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简介

[编辑]

      剑川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兰坪、云龙,北靠丽江,地跨东经99°33′—100°33′北纬26°12′—26°47′,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全县国土面积2250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2.3℃,辖五镇三乡,2006年末总人口为17.13万人,有白、汉、彝、回、纳西、傈僳等世居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2%以上,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有着“中国民间木雕艺术之乡”的美誉,是电影《五朵金花》中阿鹏的故乡。县金华镇距州政府所在地大理市126公里。

          早在3000多年前,剑川先民就率先完成了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云南“青铜文化”和“稻耕文化”的先河。秦汉之际,剑川就已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重要交通要冲,与中原、东南亚地区和中、西亚地区发生商贸往来。剑川西汉时属益州郡,后属云南郡,东汉改属永昌郡。唐六诏时称矣罗识诏,后又称剑浪诏。南诏时置剑川节度,后又置义督睑。宋大理国时沿旧制。元置义督千户,至元11年(1274年)改设剑川县;元末改县为州,属鹤庆路。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剑川州,隶鹤庆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属丽江府。民国2年(1913年)改为剑川县。新中国建立后,属丽江专区;1956年划属大理白族自治州。从唐代的南诏国遣送贵族子弟去长安取经求学开始,中原先进的儒家文化逐渐在大理地区被吸纳融合,并且随着内地人口不断迁入而逐渐成为主流文化。

       作为大理北大门的剑川,从唐宋时期起就是南诏大理国扼守其北方门户的重要军事重镇,同时也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汉藏两大文化不可避免地在这里形成交汇口,和剑川本土文化不断碰撞、相互交融,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具有开放性的多元文化体系。旧时剑川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城乡之人读书成风,一大批讲白语、习汉书的白族子弟,十年寒窗,成就功名,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赵藩,因在成都武侯祠撰写“攻心联”而闻名天下,其撰写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一联,曾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周钟岳,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文史、书法俱佳,擅长诗词创作,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三字即其所书;赵式铭,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丽江白话报》以及《永昌白话报》,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张伯简,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白族党员,曾任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其《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元素表》、《社会进化史》,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誉;张子斋,被称为“云南的鲁迅”;苏峙鑫,中国优秀的核专家,新中国放射性同位素研究与生产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剑川境内的建筑风格和中原内地一脉相承,至今还完整保留了明清建筑群的剑川古城,无论是从建筑布局,还是从建筑风格上看,都延承了儒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如今蜚名中外的剑川木雕,其风格、内容、雕刻手法,完全俨然是一派内地风范。剑川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本土文化的原生性,有传统的白族打歌、霸王鞭、滇戏、白曲、本子曲、被誉为古代音乐活化石的“阿吒力”乐舞、道腔、石宝山歌会节等白族原生本土文化。文化的多元性必然带来宗教的多元性,来自藏区的大乘佛教、中原的道教和剑川本土的本主教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和睦相处,实属不多见,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剑川本土文化强大的包融性。

       由于处在“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的南端,剑川境内地貌复杂,海拔高低悬殊达2300多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剑川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滇山之祖”—老君山,雄居滇西,神奇秀美,具有立体气候,生态环境极佳,极具开发潜力;
     石钟山石窟,与北京故宫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金庸先生誉为“南天瑰宝”,其雕刻年代为南诏至大理国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内容包括南诏王者像、梵僧像、剖心观音、阿央白等众多造像等,民族风格浓郁,当中又融合中原汉族“衣带当风”的艺术风格,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工艺精良,充分体现了古代白族人民精湛的雕刻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宝相寺,被称为“云南第一悬空寺” 整个主体建筑悬建在一堵高耸险峻的大石崖上,从侧面望去,宛如一幢飞檐走壁的建筑悬在半空中,可谓是巧夺天工。
      千狮山,风光秀丽,集奇险与幽静于一体,历来都是文人墨客、骚人才子观赏作赋的雅集之地。山上雕有1281头形态各异、造型精美的石狮,遍布于景区内,其中的狮王,高25米,正面宽12米,侧面宽15米,就地取材于景区内一块天然巨石依势雕凿而成,号称世界最大
      沙溪寺登街,因“有完整无缺的戏台、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而荣登2002年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而声名大振,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颇具历史文化价值,是国内外游客领略茶马古道文化的首选之地。
        剑川古城,充分体现了明代城池选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城东、南、西、北四城门有意相错,街道结合部采用“丁”字型衔接,各条街道皆曲折延伸、流水不绝。古城内完整地保留了21院明代民居建筑和清代民居建筑146院,这在全国都属少见。
       剑湖,湖蓝水清,景色秀丽,是省级重点保护湖泊,曾入写《天龙八部》,在金庸先生笔下生辉。
 
      剑川传统上以农业为主,经济较为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区位优势日益凸现,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剑川是大理连接丽江,通向“香格里拉”、北进川藏的门户。214国道纵贯县境,剑兰公路连接西部两镇三乡、通向上兰工业小区,通达世界级铅锌矿“大兰坪”,是整个滇西北黄金旅游圈和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川资源丰富,境内河流众多,水能资源蕴藏量21.96万千瓦,连接川滇两省和四地州的滇西北电网在剑川交汇。剑川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成矿带区域,有铜、铁、煤、花岗石等矿藏资源,毗邻兰坪铅锌矿。烤烟、芸豆、松茸、地参、山嵛菜、药材等为可开发的特色生物资源;自然风光、古迹名胜、茶马古道文化遗址、丹霞地貌为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剑川人力资源十分充足,有7.6万个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5%,木、石雕能工巧匠众多;随着工业强县进程的不断推进,上兰工业小区正在西部崛起;弥沙河、黑惠江电力工业区,梅园水泥生产销售工业区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木器木雕和农副产品加工区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一定的竞争力;以乳畜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初具雏形。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4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均增长10%以上。近年来,剑川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诚招客商来剑川发展,2006年, 全县新签招商引资项目12个,签订协议资金22085万元,实际到资金15730万元。“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审时度势,确定了“突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抓住打造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建设烤烟、泡核桃、肉牛肉羊和生猪基地,培植矿冶、建筑建材、木器木雕、农畜产品加工和民族文化旅游五大支柱”的“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努力把剑川建设成大理州经济快速增长,独具民族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的经济文化强县

本条目最后由 125.76.215.* 更新于2007-10-01 01:35:52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剑川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剑川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