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简介

[编辑]
珠江两岸,风声依旧

 

  清晨,江风吹拂的老榕树下,有我,妈妈,和姐姐。岁月已老,斯人已去,喝珠江水长大的我们,就那么斜倚在江岸的护栏边,笑容在黑白照片里仍未

陈旧。春日里,榕树的枝叶仍然茂盛,只是,岸边那么多陌生却绝色的霓虹,闪闪烁烁;江面多了那么多蓝蓝绿绿的游船,张望中传来一阵簇新的气味。天字码头的涛声中,人们换了一群又一群,镜头越来越快,颜色越来越亮,声音越来越近。

  对珠江,自然有不可割舍的生养之情。如今的江风和阳光,一如昨日般灿烂,而生活中的人,脚步没有停止过。

 

  往西,大新

  大新路是状元坊的另一头,只是如果没有状元坊,也许很多人不会去到那里,然而,那里聚集的都是地道的老广州。旧房子都藏在被翻新过的店铺后面,一律木制,一律的有天台。仍然是老房子特有的长而狭窄的木板楼梯,朋友的奶奶就住在天台上面,房子很小,却还间隔出一室一厅,还有阁楼。天台铺大块的红方砖,是朋友从小玩耍的乐园。他说,在这里连猫都是自由的,它们可以从一个屋顶跳到另一个屋顶,然后在每一个天台上都可以晒太阳,在每一户人家门前都可以蹭到饭吃。

  朋友的奶奶以前在大新街街口看过单车,是那种很大的单车存放点。每天放学时间,她会叫小学还没毕业的孙子去大德路最旺的菜市场买几样简单的菜,或者,在街旁的面档买两碗云吞面。孙子生病的时候,奶奶会背着他穿过卖皮货的小市场,步行到大德路省中医院的时间也不过十来分钟。直到现在,在西关旧城区长大的广州人眼里,菜市场是一定要在家附近的,直线距离不得超过一百米,因为他们的童年大多在才市场周围度过,方便丰富的日常供给,楼下就能吃到宵夜的日子使他们难以割舍,已演变成一种情结。

  大新街里其实是藏龙卧虎的。至今在一堆快要被拆迁的店铺里,仍然藏着几家手工做“狮子头”的门面。“狮子”是广州人逢年过节,店铺开张时为喜庆和吉利用来庆贺的,舞“狮子”就像做“狮子头” 一样,也是一种传统的绝活,有着近千年的历史,现在也快要失传了。精致的“狮子头”上,手工绘制着颜色耀眼的图案,尤其是那双神采的眼睛。通常,“狮子头”被挂在店门,而老房子的屋檐总是很高,那种感觉,那双眼,仿佛一只穿越时空的精灵,很真诚地微笑着,然后,意味深长地看着你。

  沿街大多是卖小零件的店,钟表,皮带,扣子,还有碳画。至于吃的,自然是广州人最爱的粥粉面,还有我最喜欢的布拉肠。朋友说,以前有一家胜记粥店,砂锅做得很美味,从小就喜欢去那里“搭食”,只是现在,已经被四五家类似的店代替了,虽然没有当年的地道,但也是本地人所开,自然也少不了西关一带独有的味道。

  走出大新街不出两条街,再穿过一条高架桥,就到了下九路。于是,你就可以尽情地逛了。不必害怕钱包变空,因为这里是旧城区,生活指数并不高,你可以很轻松地吃一顿丰盛的午餐——一串箩卜牛杂、一碟珍珠肠粉,外加一碗熬得很绵软的及第粥,总共不出十块钱

 往东,天河

  如果说西关老城区承载着老广州的历史的话,那么,仅仅在二十多年前在广州地图上开花和结果的新区天河,可以说没有过去的痕迹。只是,在当年撒播了种子的地方,现在已成一片仍在不断扩张的小树林,而且枝叶繁茂。

  从前的农田里,忽然长出了数不胜数的房屋,千奇百怪,什么款式都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大群大群的新移民落户这里,成为新广州人,而且落地生根,用广东话说,就是开枝散叶。像我的女友华。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华才二十岁,在天河一个外地人聚居的城中村里住出租屋。每天,自己在狭窄的,看得见对面房间的厨房里,做着简单的饭菜,连晾晒的衣服,也终日不见阳光。有几次,她几乎要累得想回家了,只是看见周围比她更辛苦的人有的是,而且这个城市那么包容,从来没有人觉得她低人一等,广州本地的朋友也非常关心照顾她,这一切至今令她感动。后来她转到电脑城工作,生活面一步一步地拓宽,也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同样是新移民。现在,他们已经在天河电脑城里拥有自己的电脑公司,虽然整天忙个不停,却还是喜欢偷空到对面的摩登百货淘衣服,衣服也总是喜欢在减价时买。有时候想,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成就往往很容易赶超本地人?因为他们勤快,他们热爱新生活,广州对他们来说是一片耕耘的地方,而不是用来浪费时间的地方。而且,他们不怕苦累,生活简朴,要求也不高,不像本地人那么懒散和挑剔。

  现在,在广州近二十年的华已经有了孩子,也已经有车有楼,但她还是眷恋过去那种小巷子里的生活。今天,她可能会和我一起在石牌东的永和店里吃大碗的豆浆,或者明天,她又会和客户在天河北的西斯廷喝地道的南美咖啡,谁知道呢。像华这样的新移民很多,而且大多小有成就,踏入生活无忧的一群,他们连同他们追求回来的东西,都是非常自我的,也是广州这座城市在不经意中造就的。有时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模仿本地人,而更多时候,他们随心所欲。


  往南,江南西

  如果说哪一条路代表广州的珠江以南,那就非江南西莫属了。这里住着新老交替的广州人。你可以很广州地到楼下生力强的“老广州面”吃地道的竹笙面,到仁信老铺吃碗香喷喷的姜汁撞奶,也可以仙踪林里摇摆一下浪漫的树藤椅子,或者在海鸟Coffee里消磨一个下午的时光。可能和广州一向以来移民多有关,这样的生活区有很多,新旧文化从没有这么自然地交接着,鱼和熊掌也可以在这些地方两者兼得。

  被商业包围的繁华的江南西,有点不像“河南”(广州人对珠江以南地域的称呼)。广州本地曾经流行一句话:宁要河北一张凳,不要河南一张床。可见,很多年以前,在广州人眼里河南的地位。据说从前的河南,除了滨江路一带以外一概荒凉,人烟也稀少,物质也远不如对岸丰富。当然,这和当年的交通状况、发展倾向有关系,只是那时候的广州人,都不太愿意搬迁到河南去。

  现在自然不一样了,交通方便,人们也不再依赖渡轮来连接两岸地铁里,每天都穿梭着生活和工作于两岸的广州人。

  可能由于江南西离昌岗路不远,而昌岗路又是广州美院所在地,而很多美院毕业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喜欢租住在这里,于是,这一带或多或少地有了一层薄薄的艺术的味道。江南西整条路上,就有好几家美院毕业生开的小服装店,或者饰品店,还有卖画具和画书的店,一个转弯,到了一个很大的旧生活区。在这个叫做紫云的小区里,尤其是在夜晚,各种各样的啤酒店、烧烤店、西餐厅、酒吧、K房星罗棋布,都隐藏在深深的绿荫丛里,不是这里的人就不懂得进去。这里的气氛有几分暧昧,有腥红色的灯光,旧旧的石椅子,以及踢着拖鞋的喝酒的人。一些店在门前竖起一块黑板,上面是各种食物和酒的中英文价格,其中有三百多一瓶的Jack Daniel (一种很流行的Whiskey酒),也有十元三瓶的金威啤酒,反正是各取所需,总的来说,消费水平偏低,充满学院特色。

  和本地人混住在一起,生活在这条路上的美院毕业生,之所以不愿离开,可能就和这里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关吧?将来,他们也会在这座包罗万象,又被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包裹的南方城市生活下去,他们也许会在这里遭遇一段又一段感情,碰上一些令他们终生难忘的事,或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而他们的后代,也会依赖着这条母亲河——珠江长大,成为又一个不太地道,却对这座城市有着复杂感情的广州人。

  作者:杏色玻璃

</>
本条目最后由 Misa 更新于2007-06-19 22:13:27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珠江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珠江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