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桥历史名人

[编辑]

王维信
   
  王维信,大石桥市高坎镇薛家坊人。六十年代初,曾在国家外交部工作,1965年,任中国驻印尼首雅加达总领事馆的厨师张云悌(上海人),受聘到印尼外长苏班德里约官邸,为在那儿下榻的周恩来总理为首的参加“万隆会议”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国代表团服务。

  从4月16日到25日的10天中,总理除宴会外不立食谱,不摆桌,任由厨师根据实际条件随意调理伙食,使两位厨师临来时担心不好服务的顾虑一扫而光。特别是亲眼见到总理日夜操劳,夜里一两点钟才休息,凌晨四时照常起床的动人情景,两个人都深受感动。他们把心疼化为智慧,南菜北肴合理调剂,使代表团的同志们吃得既方便,又可口。

  25日上午,会议结束了,厨师正在整理炊具,国务院副秘书长罗青长突然来到厨房,通知王维信和张云悌:“周总理衣着端庄,落大方,面容慈祥,和蔼可亲。跟随两个人一一握手,并亲切问候:“十天来,你们辛苦了!”王维信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全神惯注地呆望着总理,乐得合不拢嘴。紧挨总理右首照了相,竟不晓得两位翻译也参加了合影。

  这张珍贵的照片一直被王维信珍藏着。激励他及全家人学习总理的高尚品德,以总理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宋光墓
   
  大石桥市博洛铺镇南一公里,有一座不大的山中锅底山。远远看去,宛若一口大锅扣在那里;山不高也不出奇,然而,使这里山光增新添彩的,却是坐落在锅底山东坡沙丘上的营口地区著名的宋光烈士墓。

  一条筑有水泥台阶,相间铺着青白砂石的甬道,随坡就势,从“哈大”路西口,一层层地引入墓地。过往行人,常顺甬道,举步登坡,瞻仰墓地。墓地凝重肃穆,四周的水泥垛台和栏杆,透着婆娑的环绕树影,拥抱着高约一米五,长三米,东西向的半园水泥拱坟。墓前朝太阳升处,竖着一块由宋光人民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敬立的墓碑。碑高二米,碑阳勒书十个大字:“殉国烈士宋光同志之墓。”碑阴匀称的镌刻了三百六十三个隶书体字的正文。自右向左竖排直行,字迹清晰,垂手释读,催人泪下。碑额雕的是二龙戏球图案,工艺精巧透剔,栩栩如生。“万古流芳”四字被绕在中间,显得特别庄重。其碑文曰:

  “宋光同志原籍山东省边联县土山区人,一九一九年生于中家庭,父亲系本地名医,曾就学于当地高小,不久,因无力升学而农。一九三六年遂参加当地的抗日工作。因一惯工作积极,斗争勇敢,为人民服务坚决,一九四一年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在党内曾任支书、区书等工作,并历任区抗联青委区长等职。八一五后,调来营口县任本区区长,一贯不辞艰苦,为人民工作。一九四六年蒋匪侵占我营口县时,宋区长则冒露踏雪忍饥挨饿,英勇杀敌。在宋区长领导坚持斗争中,给予敌人的莫大打击,致敌人不敢设营,向四周群众搜刮。

  十一月十七日,突然被敌人包围,战斗中宋同志被抢击伤,他仍坚持斗争并指挥其余同志突围,不幸在这次战斗中被俘后,敌人百般严刑拷打,宋光仍不屈服,敌人计穷乃召集群众大会审问。宋同志在大会中仍坚持真理,指责敌人罪行,并掩护了群众安全。敌人于老羞成怒下,宋同志乃从容就义。宋同志生平史绩不仅是我群众亲爱导师,而且是我一切工作同志的楷模,特勒金石,永垂不朽。”

  宋光同志就义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他尸骨偷偷掩埋起来。二周年时,东北全境解放了,特敬刻了这块石碑。一九五0,当地驻军、政府和群众,在博洛铺召开隆重追悼大会,鸣枪致哀,起灵入殓,把宋光烈士重新安葬在营(营口县)盖(县)交界的现处。二十年后,营建成现貌。如今,墓地的北、南、西坡遍栽果树,果硕枝壮,满山飘香,烈士们用鲜血浸润过的山川大地,一派新象。营、盖两县人民,每逢清明时节,都来祭扫。
 
 
高愈明
   
  高学良,字良轩,号愈明(1861—1938),现大石桥市博洛铺人。

  幼年先入儒业,便性好歧黄,家学渊博,终至弃儒行医,后到营口市悬壶。医术高深,声名鹊起,世人敬为仲圣,号而不名,以号传世。

  于1915年在营成立医学讲习的,授徒二十多年,培养中医一百余人。著作等身,已出版的有《伤寒溯源》、《脉理溯源》、《伤寒论注释》、《本草增注》、《灵兰类传》、《妇科维新》、《温病溯源》、《秋疫问答》《时灾预言》等。迄今尚有一部分流传。

  其弟子尚存四人,如辽宁中医学院余向春教授,八十三岁,坚持半日工作,为妇科主任医师。年龄最大的盖县王焕章,已八十九岁,尚能治病。原营口市已故名医徐冠一、原雨田均出其门下。

  文化大革命前,滕永科任营口市卫生局中医科长时,曾准备对其著作进行整理,并准备了其医案,可惜十年动荡,片纸无存,颇为遗憾。
 
 
邓仲儒
   
  1922年出生的邓仲儒同志,于1983年就参加了革命。1946年冬,他在岫岩一带打游击时才24岁,一次突围后为营救负伤战友又冲返包围圈,他身负重伤,肠子断了一段,经战地医院抢救给接上了羊肠子。他没有躺在“荣誉军人”的功劳簿上止步,而一直是奋斗不息,至1991年于沈阳病逝。

  邓仲儒于1949年春调到我们营口县,先后任县委副书记、书记。1952年夏调到上级领导岗位。倔在我县工作的三年半时间,正值任务繁重,“运动”也多,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压着一个,但都一一圆满完成了,屡受省、市的表扬。

  邓仲儒带着伤痛的肚子,每天吃的很少,睡觉的时间也不多,吃点药顶着,无星期礼拜的深入农村,调查研究。面对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他的心情也十分沉重。他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自救,办起了家民供合作社,生产的东西卖出去,需要的东西买进来(主要是粮食),这样一来确实解决不少问题,使群众生产、生活有了好转,劲头也业了。他亲自抓点的水源区黑英台村的供稍合作社,成为全国供销系统的先进单位。

  邓仲儒同志在任营口县县委书记期间经常带领县委一班人深入到西部地区搞调查研究,发现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根本原因是辽河水患。天水灾,受淹;旱天海水倒灌种啥啥不长。改变西部贫穷的面貌只有修辽河大坝、阻挡住外洪。因此县委研究决定修辽河大坝。

  1950年5月份全县组织动员了3万多人补修大辽河左岸堤防总长65公里。1951年动员组织1.4万人开挖排水河道,八里河胜利河、老虎头河等。把100多条自然流水的沟岔整修疏通为49条排水河道,提高了涝洼地排水汇洪能力。今天大石桥西部有水田50万亩产水稻6亿多斤,有后人的努力
,但不能忘记邓仲儒书记的功劳,应该说他是今天辽河大堤的奠基人,是西部水田的开拓者。

  1949年夏,邓仲儒在宋光区望马台村蹲点,组织互助组,刘作孝带头建立第一个互助组。这时中部地区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掀起了互助合作的高潮。后来刘作孝被评为省劳模范。1950年春,倔不顾自己腹肠的经常发炎,带我们十几个人,又到西部水源区盖家村蹲点,组织起西部第一个互助组,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

  1950年秋,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毛主席发布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动员令。我们营口县人民在邓仲儒书记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全力以赴,捐献飞机一架,组织几十辆大车运输队和一批担架队。在扩军大会上邓书记讲话非常感人,不少人当场表示父送子、妻子送丈夫、姐姐送弟弟,出现了可歌可泣的动人场面。全县报名3000多人参加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

  邓仲儒记拖着病残之躯,带领全县人民把各项工作搞的有声有色,为该县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09-21 20:19:30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大石桥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大石桥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