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地名由来

[编辑]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为强化对盘山县和锦县交界处的苇场管理,在1950年择两县首字取名设“盘锦苇场”。“盘锦”一名就是从那时产生的,一直沿用到现在。

   附:

   一、地名管理

    1980年,盘山、大洼两县根据国务院〔1979〕305号文件精神,成立地名普查小组,开始逐乡逐村、逐镇逐街对地名进行登记备案。1986年,盘锦市地名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地名办公室(在市民政局办公),负责全市地名的命名、更名,监督检查地名标志的设置和更新,组织开展地名理论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1990年4月21日,盘锦市政府颁布《盘锦市地名管理实施细则》,并对全市地名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新地名资料2 406条。

    二、地名特征

    自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颁发《辽东招民开垦则例》后,直(河北)、鲁(山东)、豫(河南)等大批募民迁入本境,形成许多自然村落,有的依水而居,有的垦荒,有的捕鱼。形成以滩涂、河汊、洼塘、岗坨、窝棚、铺等地貌地物而命名的地名;有的以姓氏命名,或以历史遗迹、方位、数词、动植物、愿望、意愿命名。

    以地理特征命名。以沟命名的如:大亮子沟、小亮子沟、二界沟、姜家沟等。以河命名的如:赵圈河、一统河等。以岗、坨、岭命名的如:大岗子、灰岗子;坨子里、甜水坨子;沙岭、欢喜岭等。

    以姓氏命名。当年从关内到境内垦荒时的移民,以先落脚定居的姓氏定为村屯名,如:王家窝棚、孙家窝棚、吴家铺、张家铺、安家街等。如一地聚居两姓者,便以两姓并称,如:曹蔡屯、李杨屯、田庄台等。

    以历史遗迹命名。明英宗正统年间,在境内沿辽东长城(边墙)修筑城堡、墩台。本地素有“七里一墩、八里一台”之说。人们以这些古迹名称定为地名。如:镇武堡西平堡、大堡子;兴隆台、双台子、杜家台等。

    以方位、大小、数词命名。如:东三家子、西三家子、南河沿、大洼、小洼等。

    以动植物命名。如:狼窝、狐狸岗子、羊圈子、有雁沟、棠树林子、马莲坡等。

    以良好愿望和寓意命名。本境有的地名是人们从良好愿望出发,为所在地起些吉祥如意的名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些寓意较强且含有一定政治色彩的地名随之出现。如友谊、振兴、曙光、前进、东风、新兴等。

    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如:文奎村,原名西么台子村;喜彬村,原名冯家坨子。分别是用1948年2月牺牲的土改工作组组长邓文奎、于喜彬的名字命名。

    三、地名考

    盘山一名源于盘山驿。盘山驿是明朝修筑辽河套边墙时所建的一个驿站,为边防重地,属广宁卫,以广宁境内有十八盘山而名。清朝废除驿站,当地居民在故站旧址聚集成村,习惯称城子街。又因广宁境内有蛇山,遂称盘蛇驿,后辟为牧放官马之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置盘山厅,1908年,将厅治所迁至双台子,1913年,改厅为县,始称盘山县。盘山一名,至今仍为行政区域名。

    堡与台两个字是盘锦镜内最早使用的村屯名称。明朝时期修筑长城俗称“辽东边墙”,辽东边墙在境内长约59公里,沿线设有边堡4座、墩台53座。明朝实行卫、所、堡制。守堡警台的驻军执行屯垦戌边政策,战时打仗,平时垦荒种地,时间长了,守军的头目成为地主,士卒成为长工。官兵退役后留在原地务农,聚居久之,各堡、台周围人烟渐稠,便形成了带堡、台字的早期村落。如:中央堡、黄金堡、孙家台等。

    窝棚。窝棚是本地继堡之后出现的地名。先民们占场开荒,定居后仍要远出垦田,当开垦地具有一定的土地面积,就不再往返徒劳,而在新开垦地建“窝棚”了。窝棚是土地主人本家庄院的分支,只是规模略小。起初既是窝又是棚,后来由于规模逐渐扩大,相对自成体系,久而久之,形成新的屯落,村屯名便以最初窝棚的主人的姓氏命名,如:张家窝棚、李家窝棚。

    铺。铺是晚于堡、窝棚出现的地名。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09-24 10:45:59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盘锦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盘锦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