深谋远虑,勤于朝政,敢于劝谏皇帝,革除弊端,很受太宗赏识。贞观七年,魏征任侍中(唐初宰相制度是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并为宰相。门下省在唐初,地位高于中书省,宰相议政多在门下省),加封郑国公。他继续勤奋工作,为太宗皇帝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中肯的意见。李世民大为高兴。由于过分劳累,不久魏征生病了,而且较为严重,便向太宗请示辞去所任的官职,要求做个闲职散官(只有官级而无具体职务的荣誉虚衔)。太宗说:“我把你从仇敌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以中枢机要的职务,你看到我不对的地方,从没有不劝谏的。你难道没看到黄金埋在矿里,有什么可贵呢?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匠把它锻炼成器物,就会被人们当作宝贝。因此我把你当做高明的冶炼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不衰老,怎能就想辞职呢?”魏征听了,只好作罢。后来魏征病情严重,坚决要求辞职,太宗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职务,任为特进(二品散官),仍旧管门下省政事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下诏宴请公卿大臣,太宗在酒席间极其高兴,对大臣们说:“贞观以前,跟我平定天下,转战于艰险危难之间,房玄龄的功劳之大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自贞观来,对我竭尽心力,进献忠直之言,安定国家,造福百姓,成就我今天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道的人,就只能推魏征了,即使古代的名臣,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二人。庶人承乾在东宫做太子时,不讲品德不干好事,内外百官对承乾是否还能做太子都有疑议,太宗听到后很厌恶,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今朝臣之中,讲忠正没有比得上魏征的,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师傅,用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贞观十七年就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仍旧管门下省的政事。魏征陈述自己有病,太宗对他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一定要有好的师傅,所以挑选你这样中正无私之臣,作为太子的辅弼。我知道你有病,不妨躺在床上教导太子。”魏征只得就职。不久魏征得了重病,他家里原先没有正厅,太宗当时本想给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停下工来把材料给魏征造正厅,五天完工。又派宫中的使者赐给他布被和素色的垫褥,以顺他的爱好。过几天,魏征去世,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迫赠他为司空,赐谥号文贞。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还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又特赐给他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来常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过错。如今魏征去世,就失去一面镜子了!”
 
 
黄裳
   


  南宋时剑阁人,字文叔,号兼山。生于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卒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他曾辅佐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先后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侍讲、礼部尚书等职。

  黄裳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孝宗乾道五年中进士,开始任巴通江尉,在任中,他继续研究文史,还钻研天文地理,作社会调查,考虑治国安民之道,孝宗皇帝知道后,晋升为国子博士。在这期间,他用大量历史事实,向孝宗皇帝说明军队屯田积谷的好处。他的建议受到朝廷的赞赏。正要晋升官职时,不幸黄母去世,黄裳回剑阁奔丧。返京时,孝宗已退位,光宗登基,授黄裳秘书郎兼嘉王府翊善。为了安定国家,维护统一,黄裳晋谏光宗,“定行都”、“课吏治”、“设重镇”等三项振兴国家的主张。他说,“中兴规模与守成不同,出攻入守,当据便利之势,不可不定行都;富国强兵,当求功利之实,不可不课吏治;捍内御外,当有缓急之备,不可不立重镇。”他提议在建康(今南京)建立行都,以便出攻入守。“课吏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设置机构和官吏,不能冗繁,就是“精兵简政”。黄裳建议在汉中、囊阳、江陵、鄂渚(今武昌市)、京口(今镇江市)设立五个重镇,分派大将固守,建立起一条牢固的防线,保障南方不受侵犯。同时富国强兵,争取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这些正确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思想。绍熙二年,黄裳晋升为起居舍人。在这期间,黄裳利用接近皇帝的一切机会向光宗陈述治国安民之道。为了使他的政见易被皇帝接受,并加强君王收复失地的决心,黄裳精心绘制八幅图呈送皇帝观看。八幅图是:太极图,三才本性图、皇帝王伯学术图、九流学术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百官图黄裳所绘八图,有六图已经失传,现存只有天文图和地理图。这两幅图于1247年由王致远刻在石碑上才得以流传至今,现存在苏州博物馆,是当今世界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奇珍,已载入人类科学史册。现在,世界有不少天文、地理科学工作者前往参观考察,两幅图中,尤其珍贵的是“天文图”(又称星图)。这幅图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古代星图,其星多达1440颗。欧洲直到公元15世纪,著录于星图和星表的星数只有1022颗。黄裳所绘的星图不仅星数众多,而且比较准确,它对研究古代恒星和论证现代恒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黄裳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黄裳不仅在科学上有重大的贡献,而且他的哲学思想和公正廉洁的品德、鞠躬尽瘁的精神,都值得后人学习和尊敬。他经常对皇帝说:“王不能号令诸侯,则王不足为王;帝不能统御郡镇,则帝不足为帝”。劝告皇帝要以国家为重,身先士卒,勤于学习,多虑国事,树立威望,使得群臣敬服,国家安康。绍熙三年,黄裳任中书舍人时,晋谏光宗说;“自古人君不能从谏者,其弊有三;一曰私心,二曰胜心,三曰忿心。”接着他解释这三心说:“事苟不出于公,而以己见执之,谓之私心;私心生,则以谏者为病,而求以胜之;胜心生,则以谏者为仇,而求以逐之。因私而生胜,因胜而生忿,忿心生,则事有不得其理者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遇事如果不把心摆公正,固执自己的偏见,这就是私心;私心一滋长,便会对持不同意见的劝谏者不满,进而想抓住枝节问题证明正确,此便是胜心,胜心一发展,就会视劝谏者为仇人,于是寻岔子,找借口将其驱逐之,这就是忿心。因私而生胜,因胜而生忿,那么许多事情就不能正确处理了。

  黄裳接着还劝谏光宗说;“宜因事静察,使心无所系,则闻台谏之言不悦,而无欲胜之心,待台谏之心无不诚,而无加仇之意矣”。

  绍熙四年,黄裳晋升为给事中兼侍讲,他又经常劝谏君王,在处理人的时候注意八件事;念恩、释怨、辨谗、去疑、责己、畏天、防乱、改过。这些话的意思是:在惩罚身边亲近之人时,只能按罪过的轻重量刑,不能因为他过去对自己有恩情而减刑;在处罚疏远的人时,要排除过去对他的怨恨之心;不管处罚什么人,都要弄清其罪证是否确实,有没有被人诬陷和诽谤的情形,凡事都要重证据,不要单凭怀疑之心就随便处罚人;在处罚下级的时候,要责备自己;凡处罚人都要看是否合符天意顺从民心;要防备因处罚不公正而出乱子;处罚人并不是目的,而是要教育人改过自新。黄裳的这些思想今天还有着借鉴作用。

  黄裳一生苦谏尽忠,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绍熙五年(1196午)七月,宁宗即位,拜黄裳为礼部尚书兼侍读。这时,他已经病得不能入朝劝谏,就躺在床上写书面奏章,临死前不久,他还送给宁宗三句说:“笃于孝爱,勤于学问,薄于嗜好”。直到死时,还口占遗表而卒。终年49岁。死后赠资政殿学士,理宗嘉定年间谥封“文忠公”。

  正因为黄裳一生忧国忧民,死后人民怀念他。在他的家乡——剑阁县,人们为他修了兼山墓,并将他的生平功绩镌刻在石碑上,还整修和重修了兼山书院、读书台。明清两代,当地官府、百姓又对这些建筑物进行修葺。兼山书院至今尚存屋宇,兼山墓和碑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讲书台、读书台尚存遗址。这些地方还常常激起不少游客的怀念之情。廉山的功绩世代被人称颂,至今在剑阁县的中老年人中,还记得黄裳的名字。
 
 
赵炳然
   
  赵炳然,字子晦,号剑门,于明武宗正德二年(1500)农历十一月十八日生于剑阁县城南二十里许的石盘山(今剑阁县田家乡赵家湾)。赵炳然从小聪明颖悟,14岁进秀才,25岁中举人,29岁(嘉靖十四年)赐进土,委派到江西新喻县任知县,任职三年,因政绩卓著,被“荐为异等”。1540年,32岁的赵炳然调贵州道监察御史,三年后转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当他上任之际,北方重镇宣化、大同出现驻军军纪废弛、将士骄傲不法。嘉靖帝令炳然查办,赵炳然即会同给事中李文进一道前往宣化、大同,采取果断措施,弹劾督抚、监司、指挥等177人,罢官多人,其揭发案件,不避宗族贵胄,为此受到嘉靖帝的赏识而奖赐银币,又升俸一级,继而任顺天府北京巡按御史,巡察京师百官之弊端。

  1548年,赵炳然调任江西监察御史,后又巡按云南,时年4l岁。这时云南元江土官那鉴勾结越人武文渊在边境叛乱,平叛中云南左布政使徐越百余人遇难。炳然又奉旨平叛,他采取恩威并用、“剪其外援,散其内党”、诛凶首的办法,使平叛取得胜利。接着他又妥善解决云南世袭镇臣沐国公(沐融)死后爵位的继承问题,避免了一场争夺权位的灾难,因而人们都称赞他在滇南的卓越功绩、为维护国家边境安全作出的巨大贡献。

  1533年,赵炳然巡按江浙,协助副总兵戚继光,剿灭了侵犯我国闽浙沿海边防的倭寇,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立了大功。后又调升兵部侍郎,并再次督抚江浙,多次消灭来犯的倭寇,皇帝再次奖赐他白金和彩帛,赵炳然在督抚江浙期间,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受到当地百姓的赞誉和拥戴,民间将他的像貌描绘下来,立为长生牌位供奉。

  1566年,赵炳然58岁,时值宣大总督缺员,皇帝命他总督宣化、大同两镇及山西军务,行前赐以金帛,还破格赐给他穿上只有公、侯、驸马方能穿的麒麟衣。这时蒙古军队又侵犯宣、大之间的两阳河,炳然率部抗击,三战三捷。这年秋,蒙古军首领黄台吉领兵大举南下威胁京师。赵炳然率轻骑进击,出奇兵自山西阳高县出发,一夜急驰一百八十里,赶到河北阳厚城时,两条大腿的肉被磨烂见骨,但他仍不顾疲劳,兵贵神速,不失战机,奋勇歼敌。赵炳然又估计蒙军虽失利,但主力尚存.决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又立即率部到居庸关设防。果不出所料,蒙军再犯。炳然早有准备,经过一番激战,大破蒙军,又立下大功。

  1569年农历二月,穆宗皇帝即位,十月,调赵炳然回京升兵部尚书并协理京营,这年考选期满后又加任太子少保资政大夫。隆庆元年(1567年)因患胃疾,赵炳然告病还乡治疗。

  隆庆三年(1589年),穆宗复起用赵炳然,封以兵部尚书掌南都察院事。诏书到剑阁时,炳然已去世三日,时为隆庆三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终年62岁。

  赵炳然去世后,朝廷派大臣到赵炳然家乡剑州致祭,赠封赵炳然为太子太保,谥号“恭襄”。朝廷因赵炳然官二品,—功劳卓著,死后按明朝“惯例”,以二品封赠其祖父赵思齐、父亲赵松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其母也追赠为夫人。赵炳然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是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一位好官,更重要的是,他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平定滇南叛乱,扫清倭寇侵扰,挥师漠北抵御外侮,为中华民族立下了卓越功勋。
 
 
李榕
   
  李榕字申夫,名甲先,世居剑州东南凉山下(今剑阁樵店乡),曾祖父李苇始迁居于剑州东北下寺场河马沟,李榕生于嘉庆丁卯(1818年)农历八月十八日。

  李榕自幼聪明好学,他蒙师在其入学时,即指着门外牛拉石碾出了上联道:“黄牛青石碾”,李榕应声对道;“白马紫金鞍”,满私塾都为之震惊,誉为神童。由此可见李榕儿时才思敏捷。

  1846年,李榕中举人,1852年中进士,时年34岁,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礼部主事。步入仕途不久,便在曾国藩的保荐下,开始了8年的戎马生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充当了清王朝的帮凶,这是李榕一生中最不光彩的历史,由此升官至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相当于省长)。

  鉴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李榕时刻不忘记“忠君报国”,另一面他看到清朝吏治腐败。《清稗类钞》记载,李榕在湖南发现捐输局名为“勤捐济饷”,实则敲榨勒索老百姓。李榕为此申奏朝廷,断然将省外捐输局全部撤去,明令“豁免下户,着重上户,使不得巧避”。李榕这些措施,确实打击了豪门大族,有利小民百姓,激起了豪门巨族的猛烈反对,他们罗织各种罪名,向朝廷诬告李榕“贪赃枉法”,昏庸的清廷下令,命李鸿章查办此案。

  李鸿章与李榕同出曾国藩门下,而李榕文才远远高于李鸿章,看不起李鸿章,看不起李鸿章的人品,有一次,李鸿章请李榕赴宴,李榕迟来穿了一双烂鞋,李鸿章取笑说:“老兄的鞋帮子烂了,该换一双新的啊!”李榕当即答道:“我这鞋帮儿虽烂,但底儿还正”。这话,骂李鸿章功名底子不正,是监生出身,当时李鸿章面红耳赤,从此怀恨在心,加之曾国藩对李榕器重,亲书“温恭朝夕”四字勉励,于是更加嫉妒,这次受命查办此事,便乘机报复,勿庸李榕申辩,于同治己巳(1869)年五月宣布罢了李榕的官职。一身傲骨两袖清风的李榕从此就退出了官场中的角逐。

  李榕回到剑门家乡,应地方官邀请,撰写了《剑州志》十卷,凡六万余言,在撰写地方志的同时,又开始了教学生涯,主讲兼山书院江油的匡山书院、登龙书院,弟子遍布川北一带。他在执教中,目睹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思想开始转变,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榕阅历四十余年,深感近日世情浅薄,从善如登天之难,为恶如流水之易……。”他曾对人说;“天下衙门如此,为何恨洪秀全哉。”对一个从镇压农民起义的封建官吏转变到承认官逼民反的现实,这不能不说是多么大的进步啊!

  李榕精通诗文、工书法,晚年治学更为谨严,他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经验丰富,极有见地。教学授业有方,颇得地方人敬重。光绪庚寅年(1890年)四月,这位李老夫子在家乡病故,享年72岁,他去世的当年,龙安知府蒋少穆将其著作整理为文稿一卷、诗集二卷、书札四卷、批牍二卷,刻印成书.以其斋之名题名为《十三峰书屋全集》。剑阁人民非常尊敬这位乡贤,多少年来,人们都称作李夫子或李翰林,而不直呼其名,在故里为他竖碑,可见人们是忘不了这位有功于桑梓的人。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10-24 20:43:28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剑阁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剑阁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