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历史名人

[编辑]

舒穆禄·多隆阿
   
  舒穆禄·多隆阿(1794~1853)名多隆阿,姓舒穆禄氏,一名廷鼐,字文希,号雯溪。满洲正白旗籍,满族。出生于奉天省英那河畔(今庄河小孤山镇孙堡村)。1812年补为博士弟子员,每试成绩皆优。1825年,举“拔萃科”第一名。

  多隆阿生活在“康乾盛世”之末,虽然潜心于读书,但却无意于仕途。曾在南京金山书院与当时大收藏家符祥芝同院讲学。后来返回奉天(今沈阳),就聘于盛京莲宗寺书院“山长”,与辽阳学者张之纶(字绣江)共事。期间,他与张话诗谈文,友情甚笃,誉为“辽东二士”。同年至友何维墀(字晓枫)任礼部侍郎职,邀他赴京教其子兼佐其工作。后因何外放江西,多隆阿遂辞归故里。不久,何又改任山西平阳知府,再次聘他为“山长”,执掌书院,他坚辞不就。何多次遣人邀请,不得已乃去山西。莅职仅一年,书院座无虚席,学生在他的教诲中学识大增。经他审取考卷的前20名学生,院试均被录取。邑人称赞他学识渊博,衡鉴精妙,传为美谈。

  多隆阿涉猎多种学术领域,面对历代学者的百家之言,悉心考据,吸收精华,补充缺遗,戡正误谬,被誉为“辽东名士”。

  多隆阿一生诗作很多,其代表作《慧珠阁诗钞》,共16卷。辑于《辽海丛书》只是其中一卷,收录其诗作83首,加之其他散见于地方志书中的零星诗作,存世约200首。这些诗作是他1820年到1848年用29年的时间集成的,有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性格的率真、耿直和鲜明的爱憎。其著作《易原》16卷,以他10余年的钻研考据,追推其原,撰成学易心得。从1827年到1837年,五易其稿始刊行于世。《毛诗多识》12卷约10万字,存有嘉业堂刊本,但只刊6卷。《阳宅拾遗》4卷,附《地理一隅》1卷,有家刻本,现佚无存。另有《易蠡》15卷稿本未刊,疑为《易原》之初稿。另,还著有《易图说》1卷,《文钞》4卷,《诗话》4卷,皆是稿本,尚未刊行,迄今只字不存,无从查考。

  1853年9月20日,多隆阿卒于山西平阳(今临汾县南),终年59岁。

 
 
李秉衡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3月25日出生于奉天省岫岩厅南石嘴河畔(今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乡石嘴村)。童年即勤学习武,少年随父任到江南,青年时代步入宦途。

  1874年以后,李秉衡历任完县知县、直隶枣强县知县和蔚州知州。1877年署宁津县知县。1878年升任冀州知州。1881年升任永平府知府,后又授山西平阳知府。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李秉衡任广西按察使,负责广西边境各军的后勤补给,承办军械局和医药局。镇南关(今友谊关)失守,广武军统领提督杨玉科英勇作战身负重伤,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他“亲迎其丧,恸哭厚殓”。由于“边关内外悉属瘴乡,水土恶劣,将士多患病”,他又接连在“龙州凭祥、关隘分设医局”,收伤病员不下两千余众,日施药千余剂。他每天去龙州医局数次,亲自护理慰问伤病员,并想方设法改善前线战士的伙食,提高菜金标准,使将士得温饱。总理龙州转运局事物期间,负责供应冯子材、王孝祺、唐景嵩、刘永福诸部军需。为支持诸部前线打仗,“益节俭、汰浮费”,对桂、滇、楚等客军与广西主军一视同仁,做到“给粮不绝”,而对于“战恤功赏”,则“力从其厚,一无吝惜”。经过李秉衡近2个月苦心筹办,广西前线的形势有较大好转,“桂营、广营、楚营,退者有所归,死者有所恤,伤者有所治,守者有所食,各稍稍成军”。逃离龙州城的居民也陆续返回,“龙州一带稳似长城”。

  1885年初,李秉衡受命承办广西前敌军务,担起重整广西抗法华军的重担。由于后勤保障可靠,从3月13日在艽葑接仗,到3月29日仅半月余,就使华军接连取得镇南关、邱骡、谅山等重大战役的胜利。

  1885年6月,李秉衡升任广西布政使,处理战后撤军和重新布置广西边防防务,在龙州驻扎2年多。不久,又被“钦派”参加中法合勘中越边界事宜。合勘中他派人从镇安府之安厅起至南宁思州边界止(全长900公里),逐点画成图形,标出说明,对法国侵略者寸土不让。因他的做法与朝廷意见不合,受到清政府的革职处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不久,清政府遂调李秉衡为山东巡抚。到任后,为加强国防,筹措备战所需资金,他果断采取措施,精简机构,裁撤冗员,节省开支,清库挖资,挪缓救急,仅半个月时间,在不增加税金的情况下,就筹到银饷30万两。他经常出省城,临海防,审度形势,与各防营将领共商布防大计。日军占领旅顺荣成后,李秉衡力主抗战,收复失地,并对李鸿章以“保全舰船”为借口,命令威海军舰“不得出战”的错误决定进行批评,要求朝廷严令海军奋勇图功,出奇制胜。但是,他这一正确主张,换来的仍是李鸿章的“决不得出战”,日军终于乘机以优势兵力,于1895年1月31日攻占了威海。

  威海失守后,李秉衡于2月4日急命孙万林驰赴文登县防守。命令驻扎福山的要楹、曹正榜与原驻烟台孙金彪一军为猗角互援,剿取海阳一路日军,随后,内地援军陆续赶到。他精心调遣,先复宁海、文登,继复荣成,最后复威海,山东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895年3月,日军发动辽河下游战役,李秉衡曾派山东守军前去增援。

  李秉衡反对清廷投降卖国。1895年4月,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他得知这个消息,两次上书、两次电奏反对意见,被降调四川总督。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他直接上奏慈禧太后,申明其后果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然而,慈禧太后置国民于不顾,仍令他执行朝廷的昏庸决定。他万般无奈,“遂辞川督,卜居河南安阳县”。

  1899年8月初,李秉衡重被朝廷起用,差他到奉天(沈阳)调查仁育两军统领被参案件。他带着随员编修王廷相抵达奉天后,明察暗访,奏撤了不称职的将领荣和、寿长,革职了舞弊县官雷钓衡。1899年10月中旬,朝廷任他为长江水师大臣。此时,他已年近七旬。光绪皇帝“三旬寿辰,给年逾七十之文武大臣分别加恩”,赏给他“头品顶戴”。

  1900年6月20日,慈禧太后向八国联军发布了“宣战”诏书。李秉衡决然上奏,要求亲自率兵赴京御敌,清政府发布谕诣,命他“北上觐王”。他随于7月1日从扬州启程,“星夜驰赴京师”,到北京时,天津已经失陷。7月25日,西太后在宁寿宫亲自款待他,除将京畿地区的义和团归他统率外,还将广东陆路提督张春发、江西按察使陈泽霖、山东的万本华、夏辛酉四军“觐王师”一齐归他指挥,并任他为直隶总督,与荣禄一道统率武卫各军,保卫京都

  1900年8月6日,李秉衡立下“宁愿为国捐躯,决不怕死后退”誓言,率军出京。当天夜晚主力部队便到达通州,前锋直抵河西务。这天,八国联军已攻占杨村,荣禄自杀;马玉崑、宋庆军大败逃退,沿途焚掠。他率领庞大队伍,给养缺乏,武器不足,处境十分困难。8月10日,八国联军中的日军、俄军与李秉衡所率部队前锋队在河西务接火,枪声一响,队伍就崩溃了,联军攻占了河西务。8月11日,俄军攻占张家湾,随后,各国联军赶到,直逼通州城下。此时,他身边除几个幕僚外,已无兵勇,李秉衡报国无路,回天无力,毅然服毒自尽,终年70岁。

  李秉衡殉国后,慈禧携光绪逃至西安,返京后,对李秉衡“优诏悼惜”,“赐恤诏总督例”,“谥忠节,入昭忠祠”。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卖国条约《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严惩“排外”的官员,包括死者,李秉衡被“褫职,夺恤典”。1998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为李秉衡建立塑像,彰表他的爱国精神。
 

 

 
潘永忠
   
  潘永忠(1842~1911)1月19日出生于庄河大郑潘店屯(今庄河市大郑乡潘店村)。自幼在家务农,为人忠厚朴实,性格直率,颇具正义感。18岁时就被推举为玉皇庙会首,带领群众捕获匪徒,为民除害,深受人们信赖。1907年因助庄河同知廷瑞准确判案,廷瑞与他结为拜把兄弟。

  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为还赔银,赋税成倍增加,官府盘剥更加残酷,人民无法生存,被迫聚众反抗。当时庄河各会首纷纷“联庄”抗捐,一会有警,邻会立即支援。潘永忠和庄河以西的大郑、明阳、尖山等会会首“联庄”,被人称为“西大会”。

  1909年春,潘永忠领导“西大会”2000余人抗捐抢粮,攻打、砸烂税捐机构,驱走了税吏。复州的高丕儒、顾人宜也率众积极响应,给清官吏以沉重打击。1910年夏、秋季节,庄河地区严重水灾,受灾民众度日维艰,捐税不但未减,还增加许多附加款项,因而民众抗捐斗争更加强烈。1911年,他不顾年事已高,派人四处联络各地会首,把分散抗捐的民众联合起来,共同行动,使抗捐斗争规模越来越大,遍及庄河全县。当时,群众为抗捐,昼夜不停地赶制武器、火药武装自己。

  庄河同知王孝偁得知潘永忠起事抗捐,慌恐万状,一面纠集官军镇压,一面利用明阳山土豪倪林等人另组“红会”,企图挑起民众欧斗,瓦解抗捐力量。潘永忠和另一首领隋守真率领抗捐会众打退了官军和“红会”的进攻。接着在8月27日组织4000余会众,带着抬杆、土枪等武器,奔赴县城,层层包围庄河。守军紧闭城门,大小官员胆战心惊,龟缩县衙内。他派人要知县王孝偁立即答复民众要求,废除苛捐杂税。王孝偁采取敷衍、拖延态度,他遂下令轰开城门,冲进县城。随之,抗捐民众包围了厅署,捣毁了议事会所,王孝偁被迫答应了民众的要求。

  潘永忠在庄河起事抗捐,轰动东三省,震动奉天(今沈阳)官吏。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将潘永忠视为“辽东大患”、“伏莽闹乱”和“庄河民变”,立即给清廷奏折:“地方匪徒时有抗官情事,尤以庄河之潘永忠,复州之高丕儒,稔恶最著。匪众勾结愈广,大股二三千人,小股亦数十百人,势甚汹汹,凤凰城,岫岩各属,人心亦均动摇”。同时派营务处会办王安中,右路巡防统领马龙潭率清军千余名兼程庄河镇压。

  9月11日拂晓,清军在明阳张店、后姚屯附近以精良武器镇压抗捐会众。潘永忠率抗捐会众奋起反击,奋勇杀敌,另一首领孙长兴从右翼猛扑官军。上午10时左右,清军逐渐不支。驻花园口清军巡防队队长高某(绰号高疯子)率队赶来增援官军,战况急剧变化。潘永忠为保存力量,减少伤亡,当机立断,由隋守真率少数会员牵制官军,其余分多路转移。待官军发现时,抗捐民众早已踪影全无。从9月11日到15日,双方激战6天,互有伤亡,抗捐首领之一王春发战死。

  9月16日,潘永忠率高连升等12人在大郑张家嘴子乘帆船西行,计划到城子坦东磴,联系复州高丕儒准备重整旗鼓与官军对抗。船行至尖山史屯南大砣沟,因潘永忠突发痢疾,下船延医治疗,到复元屯隋家大院被“红会”发现。倪林会同官军将其包围。潘永忠将高连升等8人先行转移出去,他病体无力仍与掩护他的3人一起拼命抵抗。倪林下令搬草点火。潘永忠鉴于隋家老小20多口性命,毅然挺身而出,被倪林活捉。“红会”为向县衙领赏,将潘永忠带上木枷,用铁钉将他钉在大车两边厢板上送往庄河。潘永忠忍着剧痛沿途大骂狼犬官吏,民众无不咽声垂泪。庄河厅将潘永忠70岁(虚岁)改为50岁上报奉天,赵尔巽立即亲批潘永忠死刑。1911年9月22日,潘永忠在庄河街南黄泥坑刑场就义,时年69岁。

  潘永忠就义后,关外讨虏大都督蓝天蔚(原北洋新军第二混成协协统)于1912年亲临庄河,在潘永忠墓前洒酒奠祭,并亲题挽联:“永世以谋生,想公生已臻老年,犹有满腔热血;忠臣不怕死,惜君死未得正命,空留一片冰心”。
 

 

 
刘滋桂
   
  刘滋桂(1852~1934) 字馨山。出生于庄河(今庄河市)城关街道一个家业中落的宿儒世家。幼年随父去奉天(今沈阳)读书,后又受叔父授书多年。他勤奋学习,苦读经、史、诗、文。1894年由廪生考中甲午科优贡生。

  1896年,刘滋桂出任梨树书院山长。他循序善诱教授学生,寓宽于严,最喜奖励知进取的贫寒学生。“戊戌变法”后响应维新,锐意改良。1906年10月,庄河建置伊始,同知廷瑞比较重视兴学施教,遂敦请刘滋桂回庄河任劝学所总董。刘滋桂就任后,积极倡导擘画办学,邀集地方绅士,反复劝导募筹学款。1907年,他在天后宫两廊旧房创建庄河第一所新式小学校,聘常英额为校长,附属传习、劝学、宣讲阅报诸所。当时曾有一记载他办学经历的匾记:“窃维斯校之立,改旧规模施新教育,以立富强基础。惟望后之踵其成者,随时扩充,力求进取,无毁始功,广育英才,以与列强争雄,胜于环球之上,固非仅庄境一隅之幸也”。

  1909年,刘滋桂筹组简易师范科。同年辞去教育总董职务,投身于教学生涯。1911年3月10日,他在简易师范科首届毕业生《同学录》的序言中,嘉勉师生说:“值此奉省时局日形困难,庄境之学校渐将发达。充职员者必具一片之热诚而教授不卷,为学生者必惜寸阴以孟晋而面〖〗虫虫没不遑。庶几桑梓学务日趋有功,而肄业诸君亦可蔚为成材,作他年之栋梁矣!”

  1912年以后,刘滋桂先后在庄河师范(1912年)、岫岩师范(1915年)、大孤山崇正女中(1919年)、哈尔滨女子中学(1922年)、庄河国师(1926年)等校主讲语文课。他虽至桑榆之年,但精神矍铄,视传授知识为乐事。

  刘滋桂治学严谨,经、史、诗、文涉猎广泛,被家乡誉为“我邑儒林之泰斗”。他和文友们朝共明窗,夜分灯火,在一起用心苦读。此间他与当时的大藏书家袁金恺(洁珊)结成了很深的文字之交,袁金恺给他提供了十分方便的阅读条件。另与《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八世孙蒲英灏文交颇密,蒲英灏将《聊斋志异》原著手稿(上下两函计八卷)借阅与他,因之对他研究《聊斋志异》一书的结构特征、作者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者生平与著作等裨益很大。他曾在《聊斋志异》中写过数百条眉批,并从原著手稿发现其中28篇为通行本所无。遂经由蒲英灏刊印了《聊斋志异逸编》,他为该书写了序言,详细介绍了“手稿由蒲氏七世孙价人于咸丰、同治年间推广携眷移居沈阳时,随身带出”的过程。继则他又著有《聊斋志异逸编评注》一书刊行。他深赞《新生说》对蒲公龄著作是“目击清初乱离时事,思欲假借狐鬼,纂成一书,以抒孤愤而谂识者”,是切中要害的断言。刘滋桂对蒲松龄的著作研究细致,辑录工作做得审慎,校勘也较精到。他主张“士君子立身必有耿介之操,而又不邻于矫激之行,始足以为乡里式”。

  刘滋桂为人正直,好善厌恶。1922年春,直鲁难民过庄,日有数百人。他呼吁庄河各界办锅粥救济,并将教书的半年薪金全部周济给难民中老幼残疾者。他还写了许多这种主题的启、诗、呈文、谢表文字,其中表彰了“俯询颠末,剪恶扶良”的清官,批揭一些把持官府、巧立名目、任意科敛、贪赃枉法、受贿徇情而干尽伤天害理之事的大小官吏。生活不断冲击他,在他失意失望之余,产生清高拔俗之感,遂将社会现实、个人遭际、体验的情感等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寓于他晚年的诗作中。主要著作有《恢默书屋诗钞》四卷线装一册,1928年在沈阳刊行;另有《易经汇解》、《石文辞赋钞》两书,因“九·一八”事变而未付印。

  刘滋桂长期教书,数十年的甜酸苦辣,尤深谙其中三昧:师生授受间的快意;对顽生严责后的苦痛,有为“心虽向学,而肠莫充饥”的贫生向社会求援的呐喊;因学生中闱或发迹的喜悦。他早年丧偶,在1892年与许家联姻,续娶“贡生”许宝运之妹为室。当时他设馆沈阳,长期将妻室寄养许家,因之与“许氏三观”(皆其妻侄辈)以及其他浒东文人等常相切磋学问,情谊深厚。在其《诗钞》中写木耳山以及大孤山一带自然景观的比较多,而且此间诗作的文风也与浒东诗人许文运近似。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透露着一种进取、向上的情怀。

  刘滋桂晚年治学有消极性,期待发挥封建道德、法律和宗教的作用来“改造”社会。1934年病逝于庄河镇,终年82岁。
 

 

 
邹立桂
   
  邹立桂(1857~1900)字月亭。出生于庄河(今庄河市)青堆前炉村。青年时练就一身武功,性格豪爽,一身正气。22岁在岫岩参加清军,任哨官。1894年甲午战争后,邹立桂部队在奉天(今沈阳)驻军,担任镇守东营子的前营营官。他与士兵关系融洽,常训士兵“不能扰民,违者重责”,后升吉林省左路“帮带”,移住珲春。1900年俄国除大量派兵参加八国联军侵入华北地区外,还趁火打劫,抢先瓜分中国,妄图独占中国东北。8月3日。沙俄派遣17万军队兵分五路,由北面和东面侵入黑龙江、吉林省境内。

   面对俄军入侵,黑龙江将军寿山在俄军占领齐齐哈尔时自杀,吉林将军长顺则令官兵持白旗迎接敌人,奉天将军增琪弃城逃走。到10月1日,俄军只用2个多月时间,几乎占领了东北三省的主要城市。9月4日,俄军攻占三姓(今依兰县)宁古塔(今宁安县)之后,再攻珲春时,邹立桂义愤填膺,召集他的部下号召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日,杀退毛子兵,守住国土!”他不理睬吉林将军的降令,奋起截打进犯俄兵。邹立桂身先士卒,英勇拼杀,弹尽后挥舞大刀片与敌血战数日,负重伤英勇殉国,时年43岁。
 
 
隋守真
   
  隋守真(1877~?)出生于奉天省庄河西烽台(今庄河市尖山乡)。读过5年私塾,生平豪爽正义。1907年,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宋教仁、吴昆、白逾桓到奉天省城以办实业为名秘密成立同盟会辽东支部。1908年,他与复州顾人宜等一起参加同盟会。

  隋守真参加同盟会后,回到庄河协同潘永忠发起“联庄会”,积极参加抗捐拒税斗争。1911年8月,他与潘永忠一起掀起了东北地区大规模的抗捐斗争。8月27日攻进庄河城,庄河厅同王孝偁被迫答应了民众的要求。9月11日,在明阳张店附近与清军激战失利时,他和潘苏忠建议潘永忠保存力量,由他率少数人牵制清军,其余分多路转移,后闻潘永忠被捕就义,被迫避居碧流河西赞子河坎上屯,设法与复州会首顾人宜、高丕儒等人联系,密谋抗捐斗争。这时奉天总督赵尔巽下令,要庄、复清军巡防营将“逸匪”根绝,并派右路管带李万胜驻防碧流河东岸(今庄河尖山乡一带)。李万胜深知隋、潘、顾、高等人实力,不肯轻易发兵,便采取卑劣的手段,妄图谋杀联庄会首领,消灭抗捐力量。由于隋守真等人识破了李万胜阴谋而未上当。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来,隋守真和潘苏忠在夹心子(今城子坦西部)设“黑会”总部,提出“响应南方起义,推翻清廷”的口号,决定以顾人宜家乡“顾家岭”为根据地,跨碧流河东西两岸地区秘募民军。他们都以自家田产地契作抵押,向日商正金银行借款,在大连日本商店“天崎枪铺”购买枪支100支,弹药60箱,派人用船运回,准备起义。李万胜侦知此事,一边密报赵尔巽,一边密谋对顾家岭进行扫荡。隋、潘、顾、高等人决定先发制人,提前举义,于11月20日向驻李家卧龙的清军巡防队发起进攻,打响了辛亥革命在东北的第一枪。巡防队惨败,向瓦房店逃窜,民军首战告捷。此战史称“庄复之役”。

  1911年11月27日,民军在李家卧龙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分府,顾人宜为第一军司令,张壁为参谋长,隋守真和潘苏忠任第一军领导成员。军政分府发表宣言,提出起义是为了“除莠党而成新政,去酷吏而享自由”,响应南方起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数日,起义人数扩至4000多人。11月29日晨,民军进攻水门子(今莲子镇),缉私局及步四营两哨;10时,清军大败,死伤百余,俘20余人。赵尔巽指示对隋守真等人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一面派出奉天咨议局议员王子万代表清军与民军谈判,一面派第四标统刘恩鸿(即刘锡三)的马、步、炮队前来庄河,对隋守真施加压力。后经多次谈判,隋守真等人接受了赵尔巽赔偿起义所耗军费1万两,将民军改为保护地面的巡防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28日下午,首批革命军在尖山高丽城登陆,迅占宋庄、蚊子咀、盖子头、花园口等沿海阵地。后分兵两路,一路由顾人宜率领向瓦房店进攻,一路由邵兆中指挥,在隋守真和潘苏忠引导下,东向庄河挺进。

  1912年2月3日拂晓,东路军向据守明阳端阳庙前霍家大山的清军防营发起进攻,隋守真率抬枪射击组猛攻清军,清军大败。这次战斗,毙清军哨官关永庆、曲某及士兵计20人,伤16人,俘敌哨官李子敬、陈宝珊及士兵21人,庄河知县樊宝清闻讯弃城逃跑。赵尔巽急调东边道统领马龙潭亲率大军西进,统领刘锡三、冯麟阁由盖州南突,企图两路钳制革命军。2月8日,马部抵达大郑、半拉山一带,与革命军相距不过10里。9日晨,革命军开始突击清军,隋守真率部猛打清军两翼,致使清军不支而溃散,退到庄河县城河东。2月10日,革命军攻进庄河县城。2月12日,清帝宣统逊位。14日,袁世凯上台,赵尔巽攫升东三省总督。赵视庄复革命军为心腹大患,派兵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庄复革命军被打散,隋守真去向不明,不知所终。
 

 

 潘苏忠
   
  潘苏忠(1877~?)潘永忠胞弟。出生于奉天省庄河(今庄河市)大郑潘店。读过几年私塾,生平豪爽正义,少年时即协助其兄为邻里排解纠纷。1907年,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宋教仁、吴昆、白逾桓等到奉天省城以办实业为名,秘密成立同盟会辽东支部。1908年潘与顾人宜等一起参加同盟会。

  潘苏忠参加同盟会后,就协同其兄潘永忠组织“联庄会”,参加抗捐拒税斗争。1911年8月,他与潘永忠一起掀起了东北地区大规模的抗捐斗争。之后,他始终与隋守真并肩战斗,是庄复革命军主要领导人之一(事迹与隋守真同)。1912年2月,庄复革命军被赵尔巽镇压后,潘苏忠去向不明,不知所终。
 
喜 禅
   
  喜 禅(1881~1953) 法名昌庆,原名延天循,又名延培基、伯庄、东阁、寿镝等,在写竹落款时常见的还有佛子昌庆、青龙山僧、绿涛僧、邮罗等。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大延庄李二桥。其父延明智性格孤僻,早年在县衙做过小吏,后为落魄文人。1890年因家乡水患,携全家老小迁来庄河县鲍马屯(今庄河市石山乡鲍马村)落户。喜禅因家境拮据,14岁拜悟谦和尚(姓姜,人称姜瘸子)为师进入佛门,做了小和尚。

  喜禅受家教略识文字,出家后又在庙上读了一段私塾。他天资聪颖,好追求,对书画、乐器、拳法等方面兴趣广泛。特别是受师叔悟三以及当时一些画家(王六皆等人)的影响,16岁开始学习写竹。他以造化为师,云游南国竹乡。经鲁、皖、苏、湘、鄂、川数省后,湖北黄岗竹林中搭草棚住有一年,仔细观察了竹子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和风晴雨露不同气候的自然形态,随时用笔蘸水在黄表纸上写生。他得到自然的启示,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但竹林中的湿气使身体受到风邪,面部因平滑肌痉挛而口眼歪斜。

  写生归来,无钱住宿,喜禅便试作两幅中堂,请店家代售,登时被人抢购,竟还引来多人索画。后经烟台渡海回庄河。屡试身手,声誉鹊起,从此卖画,成为半僧半职业书画家。

  1918年,喜禅再次去湖北写生,归来后笔墨腾绰,变幻多姿,所写之竹,更加具有感染力。他写竹先构思竹子的形象,到了跃跃欲出的时候,才飞速地落笔而就。他画竹干雅逸挺拔,刚柔相济;画竹枝多中锋回锋起笔,笔笔送到,使竹枝有弹力感而不雷同;画竹叶沉着有力,灵活自然,飘逸流畅。他写竹从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不因袭板桥、文同等著名画家。他的通天笋给人们以奋发向上的鼓舞力,使人感到画面意象的空间虽有限,但却包含无限的意蕴,因而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爱。晚年功力弥深,一生写竹约计2万多幅,作品遍及辽、吉、鲁各省,并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

  喜禅书法擅左右握管,字迹飞逸秀丽,笔力深厚、豪迈、颇有狂草韵味。由于幼年在兴隆寺受佛教音乐的熏陶,会单管吹奏。

  喜禅系统研读过经、律、论三藏典籍,但他欣赏六祖慧能所主张的“佛在自性中,顿悟便成佛”的禅宗论点。他认为传统佛教的读经、念佛、坐禅等一系列修习功夫并无重要意义。因此他不受佛门黄卷青灯陈规约束,不礼佛、不茹素。他主持青龙山双泉寺后,便更加不拘于佛门教法,常常活动于社会各阶层,遂用“喜禅”为法号以示喜爱禅宗主张。

  在日伪统治时期,喜禅利用日伪官吏皆欲索画的心理,曲折地解救人民的困危。1933年伪青堆警察署关押了两名当救国军的农民,意欲杀害,正值“指导官”桑原正治向喜禅索画,他乘画竹之机,向桑原将二人保释。1934年,姚屯姚振英的儿子加入抗日便衣队,寇半沟警察署将其父子一起逮捕,关进瓦房店监狱。姚女到双泉寺跪求喜禅,索画救父。他毅然步行到瓦房店,经人介绍,给伪官员画竹一个多月,最后保出姚振英。喜禅一生画竹约2万幅,作品遍及辽、吉、鲁。部分作品流传到日本、韩国。喜禅50多岁吸食鸦片成瘾,解放后改嗜白酒。1953年病逝于大营青龙山双泉寺,终年72岁。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09-15 18:18:15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庄河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庄河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