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历史文化

[编辑]

张家口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1、古老的祖先。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专家考证,或是民间传说以及现存的历史遗址、遗迹和大量的出土文物,均可感受到张家口历史的久远和古老。有专家曾这样说过:“要了解中国10年的历史,请到深圳;要了解中国100年的历史,请到上海;要了解中国500年的历史,请到北京;要了解中国2000年的历史,请到西安;要了解中国5000年的历史,那就到涿鹿,要了解人类200万年的历史,那就要到阳原的泥河湾”。人类的历史并没有全部记载在浩繁的史书里,悠久的文化也没有全部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特别是文字产生以前的史前史,早已湮没在岩石地层之中。在泥土中沉睡了200万年的阳原泥河湾,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从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引起了中外考古学专家的关注,经过80多年的考古研究,终于发现了200万年前人类生存的痕迹。泥河湾的考古发现被确定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如果说200万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的话,那么发生在4700年前的那场“涿鹿之战”,似乎就不那么遥远了。正是这场战争开启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先河。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述了黄帝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两战后“合符釜山”,将各部落的“图腾”取其精华,共同组合成“龙”的图腾,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大联盟,奠定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根基。黄帝“定都涿鹿”(邑于涿鹿之阿),死后“葬于桥山”(黄帝崩,葬桥山)。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定都涿鹿、葬于桥山,都向世人昭示了中华祖源的根在涿鹿;黄帝、炎帝、蚩尤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祖先。

2、众多的文物古迹。张家口文物古迹众多,仅古城址就达100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黄帝城遗址还可辨轮廓,黄帝泉依然甘甜。现存于蔚县境内的代王城遗址,是3000年前“先于七国而称王”的代国都城,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幕赵国赵襄子设宴击杀代王,而后兼并代国的历史悲剧增添了几分哀婉。后人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将这段故事搬上舞台,取名《代国情》,重现了这出政治与爱情交织的历史悲剧。位于张北县的元中都遗址,是700多年前元帝国在此建筑的一座都城。元朝自忽必烈开始实行“两都巡幸制”,历代皇帝都是冬春住在大都北京,夏秋住在上都开平内蒙古正蓝旗)。而到了忽必烈的曾孙子海山继位后,由于久居大都,已不习惯上都的严寒清寂和一路颠簸但又不能违背祖训,便下令在今张北县境内建造了元朝的又一个都城一元中都。由于这里多河流、淖泊,少酷热,水草丰美,而成为游牧、射猎的风水宝地和皇家游幸的胜地。当然历朝历代建立都城,都有他政治和经济的考虑。中都作为城的历史并不长,元武宗海山只当了四年皇帝就“驾崩”了,其弟继位后,马上“罢城中都”,将其降为皇家“行宫”,而后又被红巾军一把大火烧成一片瓦砾。还有一座元代古墓神秘地在金莲川上矗立了七百多年,后人还给其冠以“萧太后梳妆楼”的美名,到20世纪末人们根据考古发掘才能推断是高唐王阔里吉思之家族墓葬群。始建于元代的鸡鸣驿,是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驿站,它在中国古代邮驿史和军事史等到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太后老佛爷在这里得到暂时的喘息,讨到了一口农家饱饭。建于明代的宣化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用钟声、鼓声向世人诉说着宣化古城的昨天。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哪里有长城哪里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张家口境内保存完整的长城遗址达10余处,是中国长城的历史博物馆。长城雄关大境门,是长城上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齐名的一道重要关口,它见证了张家口几个世纪的荣辱兴衰。

3、兵家必争之地。张家口雄踞长城之关口,扼南北之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战国时期燕国、赵国在这里开始修筑长城,随后的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等朝代共修筑长城达1476公里,占长城总长的六分之一。长城是战争的产物,它在抵御入侵、捍卫和平的同时,也使长城两边饱受了战争之苦。从4700年前的涿鹿大战,到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雄;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亲率蒙古铁骑,奔袭于坝上草原,大败40万金军于野狐岭,到明朝的“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50万兵马全军覆没,千百年间战争不断。据史书记载,仅在长城雄关大境门一带,大动干戈的战事就达50多次,小范围的武装冲突不计其数。

4、繁荣的商贸古道。连年的战争使张家口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沙化,百姓贫困潦倒,经济状况极为恶劣。直到明隆庆年间汉蒙之间“茶马互市”开设,张家口才开始成为盛荣的贸易市场。特别是清康熙年间,康熙大帝率军亲征,平定了北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稳固了边防,此后两百多年张家口无战事,使得人民得以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那时的张家口已经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中俄、中蒙物资和商品贸易的重要通道,素有“陆路商埠”、“旱码头”和“皮都”之称。到清朝末年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北方仅次于天津的第二大商埠,与南方的广州并列为中国的“陆水码头”。大量的毛皮、茶叶、绸缎等到大宗商品,沿着一条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张库大道”(张家口---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进入蒙俄及东欧市场;而外蒙的牲畜、皮货、蘑菇、药材等到商品也由此进入内地市场。当时这里商贾云集,店铺、商号林立,仅外国人在此设立的商行就多达40余家。1905年,清政府为加快张家口与北京的商品流通,下令建造北京至张家口的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此后,我国的第一条国有公路----张库公路,也于1918年建成通车,汽车队取代了骆驼队和老倌车队。1928年察哈尔建省,张家口成为省会。1929年民国政府与前苏联断交,蒙古国也关闭了中国的所有商号,张库大道中断。至此,繁荣了四个多世纪的张库大道开始衰落。

5、光荣的革命历史。近代晚清王朝穷途末路、走向崩溃;民国政府昏庸腐败、四分五裂,国内军阀割据,战争频起。张家口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然而随后而来的一股股革命的热潮,使张家口成为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早在建党初期,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在这里召开西北农工兵代表大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这里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张家口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解放的第一座大中城市,曾作为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被誉为“第二延安”。这里的人民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方热土曾培育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马宝玉;舍身炸碉堡的全战斗英雄董存瑞等一大批革命先烈。

融合的文化。在长期的战争与和平发展过程中,这里逐步形成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聚合和文化的融合。而生长在桑干根深叶茂中下游的华夏儿女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桑干河文化,同时也孕育了蒙汉民族相互渗透而异彩缤纷的“坝上草原文化”,成为“燕赵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南安寺塔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蔚州大地上,古建筑文物很多,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南安寺塔。

  南安寺塔位于蔚县城南门内西侧。该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实心密砖塔,通高32.1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基由石条垒砌成须弥座,高2.5米,上置八角形砖砌塔座,塔座东西南北四面正中浮雕一兽头,另四面雕篆字“福、禄”。其上为仿木砖檐,檐上雕砌仰莲瓣三周,塔身坐于莲花瓣中,宛若被莲花托起,十分挺拔壮观。塔身第一层较高,各角设浮塔柱,东西南北四正面置砖券拱形假隔扇门,门券浮雕二龙戏珠,另四面饰花棂盲窗。其上置横切额,横额下垂一周如意云头,额上施斗拱,斗拱上托密檐塔身十三层。各层出叠涩檐,布瓦收顶,不设门窗。每层东西南北四正面中间都镶嵌铜镜一面,阳光照耀,金光闪闪。塔檐逐层递次人收,使塔的外形轮廓呈现缓和的卷刹形状。每层各挑檐翼角下均悬铁铎,微风佛来,铎声叮咚,形成动与静的完美和谐。塔刹为铁铸,由一砖雕仰覆莲承托,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宝盖组成。

  南安寺塔以寺取名。南安寺曾为燕云名刹,历史悠久,相传创建于汉代,疑为北魏所建。塔位于寺院中央,供人参拜,北魏至辽代该寺香火旺盛。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建蔚州城时,南安寺已具有规模。所以,蔚县历来有“先有南安寺,后有蔚州城”的传说。南安寺塔到底那于何年?据《蔚州志》记载:有城已有塔,明洪武初年,指挥使周房拆建蔚州城时,因塔院规模宏大,新建南城墙、护城河正从寺院中穿过,遂废其寺而存其塔。密檐式砖塔在我国起始于北魏时期,但南安寺塔身第一层横额下垂一周如意头的做法最早出现于辽代,据此分析,南安寺塔应为辽代建筑。

  现存南安寺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州柯法在南安寺塔下仅存的亩许地上所建,塔院建筑为一进院,东西宽约17.4米,南北长约24米,南安圭塔位于院东南侧。院内建正殿三间,正殿两侧各有一间禅房。东西各有下禅方二间,塔西侧为一碑楼,内有清代重修理工碑两通。

  南安寺塔整体造型优美,塔身高竣,拔地而起,规格严谨的须弥座,雕刻精美的塔身,紧密相叠的十三层密檐,巨大精美的塔刹,相互间构成了轻重、长短、疏密相间有序的艺术形象,在建筑艺术上收到浑然一体清秀挺拔的艺术效果。千余年栉风沐雨,多次地震,却无丝毫倾斜,依然保存完好,巍然屹立。

  南安寺塔是蔚县慕名的文物景观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王城
  
  古代国国都,即今代王城,位于冀西北蔚县东15公里处,古城正南20公里为乐西横亘的恒山山余脉,正北为浅山丘陵区。2001年7月,代王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国始于春秋,称王于战国七雄之前。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473年)赵襄子服父丧未满,诱招姐丈代王于夏屋山(今山西代县草垛山),席间,暗使厨子操铜料击杀代王及随从,乘势兴兵吞并代国(蔚县一带),封侄儿赵周为代成君,管理代地事务。前423年赵武灵王设代代郡,治今代王城。《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攻克赵国邯郸,虏赵王迁。赵公子嘉率宗族数百人逃往代郡,自立为代王,并与燕国合兵,以拒秦军。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大将王贲灭燕国,还攻代国,虏代王嘉,代国灭亡。秦始皇统一大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代郡领县十八,代县为第一,郡、县同治今代王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正月,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为诸侯国,立其兄宜信侯刘喜为代王,国都在今代王城。七年(前200年)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十年(前197年)代国相陈豨反,自立为代王,动略代地,十一年(前196年)周勃破陈豨与当城(今蔚县黄梅定安村一带)。《汉书》载:“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同年,封刘恒为代王徙都晋阳(太原)。武帝时又徙清河,这就是入汉以来代国的三迁。东晋后燕十三年(388年)废代郡。北魏以平城(大同)为代郡,代王城为东代郡。此时郡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移至平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置蔚州(治今蔚县城)。至此,作为历史上曾经繁荣的代国都邑、郡县治所的代王城,沦为一般村镇。

  代王城平面呈椭圆形,东西宽3400米,南北长2200米,全城周长9256米,与明人尹耕《两镇三关志》记载基本吻合。墙垣高1—12米,均为夯土版筑,夯层清晰,厚3—16厘米,但多为7—8厘米,夯窝较密集,个别地段夯层中砌放河卵石,在南门(荣阳门)两侧墙体有凸出的马面、角台,共11座,宽窄3—30米不等,一般向外凸出2米左右,墙体内外遗存有成排的半圆孔,孔径13厘米,深1—3米不等。个别孔内存有腐朽糟木,为筑城时加固墙体结构,增强拉力,防止墙体坍塌所加的木筋痕迹。关于城门,《两镇三关志》记载:“蔚废代城,俗称代王城,周二十五里,九门遗迹尚存”。据调查,城墙周遭现有大小缺口共27个,最窄1米,最宽可达800米。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代五城历史上九门的位置及名称均可确定,分别为正南荣阳门,东南兴隆门,正东宝源门,东北海门,正北富农门、文胜门,西北兴圃门,正西钟秀门,西南崇德门。

  城内宫殿官邸区则于城西南隅地面高高隆起的缓坡台地上,台地西南侧为断岸,文化堆积厚2余米,遗物十分丰富,残陶片堆积如山,以建筑材料的筒、板瓦最多,而生活日用陶器也占一定数量,此外还夹杂着各类兽骨。瓦当有云纹、瑞兽纹、勾连纹、同心弦纹等数种。遗物中有罐、盆、瓮、钵、豆、鬲、碳炉等多种器形,个别器物上还带有文字戳记。这些丰富的遗存对探讨、研究代文化内涵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据《蔚州志》记载:“所谓板亡自立者,汉筑城”。所以,城内出土遗物多为汉代,另外城墙夯土中砌放河卵石的手法,墙体板筑法均有汉代的明显特点。城垣外壁增加向外凸出马面的建筑形式也始于汉代,根据近年的考古调查,结合文献记载推断,代王城为汉高祖刘邦扫平全国后,在各地分封藩王时所建的代国都邑。也为西汉初期(前201年左右)巩固北方势力范围、防止匈奴入侵、加强边防防御体系所筑。

  在古城的东、南、西1—5公里范围内分布着63座大型封土汉墓,为当时王室贵族墓地。从大量遗迹、遗物推断,古城在两汉时期为繁荣鼎盛时期,东汉之后日趋衰落,到北周时期完全废弃。

  古代国遗址——代王城,是研究中原文化是最佳去处,国内爱史崇文的有识之士,多到此考古观光,追亿历史。国内外游客到此瞻古观光者络绎不绝。
玉皇阁
  
  玉皇阁又称靖边楼,位于蔚县北城垣上,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庙,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蔚州卫指挥使周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建东、西、南三门,正北无门建玉皇阁一座,与三门遥相对峙。历经风雨剥蚀,战乱兵灾,虽几经修整,现存仍为时代建筑风格,表现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是研究明初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蔚州志》记载:昔日蔚州城垣有楼阁24座,独此楼最为宏整高峻,雄伟壮观。玉皇阁坐北朝南,总面积2022平方米,分上下两院,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小门、玉皇阁大殿。天王殿和大殿分布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下院由天王殿、东西配殿和正禅房组成。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布瓦顶。脊檀下题“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孟冬朔月旦元吉创立”。天王殿东西两侧各有角门一座,由此可进上院。

  由十八级石砌台阶跨入小门为上院。小门两侧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均为重檐歇山布瓦顶亭式建筑。上院正面为玉皇阁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三重檐歇山琉璃瓦顶,正琉璃花脊,两端盘龙大吻,脊上琉璃仙人、跑兽齐全。四角脊梢装兽头,下悬铁铎,微风吹佛叮噹当作响,整座建筑木架没饰彩绘,气势非凡。

  玉皇阁大殿内,正面塑玉皇大帝像。塑像两侧墙壁上,绘制着五岳大帝及五母娘娘像。东西两壁上绘有三十六雷公像。帝五威严,雷公狰狞,侍者秀目,场面宏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笔力洒脱,技法娴熟,晕染施粉,浓淡分明。画风相承“吴带当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玉皇阁大殿外观三层,实为两层,二层南北两面辟隔扇门,东西两同明间隔扇,各次间木板围护,四周高游廊。登楼眺望,蔚州城尽收眼底,城外北有壶河水环玉带,南有太行山脉列翠屏。西顾河川秀美绿色葱茏,东望堡寨村落棋布星罗。

  大殿前檐廊下林立着石碑幢,其中明、清重修碑七幢。据碑文记载:嘉靖年间,北方边警不息,鞑靼曾多次入犯蔚州,攻城陷堡,直捣紫荆。铁骑所到之处,烧杀掠抢,镇兵皆避之不敢出击,惟以坚城壁垒自护。这一时期对蔚州城有过四次大的维修。玉皇阁作为城垣防御工程和祭祀建筑,一直是修缮的重点。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玉皇阁,损资人不是善男信女,而多是蔚州在外的一些武职官员,从尚书郝杰到总兵、参将、将军、守备等60余人,可见当时玉皇阁在边备中的分量。另一幢是《天仙子》词碑,是一幢深受人推崇的极有艺术价值的石碑。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鞑靼侵犯紫荆关,山西布政司右参义、进士苏志皋奉命赴蔚州征催粮饷,并督促大军经蔚州飞狐峪进发广昌(今涞源),增援紫荆。苏志皋在蔚之时,忙里偷闲,乘月色登上玉皇阁,环视周围群山,如有众仙骑鸾跨凤翱翔其间,乃即兴作词一阕,调寄《天仙子》。词曰:“青帝祠前赤帝祠,步虚声里梦回时,羽纶归去鹤书迟。山吐月,水平堤,冷冷玉露湿仙衣”。《天仙子》书法行草,字大如升,用笔流畅自然,字体飘逸潇洒,风格豪放,刻工精湛。不愧为书法艺术珍品。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辰,玉皇阁中依例要举行庆典活动,俗称斋天。大殿中仙音嘹亮,醮仪热闹非凡,来玉皇殿烧香献供的人络绎不绝,香烟缭绕,烛光辉煌。可见在民间和道教中对一祭祀活动是十分重视的。

  蔚县玉皇阁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除现存两进院落,原建筑前还有照壁、山门和牌楼,可惜已毁。尽管如此,仍享有京西第一阁的美誉。
泥河湾
  
  泥河湾是河北省阳原县桑干河畔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在这一带发现第四纪地层而赋予科学含义以来,以它命名的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地层、泥河湾遗址群等早已超过了这个自然村的概念。成为世界范围内第四纪地质学、旧石器考古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年代测定学、古人类学等学科研究的代名词,成为蜚声中外的考古圣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是不可再生的万卷史书。在泥河湾遗址群中,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活动发祥地之一,被刻在中华世纪坛262米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国务院批准泥河湾地质遗址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充满神秘色彩的泥河湾考古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1921年以后,外国科学家桑志华、德日进、皮韦托、步日耶,与中国科学家杨钟健、斐文中、贾兰坡、王建等,在这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发掘研究,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这些远古人类留下的遗物,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特别是2001年10月,谢飞研究员在马圈沟遗址发掘出古人类餐食大象的遗迹,使泥河湾遗址的年代有了巨大的突破,把这里古人类及其文化的历史推进至距今二百万年前后。这就是说,人类不仅起源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也有可能起源于中国河北阳原的泥河湾。

  泥河湾遗址群堪称世界古人类文化研究的宝库和博物馆。在这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已发现早期人类遗址80多处。 在全国已发现的25处100万年以上古人类遗存中泥河湾区域就占21处,其古人类遗址密度之高,年代久远,中国仅有,世界罕见。这里不仅发掘出中国北方最为古老、技术发达进步的旧石器文化遗物,而且早中晚期都相当繁盛。1974年,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和卫奇在泥河湾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发现了距今12.5  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和大量旧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对探索现代人的起源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被命名为“许家窑人”。这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也非常丰富。于家沟、姜家梁等遗址文化层清楚、遗物多达1万余件,有超万年的陶片和玉质造型与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同样的玉猪龙,从而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对农业起源、利陶业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百年来泥河湾吸引着国内很多科学家前来研究发掘。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专家、学者踏上这块古老的土地,他们撰著了数以百计的学术报告、科研成果。正如著名科学家刘东生院士所说:“泥河湾盆地遗址对认识为类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泥河湾巨大的科学价值引起了各级领导的普遍关注。特别是2002年初,河北省人大、政协会议期间,泥河湾保护开发议案、提案被列为1号提案,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省、市领导十分重视。同年2月省长钮茂生召开省长现场办公会,研究确定了具体工作事宜,并达成了让世界共同拥有泥河湾的共识,对泥河湾遗址实施“保护、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已经拉开帷幕。
重泰寺
  重泰寺四周沟壑围绕,建筑宏伟壮丽。相传其建于辽代,初名三圣寺,后改为重泰寺,现存寺院为明末肖初的改建建筑。

  重泰寺以释迦殿为主殿,其后有三教楼,建于高7米的砖砌台基上。楼内正面绘有三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的画像,色彩明快,图像清晰,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出张家口地区三教并奉的文化特色。重泰寺清代时还供有五百罗汉塑像,塑像造型各异,为宗教艺术精品。
 
小长梁遗址
  小长梁遗址于1978年被挖掘发现,为距今136万年的更新世早期地层和远古人类遗址,震惊世界。遗址共发掘出土石器1000余件,对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研究以及探讨华北地区小石器传统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古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小长梁遗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青铜甬道的第一阶。
虎头梁遗址
  虎头梁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其形如卧虎,俯视着从脚下淌过的桑干河水。1965年在这里发现了古人类文化遗址,共出土土石制品、装饰品等5万余件。这里是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开始最早的地区,在我国华北地区细石器文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蚩尤祠
  蚩尤祠,是用于纪念中华文明始祖之一蚩尤而建的仿古祠堂。该祠堂设计全部同台湾方面完成,外观古朴大方,黑白相见的大殿倚着山势,与对面的万圣山遥遥相望,气势显得格外磅礴。殿内高逾3米,重达3吨的铜铸蚩尤像高大神圣,栩栩如生,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座专为蚩尤而建的祭祀祠堂。
蚩尤寨
  蚩尤寨为炎黄蚩三祖在涿鹿大战时蚩尤安营扎寨的地方,可谓京西第一古兵寨。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南3公里的一处黄土崖上,为三所犄角互恃、紧相毗连的土寨残垣,分南、中、北“三寨”。南寨东西宽72米,南北长100米,其西墙、北墙尚存,东墙残存一小部分。中寨距南寨200米,只留西南角少数残垣。北寨距中寨300米,呈长方形,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20米,西北东三面墙尚存,南墙残存二段,高3-8米,夯层清晰。

  蚩尤寨出土文物有陶器和石器等,陶器以夹砂、灰褐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粗绳纹、篦点纹、压印方格纹等。陶器有鬲、釜、罐、盆等。石器有尖状器、刮削器、石镞、石斧等。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蚩尤寨是在涿鹿这战中蚩尤城被应龙蓄水部毁后,又在城西高土崖建造的。当时战争形势对蚩尤不利,蚩尤从蚩尤城败退后,躲在这三个寨子里,继续与黄帝作战。据考证,北寨为前沿阵地,易守难改,南寨为后勤供应基地,中寨是蚩尤当年的指挥之处。当时,黄帝虽然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但在对蚩尤寨的攻击中,又受到蚩尤的顽强抵抗,久久不能攻下。后来,黄帝想了个法子,从寨子外面挖掘地道,一直把寨子掏通了,黄帝的士兵得以里应外合,才把蚩尤寨攻破。

  在蚩尤寨北寨南端有一株1200多年的似榆非榆的“怪树”,当地人称“蚩尤怪树”。此树的树身、树叶皆与榆树相似,但每到秋季,便会结一种黄色的浆果,榆树结果,蔚为奇观,实属罕见。

  据编者考证,所谓“怪树”,实为榆树,榆树之所以结果,源于喜鹊的功劳。离蚩尤寨不远的东山上生长着繁茂的沙棘,沙棘果是喜鹊喜欢吃的酸味野果,沙棘果籽是坚实而不易消化的果籽,常常随喜鹊粪便一起原样排出。喜鹊曾在这棵榆树的缝隙,年长日久,沙棘籽便在此发芽生根,而后长成榆树沙棘,其果实形状如初,所不同的是,颜色淡黄,果味淡,呈粘性,只能观赏,而不能食用。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07-16 00:16:49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张家口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张家口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