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历史事件

[编辑]

姜维守剑门 邓艾出奇兵
  姜维,字伯约,甘肃天水翼县甘谷人。先为魏国中郎将担任天水郡军画。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兵出祁山取天水郡时,姜维急迫归汉,深受诸葛亮 器重。诸葛亮说:“今得伯约如得凤也!”姜维后来成为蜀汉的中流磔柱。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诸葛亮振兴汉业的遗志,右将军姜维升为辅国将军晋封为平襄侯。公元246年,任凉州刺史升卫将军,与费伟共录尚书事。公元249年,又升为监军,首伐中原,兵出雍州。公元256年,姜维晋升大将军,后因段谷战斗,与邓艾激战数昼夜,大败,姜维上表后主,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公元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出兵洮阳,又为邓艾所阻。这时黄皓擅权,乘机向后主进谗言,说姜维的坏话,要撤销姜维的兵权,以净宇取代姜维大将军职务。姜维只得上表请派左右车骑将军张翼、谬代统领前线军务,镇守阳平关和阴平桥头,以记不测。谯周也趁火打劫,诽谤姜维的上表是邀功;宫里豢养的巫师、卦婆也附和着胡言乱语。本来庸碌无为的刘禅更是浑浑噩噩了,不知所从。又因姜维曾劝后主诛杀黄皓等人,这时姜维更不敢回成都,只好请求种麦沓中,俟图挽救国家危难。

  公元263年,魏镇西将军钟会统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子午谷取汉中,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兵丁,自狄道入沓中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人马,从祁山住武威桥头断姜维的归路。姜维闻汉中失守,日夜兼程绕道奔蜀,沿途汇张翼、谬代奶保剑阁。蜀军不满三万,迅速于大剑山各隘口设防,搞抿魏各路大军十余万人于剑门关外。

  魏兵进军小剑山沿线内侧横向百余里兵山一座,而今的剑门镇双旗、剑城、志公、桂花和高峰等村乃当年钟会故垒。两军在剑门关外激战月余,蜀军居高临时工下,士气旺盛,魏兵爷攻艰难,寸步难移,可谓历史上一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对抗战役。魏镇西将军姜维扎,姜维在关楼接得守卒递呈书信云:“汉大将军麾下,公侯以文武之得,怀万世之略,功济巴汉,场扬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常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专此顿首”!姜维不达只字守险对峙。《三国姜维传》。钟会无可奈何?又发檄文于剑门关外:“略......钟会久不见覆心急如焚。时魏兵粮尽,意欲引还。邓艾不受节制,引军自行,诸葛绪亦踌躇,钟会疑诸候与邓艾另有图谋,怒解诸葛绪的兵权,自统两军候邓艾的消息。邓艾超陡峭小路偷渡阴平,悬车束马,越摩托车天岭裹毡而下,孤军数千人,冒进江油关,方又得马匹,破绵竹,兵临成都,刘禅降于城下,姜维还在剑门关坚守。后闻成都有失,姜维分兵还成都试探并攻击邓艾孤军。兵至梓州西县,忽接后主诏书敕 令投降钟会,姜维方知昏庸的后主不听刘谌忠言,背城一战,竟从谯周之计,舆枢自缚项印投降。姜维无奈,乃在剑门关伪降钟会,以图日后机恢复汉室。而蜀兵人人裂目龀牙,断戟投戈,拔刀砍石,哭声震野,拒绝投降,愿与关同生死与国共存户。公元254年,蜀汉亡后,钟会诬邓艾谋后,司马昭至长安,命钟会进军成都以槛军囚邓艾。

  钟会欲据蜀,问计姜维,姜维示意尽杀北来诸将,不幸事泄军乱,北来诸将杀钟会、姜维死于乱军中。邓艾父子在囚送途中的绵竹被遭卫瑾杀害,姜维亦被剖腹分尸。故无墓穴,享年62岁,贲志而没含恨九泉。
 
 
秦走石牛道 战蜀王殁


秦走石牛道伐蜀,破剑门关而巴、蜀灭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军正面破关的记载。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巴、蜀沃野千里,物产富饶,秦唾涎已久。但蜀有剑门之险,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很不容易。后来,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巴错的计策,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西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秦国等蜀道开通后,就暗派大军长驱直入,蜀国没有防备,前线军队又寡不敌众,在葭萌一战大败,蜀国也就随之灭亡了,此是后话。后来这条路遂命名为石牛道(又叫金牛道)。《读史方舆记要》记载:“自勉县西南四川剑州大剑口,皆谓之石牛道(或金牛道亦名栈道)”。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派遣避司马错,张仪,都展示墨过石牛道攻蜀。秦军大破蜀军于葭萌(剑门东北昭化广元一带),顺利通过了剑门关至彭山追杀蜀王父子直抵成都,蜀国覆灭,蜀王被贬为侯,陈壮为蜀相。同年,秦灭苴(嘉陵江中游一带),克巴(嘉陵江下游重庆北岸)。至此,巴、蜀领地全归秦国统治。

  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封蜀公子通国为蜀侯(存其国号,夺其实权,仅称蜀国),以张若为蜀太守。张若照秦都咸阳城格式,建设成才秦惠文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陈壮与蜀侯不和,陈壮杀蜀侯而自立,北控剑门以拒秦。

  因石牛道的险峻,秦派使者说于楚王愿分汉中一半给楚,联盟伐蜀,楚仇巴、蜀曾夺楚王之松滋宜昌西北),楚暗中兵压巴境,但楚不愿得地愿得张仪,张仪遂入楚国。张仪曾破坏楚、齐邦交并以商于六百里地愚弄楚王,楚王谷杀之,而张仪入楚后,见楚怀王与大夫们离心离德,恐遭灭身之祸,暗中贿赂楚大夫靳尚,并重金买通楚王宠姬郑袖进言,张仪复得释放归秦。

  惠文王死,子荡立。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秦派大军与甘茂再次伐蜀,破剑门逼成都杀蜀主陈壮。巴主(大姓群长)利用两江(长江、嘉陵江)水利,学习蜀中的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又减轻徭役,使巴国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而群长则辛劳成疾,秦杀蜀相,大军围巴国都邑,巴主抱病山降,请求秦军不杀戮巴地人民,自愿一死谢罪。后来巴地百姓感谢巴主为民谋福的德泽,立巴主(即土主)庙以纪念。
 
 
诸葛出祁山 剑门始设关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大军出剑门关进驻汉中,向后主刘禅上表,请伐中原。第二年,诸葛亮从汉中誓师,首次出兵祁山,智收魏天水参军姜维。后来因街亭失守,前线重点战略要冲沦陷,进无把控,诸葛亮退回汉中,挥泪斩了马谡。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二次出兵祁山,用木牛向前线运输粮秣军需,大举伐魏。与魏将张命数战皆捷,但因运输艰难粮秣不济退兵。建兴十年至十一年,诸葛亮 从汉中经石牛道严寒成都,筹集军需。他总结了前几次伐魏粮尽退兵的教训,认识到,在汉中平原作战,以成都平原的粮秣作后继,节节运往前线,旷日迟久,缓不济急。因而粮秣,交通运输是伐魏的重要因素。他主张积极发展生产,劝农讲武习文,并大量制作木牛、流马,运送米、麦囤集剑门关,转运汉中和斜谷口,准备长期伐魏。他把剑门关作为蜀北大门,立关戌守。同时派人在大、小剑山之间修筑三十里栈阁,以利于行军和囤集粮草。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从成都出剑门还汉中,齐集三军出斜谷伐魏。大军至湄,兵屯五丈原分兵屯田。魏军屡次出战,魏军坚筑营垒,不与蜀军交锋。客主之势有利于魏,不利于蜀。是年六月,诸葛亮死于军中。

  诸葛亮去世后,朝廷内外失控,后主无能,奸佞当道。随军长史杨仪奉命引大军退回汉中,后军军师魏与杨仪不和,自引军归,都向后主上疏互道谋叛,使魏延军散被杀。蜀又派吴懿督守汉中,北伐曹暂告一段落。
 
 
剑阁发布勤王兵
  自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以来,叛军从河北渡过黄河很快攻下洛阳,又破潼关,哥舒翰被俘,长安危在旦夕。明皇怆惶中携爱妃杨玉环,宰相杨国忠等御林军一千余人,避乱入蜀。

  随行兵马至马嵬驿发生兵变后,玄宗失去了心爱的贵妃,孤苦伶仃,魂惊魄恐后面怕有追兵,前途跋涉辛苦。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终日心惊肉跳不安。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七月,好不容易人夫轿马随行近臣才进入蜀地北面屏障剑门关,他看了大剑山绝壁千仞,东西横亘一望无际,真是一道天成雄关御敌壁垒。这时玄宗才呈了一口多日郁结的怨气,轻松地放下心中一个月来悬着的这一块扎心刺胆的石头,今晚,好好进了一吨晚餐,睡了一夜好觉,他在甜睡中一个美梦,和贵妃娘娘在长生殿祈巧欢娱;接着玉环倒在明皇怀里哭诉叛军斩断了君妃幸福还要绞杀死贵妃,忽儿爱妃倒在血泊中惨不忍睹。玄宗这时神情激奋,破敌心切,便叫高力士传咱随众臣,齐集驿馆要向全国各道发布总动员令,向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开始总发攻。以期保卫万岁皇权。并为贵妃报仇。

  玄宗下制发布天下军事:

  一、钦谕太子李亨充天下兵马元帅。兼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四镇节度都使,南下定长安,取洛阳。以御史中丞裴冕瘘左庶子陇西郡司马刘秩试为右庶子,辅佐元帅。

  二、任永王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等节度都使。

  三、任盛王琦充广陵大都督府长使,刘寅为傅,广陵长史李成功为都副大使。

  四、丰王珙充武威都督,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节度都使;任陇西太守邓景山为傅并充都副大使。

  五、虢王巨等各路节度使,依前充用。

  六、增设山南东道节度使,领襄阳、南阳、汉东、淮安、武当、房陵、安康、上洛等九郡,防御叛军南渡西扰。

  七、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领南海等二十二郡;升五溪细略使为黔中节度;分江南为东西两道,东余杭西豫章,加强岭南、江南之控制。

  八、以房琯为文部同平章事,并令各道应需士卒,马甲、仗粮,赐当地自供,署置官司属及本道,郡,县,皆任自简择,署讫奏闻。分赴各道旨喻。《中国历代战争史》。

  以上措施对后来平叛作战,起了积极鼓舞和争取胜利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接着肃宗李亨派使者入剑阁拜谒上皇,玄宗方知儿子已登基,徘徊良久忽又联想起贵妃的冤死,大权旁落万事皆空,无可奈何慢慢掉过头来。乃命韦见素,房琯崔涣奉传国王玺出剑阁诣灵武传位。从此一年多时间,灵武、凤羞成都的信使,自散关到剑门关,更是络驿不绝于途。剑门关成为晚唐兵马粮草调遗,圣喻文书传送的重要交通孔道了。
 
 
石敬塘两袭剑阁
  前蜀灭亡后,董璋、孟知祥各据东西川。他们互相猜忌,明争暗斗,都在扩张实力想吃掉对方,独霸两川。

  后唐天成四年(公无929年),朝廷派安重诲来蜀,要暗中削弱东、西川的势力,行分东川果(南充)、阆 二州的兵力,组成保宁军,又放出话,要分散西川的实力。西川节度孟知祥很着急,使派人与东川节度董璋密谋,两川联合起来抗拒朝廷。

  后唐天成五年即长兴元年,正月,东川董璋派兵五千,先在剑门关和大剑山沿线要害处,修筑保垒七寨,五月寨成。同时又在大剑山北三十里地的小剑山隘口处置永定关并派兵把守。

  后唐朝廷知道东、西川已聚众反叛。后唐明宗李嗣源降旨,遣大将军石敬塘领军伐蜀。公元930年冬十一月,石敬塘统领大军进讨两川。片调阶州刺史王弘贽率军与伐蜀前锋马、步都虞侯王思同、步军都指挥使赵在礼等三军四万余人马,攻打剑门关。

  剑门关东川守将齐彦温,率步、骑兵五千余人拒敌并于各寨和大剑山关口等处,日夜巡逻,严加防范。

  后唐三路大军,于十一月初进入大剑山前沿,兵临关下。连日挑战,关上守军坚守阵地不出关迎战,只等唐兵接近便用灰瓶瓦罐、滚木檑石以及强弩射击来来犯敌军。使石敬塘统领的攻蜀大军,被阻于剑门关外,无法前进一步。

  石敬塘召集三军商量,留王弘贽本部人民继续在剑门关外挑战佯攻,暗地由前锋王思同、步兵指挥赵在礼,连夜引军抄小剑山尾,人头山后,沿嘉陵江西岸河床,越过大剑山,超入红岩寺、张王庙,进入剑门关南面奇袭剑门关。于十一月十三日,后唐军南北夹击东川后兵,使剑门关守军首尾受敌,一场争夺剑门关的血战展开了。两军你来我往,杀得天错地暗鬼哭神豪。终因,剑门失险,蜀兵寡不敌众,前后被包围,剑门关守将齐彦温被俘,东川蜀兵死伤三千余人,剑门关失守,为后唐军占领。

  王弘贽军进入剑门关后,轻装直趋剑州,与守城蜀兵接触,展开攻城战,王弘贽数战失利,便退回剑门与后唐大军汇合。

  这时两军对抗,等待战斗。

  西川孟知祥,为了不便后唐军向东川腹地深入,动摇西川,急遣牙内都指挥李肇带马步兵五千人作授军先行,日夜兼程进据剑州,又令统军赵廷隐领本部人马一万五千人,进屯剑州南沿(即今凉山、柳垭、北庙一线);再令永平节度李筠将兵四千人,紧扼龙州(江油、平武)要害。

  东川董璋也自阆中亲率大军屯兵木马驿;并令陵州刺只王晖引军三千人与西川军李肇配合,屯军剑州南山待敌。

  统军赵廷隐在剑州观察地形后,择善射者一千余人埋伏在唐军来路两翼,等待激战。

  公元930年十二月,石敬塘率领大军,在剑门整顿、布置后,越四日,浩浩荡荡开赴剑州,屯兵北山(即汉阳山一带)。乙末,石敬塘督军进击蜀兵,蜀军统领赵廷隐按甲以待,唐兵一到,矛、姆将能接近时,蜀军便扬旗击鼓伏兵四出,突然使后唐军措手不及,唐军前锋惊怕失措附岩无数。俘、斩唐军百余人。石敬塘命骑兵冲击河桥、城堑,又遭西川军李肇强弩排射。客主之势不利唐军,石敬塘乃令唐军撤退。东西川合军乘胜追杀唐军至剑门南沿。

  后唐长兴二年正月,石塘从剑门引军再攻剑州,与赵廷隐数战失利,天寒地冻,粮草不济,唐军便烧毁营垒,从剑阁退出剑门关北归。蜀军尾随其后追至利州。

  朝廷离讯,石敬塘伐蜀失败,朝、野议论,“关山险阻,蜀不可伐”遂罢兵。
 
 
武王伐纣 蜀亦从行
  早在奴隶社会中期,约在公元前11世纪,四川境内就有了巴、蜀两个较大的奴隶制国家。巴控制了川东南,蜀盘据着川西北。根据董其祥的《巴蜀新考》载:“巴蜀世战,互为扩张”。他们互相蚕食,长期械斗,嘉陵江中下游以及剑门关内外成为了战争的焦点。又说,“巴蜀人民能歌善兵团,骁勇悍战,特别是射箭弓弩膂力过人,所向摧坚。”《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说:“吴人喜爱蜀人侧竹弓弩”。《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述:“巴、蜀人民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隈,战斗中歌舞,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威慑,击败纣王军队时歌舞的情景。这些,都说明了古代的巴、蜀两国内具有雄厚的军事实力和巴、蜀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

  那时,蜀与殷商的交往也日益频繁。《铁云藏龟》记载:“氏(视)蜀射三百,”是说蜀王一次就向殷纣进献驾车奴隶,为其驾御服役。说明了蜀国与中原早有联系。《巴蜀新考》中说:“有时殷、蜀和睦相处往来,互赠礼物和奴隶;有时,烽火绵延戌相见”。弱肉强食在奴隶社会已是屡见不鲜。

  巴、蜀与殷商交往中,巴出三峡(巴人善水)或经巴山赴殷;蜀出剑门入汉中,经安康去河南(当时蜀据有及陕南一带地方)。因此,剑门就成了蜀国防御西羌,抗衡商纣侵扰的重要保障。

  商代末期,纣王绶辛骄奢淫无道,引起了九州的声讨。《元和郡县志》记载:“武王伐纣巴人助焉,蜀亦从行。”各地的联军在渭水南面,举行了讨伐殷纣的誓师大会。

  《周本记》也载:“武王九年(公元前1040年),又在盟津(河南孟津东孟县西)齐集诸侯八百,歃血盟誓死万众一心讨伐纣王”。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38年)春戌车三百第六,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并汇庸、蜀、巴、羌、茅、濮、微、卢、彭等国大军,战于殷都牧野,一举灭商,纣王绶辛走投无路,在宫中鹿台放火自焚而死,结束了殷纣的残暴统治。这次战役武王大捷,巴、蜀士卒起了决定性作用。所谓“名闻阵前”。《尚书》记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以凌殷人。《礼乐祭统》也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以凌殷人。《礼乐祭统》也说:武王至商郊,巴、蜀勇士前歌后舞,冲杀退回往当先,士气旺盛,数万士卒争先恐后,歌舞持旦“。舞宿夜,巴渝舞就是武王伐纣时的战斗歌舞,也是巴、蜀军队战前战后的军队操演战术和助战音乐凯歌。

  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037年),巴、蜀班师回国。巴军越过巴山,蜀军取道剑门。从此,剑门关成为中原与蜀国的重要交通孔道之一。也成为蜀国防御北方部族入侵的要塞了。因此,剑门关在西周前就成为西南举足轻重的战略关隘了。
 
 
渡嘉陵江,血战剑门关
  春风吹绿了川北群山。1935年早春3月,徐向前率红军扫平了嘉陵江上游沿岸白军,开始了渡江西征的准备。江水滚滚,奔流在群山峡谷之中。对岸敌军共约53个团,还有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师独立旅。他们凭借江防,阻止红军西渡。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奉命出兵过江。

    渡江没船,沿岸大小船只,全部被敌人掠走。为了寻找有利的过江起渡点,徐向前带领参谋和工兵营的干部,沿着江岸一步步探测,走了上百里路,翻过数不尽的山头,最后选定在苍溪与阆中两县之间的塔子山下,作为渡口。这里背后有平坝可集结部队,方圆二十多里处森林茂密,可作为造船场。在徐向前亲自指挥下,一所造船工厂很快在丛山密林中开工了。没有高大的烟囱,没有机器马达的喧嚣,有的只是铁器撞击、砍伐锯截树木的声音:造船需要大铁钉,战士和工人们用收集来的废铁,用原始的方法在地上挖坑造炉熔铁,自己制造各式的铁钉。船造好了,采取人抬马拖陆地行舟,把七十多只船,秘密运至渡口附近。

    徐向前根据敌人的设防和地形,采取偷渡与强攻结合,多路突击,重点突破。1935年3月28日夜,一举突破嘉陵江,席卷两岸守敌。乘胜前进,控制了嘉陵江与涪江之间的大片地区。4月2日,先头部队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剑门关。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

    “剑门关位于横亘剑阁、昭化之间的剑门山,扼控川陕大道,‘插翅难渡’,是邓锡侯部江防部署的支撑点。敌二十八军宪兵司令刁文俊率三个团,依托险要地势及预构的集团工事防守。王树声在前面指挥,要求动用方面军总部的迫击炮营,摧毁敌阵地,我们同意。十一时许,部队发起攻击。我军在迫击炮和机枪的掩护下,前仆后继,猛烈向敌阵地突击,多次与敌人展开肉搏。经半天激战,全歼守敌三个团,拿下了剑门关。

    剑门关向来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而著称。三国时姜维就守过那个地方。战后,我去剑门关一看,真是个奇怪的地形。你从北面来的话,它是个高山,一壁千仞,险恶万分。

    你从南面来的话,它是坡地。南攻容易北攻难。”

    足智多谋,善于选择突击方向的徐向前,正是抓住了敌人这个弱点,又一举成功,创造了方面军战争史上又一奇观。至此,战史上称为强渡嘉陵江的战役告捷。红军在二十四天内,连克阆中、南部、昭化、钊阁、平武、北川等九座城,歼敌万余人。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涪江纵横三百里的广大区域。

    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的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前堵后追的险境中,历经千难万险,行程万余里,突破乌江,两占遵义,四渡赤水,跨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向川西行进。徐向前每天都从电讯中、敌人的行踪上,得到些中央红军征战的消息。他时时关心着中央红军的行动,渴望着与党中央领导人相会。这几年,徐向前在红四方面军中,有不少胜利的欢乐,也有许多难言之苦,他身为总指挥,打仗、带兵要他决策,可是一遇到重大的决策,上头有个张国焘主席,身边有个陈昌浩政委。他们是党的化身,他们一个有军政大权,一个有军事最后决定权。从组织上讲,要服从他们,可是张国焘军事上爱瞎出点子,陈昌浩又一味服从这位张主席。在鄂豫皖根据地,四次反“围剿”失败,在向四川转移的路上,在川北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中,徐向前一些可行的作战方案,被他们闹得不能全部实现。特别是在红军中大“肃反”,杀掉了他的许多好同志,包括他的妻子;更使他不能理解的是,方面军全部脱离川陕根据地,既没让他参加议论,更无人正式告诉他一个“为什么?”

    陷入苦闷中的徐向前,希望很快会见党中央领导人。他不打官司不告状,要求中央把他调出红四方面军。他深感个人能力有限,难以领导好这支红军。可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又在哪里呢?何时才得相会

    1935年5月上旬,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在江油县附近一个村庄举行会议。会议决定,为摆脱敌人南北夹击,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军主力向川西北发展,在川康边地区创造根据地。

    于是,徐向前率先头部队,向西北川、茂县一带进发。

    红军进入了山区。这里杂居着藏、汉、羌、回民族。多数村寨属藏民族。青稞粉和酥油混合成的糌粑、发酵的酸马奶以及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也是红军每顿要吃的食物。干部们说:

    “大别山里穷,还吃得上大米;大巴山前苦,还喝得上红苕白米粥;这里一不见米,二不见面,又腥又膻的糌粑,实在难咽!有的战士硬是饿着不吃糌粑。徐向前就带头吃这些东西。他还风趣地说:“为革命吃糌粑,谁不爱吃糌粑,谁就不想革命到底。”“革命到底”,是红军的一个共同口号,大家常常挂到嘴边,也是表示决心的口号,若说谁不想革命到底,是最大的羞辱。总指挥的话传出去,红军干部和战士都皱起眉头吃起糌粑来,谁要不愿意吃,讲怪话,马上会听到这样的话:

    “总指挥都抓糌粑吃,你不想想啊!”

    “总指挥说了,不吃这东西,就是不想革命到底!”

    徐总指挥教育大家吃糌粑,还有更深的意思。一是为了和藏民打成一片,亲如家人;二是节省下粮食,准备送给中央红军。为迎接中央红军,从总指挥到每个战士,都学着捻毛线、织毛衣,节衣缩食,为两军会合作贡献。有些干部战士开始听说要学习捻毛线、织毛衣,怪话又来了,说什么:“什么都要学,会不会叫大男人学生娃娃!”徐向前听说,认真地说:“当兵的,除了学不会生孩子,什么事都应该能学会。”一些不愿意学织毛线活的干部,看到总指挥随身带着织毛线的线团和针,休息的时候,一针一线地织着,惭愧地赶快也去学捻线,学织毛衣。

    5月下旬,党中央率中央红军越过大渡河,经天全芦山宝兴一线走向川北。喜讯传来,徐向前和四方面军总部其他领导人即派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一部兵力,翻越海拔4000米高的红桥山,进占懋功、达维,策应迎接中央红军北上。行前,徐向前特别向李先念嘱咐说,要各部队多抽些炊事员去,带上炊事用具。“我们西征时吃过苦头,炊具丢了,炊事员跑散了,部队没饭吃。这次要先帮助兄弟部队解决吃饭问题。”

    6月12日,徐向前在理番,代表四方面军领导人亲笔起草了致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的信,详细介绍了川西北敌我态势,对当前的行动提出建议。信中热情地说:红四方面军以及川西北工农群众,“正准备以十二万分的热忱欢迎我百战百胜的中央西征军”。信的内容机密、重要,为保万无一失,徐向前亲自交代警卫员康先海带一班战士,送去懋功。“一定把信送到毛主席手里!”这是徐向前的嘱托。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一部,在懋功胜利会师了!

    懋功,这荒凉的小镇,从此名垂史册。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历史上的第一次会师,从这里写起;历史的曲折,又从这里开始。

    两军会合了,那只是双方的先头部队。徐向前正率领十几个团的兵力北上。他们沿着黑水河,日夜艰难前进。党中央领导人,他没来得及会见;中央红军的将领们,他没会到一人。他渴望着会见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等人。

    和这些人虽然没见面,但是他们的大名,早已听说。

    一天,徐向前收到彭德怀的电报,说红三军团抵黑水地区。徐向前立刻回电,约定第二天一早,在维古河渡口会面。

    翌日天刚亮,徐向前带领几名随从,骑着马飞向约定的渡口。两位相知不相识的红军名将,从不同的方向奔往维古河渡口。他们只是从地图上知道那地方,而且各自手中那份军事地图,明明标着这个桥的符号。可是,当徐向前来到河边时,却不见桥,一条宽约三十多米的河水,湍急奔流,挡住了马蹄。这条岷江支流,水势凶猛,既没桥又无船。从地图上看,河并不起眼,可是怎么过去呢?跟随着徐向前的参谋、通讯员和警卫员都焦急起来。

    “这是啥人画的地图哟!坑人!”参谋人员看着图埋怨。图都是战斗中缴获的。旧地图上不准的村名、山名、河名多着哩。

    大家着急地看着对岸。要是能找到只船就好了。可惜,一条小船的影子也没有。眼前只是一条急流。有人下水试试,冷得透骨,又不知到底多深,没办法涉水过去。徐向前在战场上,越是情况紧急,反而话越少。有时子弹在身旁飞,他总是不紧不慢,手向身后挥挥,说声:“讨厌!讨厌!”如今眼看过不得河去,他在河边来回踱着,又习惯地说“讨厌!讨厌!”

    河对岸,隐隐出现了一支骑马的红军队伍。这队伍,由远而近,飞奔到河边。从望远镜看,他们一样心急,一样望水兴叹。河这边挥手,河对岸挥手。河这边喊叫,河那边喊叫。声音被河水吼声吞没。隔河相望,谁也叫不应谁,谁也听不清对方说什么,更不要说看清,认准谁是谁了。

    从望远镜下,河对岸一队人中,一位身个不高、体格健壮、头戴斗笠的人,正向徐向前频频招手。徐总凭着敏锐的判断力,认定那位戴斗笠的人是彭德怀军团长。突然,河对岸有一个战士跳绳玩似的,扯着一根绳子,在空中转了几圈,一只燕儿似的拖着条小尾巴,穿过奔流的河面,“飞”了过来落在地上。河这岸的人,拾起来一看,原来那“飞燕”是块小石头,“尾巴”是条小绳。石头上捆着纸条。警卫员忙把纸条拾起,送给徐向前总指挥。纸条上写着:

    我带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

    彭德怀徐向前拿着纸条,眉头舒展,高兴地笑着向对岸挥手。参谋、警卫员、通讯员心里好喜欢。“鸿雁传书”的故事,他们听说过,小石头传书,还是头一次见!

    “好办法!”徐总指挥说着,随手在笔记本上撕下页纸,写上一句

    “我是徐向前,很想见到你!”

    那块拴着绳的小石头,带着徐向前写的纸条,又像燕儿似的,“飞”了过去……

    河两岸,一片欢笑。招手、欢呼。这边摇手,那边挥臂。此时此刻,感情比语言更热烈。一位来自江西,一位来自大巴山下,两位赫赫有名的红军将领,就这样“相会”了。奔流翻滚的维古河,在他们脚下,好像也在欢歌。

    千山万水,挡不住红军,一条小小的河流,拦不断相会的心。通讯员泅水过去,把一条连接两岸的电话线架通。

    “彭军团长,你们辛苦了!”
    “徐总指挥,你们辛苦了!”
    “这条小河,真讨厌啊!”
    “是啊,有些讨厌!”

    在电话里,徐向前和彭德怀相互问候着,亲切地交谈着。

    这比来往甩小石头通信,更能表达相互的心情了。他们虽然是第一次通话,谁都不知谁的模样,却是一见如故,有说不尽的话。这些年,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虽是远隔几千里,但是,他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战斗着。远隔几千里,共同唱着《国际歌》!

    徐向前和彭德怀,在电话中约定了:明天,在维古河上游一个名叫赤念的渡口相见。地图上标着,那边有一座铁索桥。

    漫长的夜,两位红军将领,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和张国焘的错误,致使中央红军离开了江西,使四方面军脱离了通南巴苏区。现在红军正在受苦的路上,彭德怀和徐向前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是肯定的:两军要团结一致,共同打出一个新的局面!

    第二天,两位红军领导人几乎是同时,来到赤念渡口。维古河还是切断了路,这儿仍没有通行的桥。有座铁索桥是不错,但早已被敌人破坏了。河面上,只横着条溜索,吊着只用竹条编的筐子。附近的老百姓过河,都是坐在筐子里,攀着绳索,慢慢地溜来溜去。参谋人员正有些失望,徐向前总指挥坐进了竹筐。他要溜过去呀!

    “不行啊,危险!”有人叫。

    “总指挥!你过不去!”警卫员要拦阻。

    “不行啊……”

    从来不畏难,不怕险的徐向前,一个人坐在竹筐里,两手向前攀着。他是那么稳重,又像很熟练,很快溜到了河上空。咆哮的维古河,在他的脚下奔流。跟随徐总指挥的人员,瞪大眼,看着总指挥的背影。对岸,彭德怀军团长和随行人员,都不知溜过来的是什么人。

    徐总指挥稳稳地溜到了对岸。他从竹筐里跳出来,上前握住了彭德怀军团长的手。顿时,两只有力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徐总指挥,你坐过这玩艺?”彭德怀军团长笑着说。

    “是头一次,”徐向前微笑着,“这东西,挺有意思呢!”

    “真叫人担心!”

    “是啊,刚坐进去,有点心慌,溜几下就觉得有意思。”

    彭德怀和徐向前,肩并着肩,沿着河岸边,漫步走着,谈着。太阳高高地照着维古河,河水泛起浪花,欢快地流着,它像是在唱一支赞美的歌。维古河畔,永远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次难忘的相会,许多年以后,徐向前还记忆犹新,1956年,他写了一篇小文——《维古河畔》。

    在维古河畔,徐向前与彭德怀见面之后,彼此通报情况。

    徐向前问到毛泽东等中央苏区的领导人。彭德怀告诉徐向前一些遵义会议的情况。他这才知道,毛泽东又重新参加领导中央红军了。在此以前,徐向前听说,王明等人排斥了毛泽东,毛泽东不管军队,只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
    徐向前向彭德怀说:“我真想见见毛泽东同志!”

    “你认识他?”

    “不,我们没见过面。”徐向前想到大革命失败后,在武汉、在九江、在上海找毛泽东的情形,又想到如今在这茫茫草地与中央红军相会,觉得分外高兴。他虽然未和毛泽东见过面,由于大革命失败那年,那位“交通”给过一张“找毛泽东”的纸条,使他东奔西跑好多天,毛泽东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他心里。

    为迎接中央红军,迎接毛泽东,徐向前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命令红军指战员把草鞋、毛袜,作为慰问品。仅红31军,一批就送往中央红军衣服500多件,草鞋1400多双,毛袜500多双,毛毯100多条,鞋子、袜底300多双。徐向前因忙于指挥作战,直到7月中旬,才在芦花见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博古等领导人。

    这天,在藏民地区一座简陋的房子里,毛泽东和徐向前头一次握手相会。

    毛泽东说:“向前同志,你辛苦了!”

    徐向前说;“毛主席,我很想见到你!”

    毛泽东说:“我也是一样啊!”

    这次会见,像早已安排好的,毛泽东代表中央政府把一枚五星奖章,授予徐向前,并说明,这奖章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决定授给八位同志的,因为徐向前没能出席中央的会议,这奖章一直保存着。毛泽东主席还郑重地讲了一番话,对徐向前在创建鄂豫皖和川陕苏区斗争中,指挥红四方面军作战中屡建战功,予以高度评价。

    徐向前心中十分感动。他又一次记起1927年在武汉那位“交通”给他的纸条,要他“找毛泽东”。八个年头过去了,今天才在这荒无人迹的茫茫草原上相会。这八年中,徐向前经历了广州起义与东江游击战争,经历了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经历了川陕区的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八年前,徐向前只是武汉军校中的一名少校队长,如今,他成了统帅红军第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八年前,他参加广州起义,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队长时,开始只有两支手枪和几个手榴弹,如今,他统帅着八万多人的红军主力。这八年中,他有无数个胜利的喜悦的日子,也有说不尽的失败的经历。这几年,他在张国焘的直接领导下带兵打仗,对他是“用而不信”,许多事使他左右为难,心情不愉快。他心中早已暗暗想,见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他要提出请求,希望离开红四方面军,到中央另分配一个工作。

    徐向前在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交谈中,说出了请求调动工作的话,毛泽东只是微微笑着,其他领导人不语。毛泽东向徐向前说:

    “向前同志,你们这些年工作成绩很大,创造了两个大苏区,打了好多大胜仗啊!”

    徐向前说:“我这个人水平不高,能力差,还是请求中央另分配工作好。”

    毛泽东仍是微微笑。谈话没有继续下去,于是大家又议了议北上作战的问题,就分手了。

    这次相会,使徐向前终生不忘。毛泽东的安详大度,周恩来的敏锐和口才,朱德的平易近人,张闻天的学者风度,给徐向前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因为桥未架好,大部队无法过河,我们在维古河一带住了两天,才抵芦花。张国焘、陈昌浩和党中央领导机关,也陆续来了。在那里,我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博古等同志。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中央领导同志,我既高兴,又拘谨,对他们很尊重。毛主席还代表中华苏维埃政府,授予我一枚五星金质奖章。这不是给我个人荣誉,而是对英勇奋战的红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的高度评价和褒奖。”

 
 
解放战争之剑门关战斗
  1949年12月,在成都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战斗。

  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之第60军一部,于14日解放四川省广元后,该军第180师以第540团为先遣支队向剑门关疾进,经日行40公里的强行军,于17日进至关前,并歼灭未及逃入关内的国民党军第55师100余人。剑门关古称天下雄关,为蜀道中最险要的关口。剑门有72峰,高大险峻,关的两侧是青石峭壁,只中间有50公尺宽,2公里长的一条孔道,公路恰从其间通过。诚谓“一夫挡关,万夫莫开”。国民党军为阻止解放军南进,在半山腰、公路两侧和公路口,筑有石碉等野战工事,并以1个团的兵力凭险防守。第540团当即以1个营全部轻装,攀缘古道,向剑门关侧后迂回,以两个营于当日22时在炮火掩护下,沿河坎及大石空隙,匍匐向前接近,在离关口50余公尺时,各种轻武器一齐发射,随即展开冲击,冒着守军烧桥的大火,爬过仅余的一根独木,将守军阵地突破,打开了通路,在迂回分队的策应下攻占剑门关。至18日下午,解放剑阁县城,先后俘国民党军300余人。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10-24 20:42:25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剑阁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剑阁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