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简介

[编辑]

        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地处著名的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全州土地面积为4.6万平方公里。自治州首府驻共和县恰卜恰镇,距省会西宁市144公里。1999年末,海南州总人口为38.2万人,有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5县和龙羊峡行委,共有41个乡镇。

一、自然地理
        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位于青海东部,东与海东地区和黄南州毗连,西与海西州接壤,南与果洛州为邻,北隔青海湖与海北州相望,因地处著名的青海湖南部,故名海南。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8°55′─105°50′,北纬34°38′─37°10′,东西宽260公里,南北长270公里,面积为4.4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6.18%。
海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州除青海南山外,呈西南向东北降低的趋势,由于黄河流经中部,整个地势又以黄河为中轴轴向倾斜。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四周环山,盆地居中,高原丘陵和河谷台地相间其中,地势起伏较大,复杂多样。全州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5305米,最低海拔2168米。黄河从同德县南部入境,按地质构造和山脉走向,在境内形成一个半环形河曲,横贯中南部5县20个乡镇,流长411.3公里,有支流101条;以青海湖为主的6个内陆水系有支流40余条。
海南州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大气稀薄,干旱少雨,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候温凉寒冷,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湿多雨,冬季漫长干燥。但由于境内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气候又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低温少雨的共性基础上,又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个性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特点。海南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物产资源优势,养育了她勤劳智慧的世代子民,是亟待开发的一块宝地。

二、历史沿革
        海南州在秦汉以前属羌戎地。西汉前期,海南地区已纳中央王朝建制体系,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2年)金城郡设河关县,辖今贵德、共和东部地区,受“护羌校尉”节制。公元4年(汉平帝元始4年),王莽设西海郡,其辖地包括今共和、兴海两县的大部分地区。公元540年(南梁大同6年),吐谷浑国王夸吕在今共和县石乃亥乡建都伏俟城,海南地区均为其属地。此后,曾数度为吐蕃属地。元统一中国后,于公元1271年(元至元八年)设贵德州,辖今贵德、共和部分地区,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河州路管辖,其余牧区各地则直属中央宣政院“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称必里万户府。明朝建立后,于公元1375年(洪武八年)在贵德县置归德守御千户所,辖今贵德、贵南、同德及黄南州的部分地区,属陕西都指挥使河洲卫管辖,其余地区则属答司麻万户府和必里卫管辖。清初沿袭明制,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在今贵德县设钦差总理蒙古番子事务大臣公署,管理今海南州在内的广大牧区,后经奏准迁往西宁。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改归德为贵德;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置贵德厅、设扶番同知,辖今海南及黄南部分地区。辛亥革命以后,1913年改贵德厅为县,1915年北洋政府在青海改变建制,海南地区归甘边宁海镇守使和蒙番宣慰使管辖。青海建省后于1929年、1935年、1939年先后设共和县、同德县、大河坝设治局、1945年大河坝设治局改为兴海县。
1949年9月今海南地区解放后,相继建立了贵德、共河、兴海、同德4县人民政府。1953年7月,由贵德、同德两县划出部分地区建立了贵南县。同年12月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成立专区一级的海南藏族自治区,1955年7月28日改称海南藏族自治州。1979年3月随龙羊峡水电站的建成,成立龙羊峡办事处,后改为龙羊峡行政委员会,为州政府派出的县级机构。至此,海南州共辖共和、贵德、兴海、贵南、同德5县和龙羊峡1行委。海南州州府恰卜恰镇坐落在共和盆地的心腹地带,占地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多人,距省会西宁144公里,青康公路穿越其间。这里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教育普及,交通便捷,是一座充满生机的草原新城。  

三、文化遗产
        海南地区远在7000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海南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古朴精深而独具特色的历史文明,使其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7年至1998年,省、州、县各级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龙羊峡(水库淹没区)、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等地,清理发掘古化石点、古墓葬、古寺院、古建筑、古文化遗址444座,出土各类文物2.37万件,齐家文化铜镜1面,卡约文化陶鬲1件,贝叶经一套、142页。全州现有重点文化遗址、古城堡、古墓葬4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个,其中著名的有伏俟城遗址、尕马台遗址、拉乙亥遗址,乳齿象化石,贵德玉皇阁,兴海赛宗寺等等。藏族是海南地区的主体民族,很早以前就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优秀的民间文艺,并得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藏族民间文艺包括民歌、舞蹈、史诗、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童话、谚语和谜语等,都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于人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流传广泛,独具特色。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在海南地区广为流传。1957年,在省文联的组织下,将贵德县西乡藏族农民华甲收藏的藏文《格萨尔王传》手抄本译成汉文,1981年正式出版,定名为《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由《下凡之部》、《降生之部》、《赛马称王之部》、《霍岭之战之部》、《降魔之部》五个分章构成,共计20万字。1982年海南州经过几年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海南民间故事》、《海南民间歌谣》、《海南民间谚语》三套民间文学集成,共收集民间歌谣2700多条、民间谚语1100条、民间故事200多个。同年,由海南州文工团根据《格萨尔王传》改编的藏族歌舞剧《霍岭之战》和《降魔》,一经上演立即引起轰动,随后受省委、省人民政府委托,出访广东贵州四川三省,演出成功,受到广大观众和国内新闻舆论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四、人口民族
        海南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地区,世居民族有藏、汉、回、蒙古、撒拉、土、哈萨克7个民族。1949年全州仅有人口8.99万人。解放40年来,随着海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各民族人口逐年增加,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1998年全州共有23个民族,总人口达39.01万人,是1949年的4.3倍。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24.99人,占总人口的64.05%,世居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基本稳定,藏族占56%,汉族占35.9%、回族占6.12%、土族占0.87%、蒙古族占0.73%,撒拉族占0.19%,其他17个少数民族占0.19%。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州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总人口的44.48%,比1964年提高27.18个百分点;6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数41.78%,比1964年下降了26.73个百分点;大学文化程度3259人,高中2.65万人(含中专7516),初中4.65万人,小学8.44万人,分别比1964年增长了2.66倍、8.04倍、4.54倍和1.93倍。

本条目最后由 流星 更新于2007-06-04 05:07:07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海南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海南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