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区发展史

[编辑]
铁西区位于沈阳市中心的西南部,是市内5区之一。周围被长大、沈山线铁路环绕,隔铁路东与和平区,南、西与于洪区,北与皇姑区为邻。
铁西区,有着悠久的工业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其重要地位。铁西区经历了日本殖民工业经济掠夺,国民党政府破坏工业和新中国工业建设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铁西区于1938年正式建区。它的现代工业形成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主义经济掠夺的产物。1904年在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后,将其在东北南部包括南满铁路在内的权益转让给日本。1906年6月,日本天皇勒令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将“铁路用地”改为“铁道附属地”,实为日本殖民地,在这里建立了日本政权机构,并确定铁道东侧为市街区,西侧为工业地带。从1913年起,在铁路西侧陆续开设了制陶、窑业、木材等企业。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资在铁西建厂28个,其中投资超百万日元的达11个。至1944年,日资在铁西建厂323个。按行业分类,机电冶金工业140个,建材工业65个,化学(含橡胶,制药)工业46个,食品酿造工业32个,纺织工业19个,其他21个。至此铁西工业区已基本形成。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变东北为日本殖民地。炮制了傀儡政权,把早已垂涎三尺的铁西地区独霸为投资场所,规划为工业区。这期间日本国内新兴军阀势力逞凶,军事工业资本迅速增加。至1944年,日资在铁西建厂323个。按行业分类,机电冶金工业140个,建材工业65个,化学(含橡胶,制药)工业46个,食品酿造工业32个,纺织工业19个,其他21个。按投资规模划分,资本超过百万元的是85个,其中超千万元的12个,超500万元的8个,超300万元的10个。产品主要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苏军接收铁西日资企业,拆卸了企业的主要设备,连同遗留的原材料、产品一起运走。据一些工厂厂志记载,被运走、损坏的在80%以上。
    1946年3月,国民党政府接管了沈阳,同时,接收了铁西的敌伪企业。国民党的贪官污吏趁机变卖设备器材,中饱私囊,使遭破坏的工厂,再遭洗劫,一些工厂被国民党军队占用为兵营。由国民党政府经济部东北生产管理局等部门接收的企业,经过并厂只有少数工厂部分复工生产,其产品产量不及1943年的20%。到1948年初,铁西其他各项事业也处于停滞状态。物资匮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工人失业,人民群众生活艰难。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当即派军代表接收铁西的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为国有财产,从此,铁西工业企业回到了人民怀抱。铁西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恢复生产的高潮,他们以主人翁姿态,边恢复边生产,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新的工业逐步在这片废墟上建立起来,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配套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后,国家对铁西区有计划的进行了改造和调整,将铁西列入重点改造工业区。在“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将六分之一的财力倾注于铁西,使铁西逐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门类较齐全、大中型企业较集中、配套能力较强、产业基础强大的新中国工业基地,发展了一批全国甚至世界领先的代表性企业。
    铁西被称为“机床的故乡”,金属加工制造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通用零部件制造业中有全国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厂,铸锻、毛坯制造工业中有全国最大的铸造企业,还有生产全国第一台电冰箱的医疗器械制造业。我国各个时期试制成功的最大容量、最高等级的变压器、断路器,均出自铁西的该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铁路系统专用机械设备和器材生产厂家。铁西的机电工业门类齐全,产品种类多,高技术水平产品品种较全,配套能力较强,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经验较丰富,为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为开发内地,建设新兴工业基地,为60年代的三线工程建设,提供了大批设备、产品、工艺,支援了管理、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铁西是沈阳冶金工业的诞生地,30年代,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中国资源,为侵略战争服务,在铁西先后开办了3个冶金工业企业,即现在的轧钢厂、线材厂、冶炼厂的前身。解放后,虽然全市冶金工业增长很快,但铁西的冶金工业仍居全市工业、全市同行业的重要地位。沈阳冶炼厂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产量一直居全国同行业的首位。沈阳的医药制造业企业主要在铁西,全国闻名的医药制造业四大家族之一的东北制药总厂就座落在铁西。化学工业和橡胶制品业,也是铁西工业骨干行业之一。烧碱、涂料、颜料,高压钢编胶管、橡胶密封件、航空轮胎的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重要地位。截至1988年,全区获国家质量奖总数为72项次,其中金奖16项次,银奖56项次,分别占全市的58.06%、66.67%和56%。全区工业总产值、利税呈上升趋势,在全国工业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1982年,铁西区市属以上全民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30.3亿元,占全市全民企业的46.7%;工业总产值38亿元,占全市的48.5%;利税总额7亿元,占全市的54.3%;上缴利润总额3.2亿元,占全市的65.3%。进入80年代,铁西区工业与现代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较已呈老化状态。“六五”期间,铁西工业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引进外资进行改造。1986年2月,国务院批准铁西工业区总体改造项目作为全国重大区域性总体改造工程试点纳入国家“七五”计划。这个总体改造规划的总目标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适应国家能源、交通建设和全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为重点,大胆引进世界新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高起点的改造老企业,同时开发新兴产业,相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当调整区内布局,在改造过程中推进企业的改组联合,发展企业化协作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在改造过程中推进企业的改组联合,发展企业协作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经过改造,到本世纪末使铁西工业区成为布局合理、环境比较洁净、交通比较顺畅、生产生活服务设施较为配套的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区”。
    1988年省人民政府将铁西工业区列为辽东半岛开放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3个示范区之一,成为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的试验区。正在进行中的工业改造初见成效。第一批安排的专业化改造、扩大出口、基础设施改造22个项目已全面施工。
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西区,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努力,至九十年代初,在全国工业城市中已具有五大优势,即产业基础、产品系列配套、市场辐射、产业集群和科技优势。在制造业中,铁西创造了无数个中国工业史上的辉煌。铁西工人阶级齐心协力大搞技术革新,推动了生产,生产出一大批共和国的“第一新产品”,几十种产品产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遍布全国,走进世界。同时涌现了一批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
    铁西区从形成、发展至今,一直受到工业形势的左右,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受工业形势的影响,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为工业服务的。道路,规划成棋盘状,主、辅分明。南五路(建设大路)是铁西布局的分界线,北部工业区,南部生活区。
    2002年6月18日,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的重组,以世界的眼光,超常发展的智慧和能力,形成了体制合一、统一规划、全盘突破的战略格局,翻开了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新篇章。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按照“全面开放、活化资源、打造环境、产业升级、完善功能、强化管理”的24字发展方针,大力实施“工业立区、服务业强区、科教兴区”三大战略,抢抓机遇,自加压力,不畏艰难,以产业升级为主线,综合实施“搬迁、并轨、合资、转制、就业”方针,开辟了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新空间、新思路、新途径和新办法,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闯出一条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新路。一度衰落沉寂的老铁西在涅磐之后重获新生。新区人民高举“搞好铁西改造、回报工人阶级、造福广大农民”的旗帜,发扬“合力拼搏、埋头苦干、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新区精神,励精图治,拼搏争先,努力打造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活力区域。
    铁西新区5年巨变的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两区合署”重大决策的实践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优秀答卷,以雄辩的事实向世人展示了铁西人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意志,不辱使命、攻坚克难的信念,关注细节、真抓实干的品质,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追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铁西一定会以更新的理念、更新的举措、更新的姿态,尽展都市气派、繁花似锦、流光溢彩、秩序井然之风范,在“东北振兴,沈阳先行”中加速领跑,再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辉煌。

    铁西区——一个以悠久历史和工业文明而著称于世的沈阳老城区,是中国最大、最密集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半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为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数百个第一。如今,当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劲吹之时,这里再次创造了成功破解老工业基地“综合症”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奇迹,倍受世人瞩目。以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铁西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标志。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09-12 13:38:00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铁西区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铁西区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