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简介

[编辑]

潘集区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安徽淮南北部,南临淮河,与淮南市区隔河相望,北依茨淮新河,北部和东部连接蒙城怀远两县,西与凤台县毗邻。全区总面积590.1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42.8万,其中农业人口35.0万。

  区内沃野平畴,气候宜人,土质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C,无霜期216天,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全区3.0万公顷耕地,年产水稻、小麦等粮食28.5万吨左右。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了优质粮、无公害蔬菜、优质畜禽和水产品四大生产基地,城郊型农业优势突显,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正在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的跨越。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25亿吨,建有设计年产原煤810万吨的潘一矿、潘二矿和潘东公司三座现代化煤矿;享有“单机甲中华”美誉的平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一个能源新区正在兴起。

凤台县古城池考

凤台古城池考

  淮夷

  淮夷是夏商奴隶社会时期分布在淮河下游一带的部落,夏帝王相时期,商代帝乙、帝辛(即纣王)时期,曾用兵征服“淮夷”未果。到了周朝成王初年(公元前1116年一公元前1077年)周朝内发生内江,“淮夷”结合“徐夷”(住在今江苏泅洪一带的部落民族)欲乘机抗周,被周公旦(武王弟弟)用兵征服。周厉王(公元前877年一公元前784年),周室日渐衰败,这时崛起于江汉平原的楚国,灭掉邻近的姬姓各国,又向中原发展。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楼(在今河南范县南)之战,楚国被战败,之后楚国向东挺进,与吴国不断发生战争,居于淮上的“淮夷”、“徐夷”等部落先后为吴楚吞并。

  州来

  西周晚期,随着其统治势力向长江、淮河下游地区扩展,先后受封的诸侯小国就有州来、六(六安)、桐(桐城)、舒(舒城)、巢(巢湖)、徐(徐州)等。州来国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被吴国所灭,前后共存在三四百年之久。当时的势力范围包括整个淮南市、凤台县和寿县的一部分,东到舜耕山,往北到平阿山与怀远相连,北到蒙城,西北利辛县阐叮集以北,西邻额上县,南面以淮河和东泥河为界,方圆约有1000平方公里,国都在今凤台县城。吴灭州来后,这里便成了吴公子季和的封地。

  下蔡

  《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后来蔡叔挟武康(纣王子)作乱,周公旦承成王(武王子)命伐诛武庚后,蔡叔被迁而死,其子胡“率德训善”,周公旦举胡为鲁卿土,治鲁颇有成就,复封胡于蔡(即蔡国,在今河南省的上蔡新蔡一带),以奉把蔡叔,是为蔡仲。历经伯荒、官候、厉候、武侯、夷侯、厘侯、共候、戴侯、宣侯(措父)、桓侯。哀侯(献舞)立,哀侯十一年,因与息侯(国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毫县一带)发生矛盾,息候串楚文王虏哀侯。哀侯死于楚,其子立,是为级俱。又因得罪齐桓公(齐,周武王封太公望于齐,至齐桓公,为五霸之一,国在今山东即墨一带,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齐桓公遂兴师伐蔡,虏级侯。缨候二十九年卒,子庄侯甲午立。又历文侯申、是候固。景候后被太子般所杀,般自立为灵候。灵候又被楚灵王所杀,楚灵王使楚公子弃疾为蔡公。

  楚灭蔡三年,楚公子弃疾杀楚灵王代立,为平王。手王又立蔡景侯少子庐为平候,平侯九年卒,灵侯般之孙东国攻平侯子而自立,是为悼侯。悼侯三年卒,弟昭候立。昭侯十年,朝楚昭王,因献裘衣,得罪楚相子常,昭王信子常谗,昭侯留楚三年,后贿赂子常。昭侯始返蔡,请与晋伐楚。

  蔡昭侯为了报复楚国,乃遣其子去吴国为人质,以共伐楚,吴王阁阎兴兵助蔡,破楚人都(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国撤兵后,楚昭王又恢复了楚国。“十六年楚令尹为其民泣以谋蔡,蔡昭侯惧”。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与大夫计(商量)。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从此改州来为“下蔡”,编者注)。二十八年,昭候要去吴国朝拜,大夫恐怕再迁,密遣刺客贼利杀死昭候,并把贼利杀掉灭口并解过,而立昭候的儿子朔为成侯

  成侯四年,宋灭曹(曹,春秋时诸侯国,周初武王封其弟叔锋于曹,春秋哀公八年为宋所灭,故址在今山东菏泽定陶一带)。十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十三年楚灭陈,十九年成候车,子声候产立,声候十五年卒,子元候立,元侯六年卒,于侯齐立。

  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蔡逐渐绝把。蔡国共历25代600年左右,终为楚国所灭。

      凤台

  清雍正十年(1732年)经两江总督尹继善奏清清廷批准设置新县,雍正十一年(1733年)与寿州分疆而立,以城内之东北隅并北门外之石马店,东门外之石头埠等地方划分新县。因寿州城北有凤凰山,遂名凤台县。

  凤台建县后,原与寿州同城分治。同城分治,诸多不便。同治二年(1863年)经清廷各级具奏批准,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一日将县治移于下蔡。凤城

  古城

  光绪十八年《凤台县志》“古迹志城寨篇”载:萧景云《下蔡古城形胜考》日:下蔡有自春秋至后五代之古城,有周世宗徙州治下蔡后至今之故城。二城毗连,俗名连城,又专名古城为连城,又合下蔡四面屯兵各!回城与古城统名为十二连城。他脉自孤山东行,又东北行,折南博原苍,距古城址数十文开一飞鹅大障,人城东南行,折而南,出南门,贯磨盘埂而东南行,给周徙之故城矣。西望孤山蔓山,秀色可提。推东北淮水背去,地卑辽远,无山障风,形势缺陷,不如周徙之故城雄伟周密也。

  又《下蔡古城遗址考》曰:城南北一里余,东西一里,周径三里余。周围城处存者高一二丈,南距磨盘埂数十丈,北距白衣庵数十丈,东距淮岸半里余,西距古千佛寺地基数十丈,东南距磨盘埂数十丈西南隅直接菱角湖,西北隅距前后马场数十丈,东北隅距淮岸半里余。四城门遗址尚在,无门楼。南派阔数十丈,西南场即菱角湖,西像北境阔七八丈,东无场地卑,半里抵淮。城中皆为耕地,古街巷无考,惟南达寿州,北达蒙城大道而已。城垣砖石,数百年为里人取尽,略无存者。

  

  故城

      《下蔡故城形胜考》曰:平冈自蒙城县来,至孤山东行,又东北行,折而南行,气脉搏厚,蓬勃莽    苍。至故城北半里磨盘埂,埂东西二里余,横开大障,西脚前抱,西脚尽处突起大早,俗名大孤堆,约    高三丈余。埂中心抽脉过峡分水,建城时就埂中掘为大潦,像中筑堤通行者。脉入城半里,突起文殊    大早,约高六文。文殊阜东行,支冈微断复起,给黄铜山,高四文,与磨盘埂东脚交锁,收滚东下之水。    文殊阜西北衍支冈,转西折南至大孤堆东,突起一阜,与大孤堆并峙,俗名二孤堆,收场西下之水。文    殊车西南行,两边各行数支冈,南行抵淮岸止。距文殊阜二里余,右则夏肥水江淮。淮流穿峡北行三    里余,抵眠羊石,折东行三里余,抵城南,二里余过城抵瑶洞湖,折而北行,缘故城东三里,则东岸    石山与西岸黄铜山对立交锁,淮流一东,此故城大水口也。淮南诸山如列屏,西南陕石如天关,孤山    蔓山,远拱右臂,与大、二孤堆形势遥构东南叠障,奔腾至黑石山,环抱城左,山水浪汹,扼险塞要,淮    北雄境也。

      又《下蔡故城遗址考》曰:南北东西距各二里余,周可八里。自文殊车东支冈边抵东北隅观星台    约一里,转北抵西北隅约二里,又转西抵西南隅三里,城基皆缘冈筑起,遗址存者高丈余。自黄泥冈    转南,至普济庵约二里,城拔地筑起,遗址存者,惟黄泥岗高八尺。由黄泥岗东至普济庵遗址,为里人    建筑石台,居家邻比,无复可见。普济庵至东南隅,遗址无。自东南隅转东约一里,他平滨淮,城基拔    地筑起,遗址存者,惟转东隅里余,高或四尺三尺,此城池之大概也。古大南门在今普济庵右,距淮岸二十余文,门楼久废。古小南门在大南门右半里,即今三官楼,门楼尚存,门内额嵌石刻“连城保障”四字,距淮岸二十丈。古东门在文殊寺东冈,右距淮岸半里余。古北门直张家坝,距磨盘埂三十余文。古西门在二孤堆左,孟家洼右,距二孤堆南麓约四十丈,门楼俱久废。此城门之大概也。城场由北城址距磨盘埂,东距黄铜山磨盘埂交牙出水处,西距大、二孤难交牙出水处,宽八九文,深二三丈,旧址俱存。由黄铜山之南至东门旧藻多淤,趾在隐约而已,此城潦之大概也。城内四门古大街南大街西转古顺河街。西大街北转古公馆园巷,南转古水巷,又西行南转古财神阁巷,又西行南转古小南门巷,北转古火神庙至古楼头巷。北大街西转古火巷,旧址俱存。此街巷之大概也。按《五代史·杨承信传》:时州徙治下蔡,承信增广其城。又《宋史·朱景传》,城外居民三千家,筑外城包人之。则所谓古城,或即当时所增拓亦末可知。而萧生此《考》极为详密,可藉以存旧址之大凡,故备录焉。    

  新城

  县东北八里淮河东岸地名月河滩。《齐书})建元三年,魏攻寿阳,垣崇祖击却之。恐魏人复寇准北,乃徙下蔡于推东,即此城也。《水经注》: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对据,翼带推债。按,今古城东北四里准西岸地名瀑花头,与难东月河滩正对,南距黑石山六里,此二处上人常掘得古城砖、古军器,士人相传淮河旧行瀑花头西,后内徙,遂穿破新城遗址而行。今东岸滩东有月河一道,环滩三里许,即古新城场也。《嘉字记》、《舆地广记》俱云,梁大同中,于陕石山筑城据东魏,即今县城。胡氏《通鉴注》引宋白日:梁于决石山筑城以据魏,即今县城也。《方舆纪要》引杜佑日:梁于峡石山下筑城以据魏,即下蔡新城,皆误。梁所筑者乃陵石城,非下蔡城。下蔡望陕石正在西南,何云东岸乎?诸书未得之目验耳。

      凤城

  清同治四年(1865年)县治移于下蔡,即周世宗显德年间所建之故城内。历经清末、民国,特别是解放后,凤台县城逐渐向北、西两面扩展,现在县城已囊括了古城、故城全境,向西又扩展到八里塘一带,向北正往凤台火车站延伸。由于淮河大桥建成,大山镇的建设正趋与凤城连接。

  下蔡十二连城考

  凤台县素称“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下蔡十二连城”就是下蔡四面屯兵    之城。现简考于后:

  下菜古城

      即今城关北,以今古城村为中心,古城大市场、凤台一中、二中一带,古为州来邑。    

  即今城关。此城是五代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三年(公元950年)所筑。

  下蔡新城

  此城地处县东北八里淮河东岸的“月河滩”。南朝齐建元三年(公元481年)魏攻寿阳(今寿县),垣崇祖恐魏复寇准北,乃徙下蔡于淮东,即此城。

  硖石城

  决石城位于县城西南约6里的磷石山上。名胜志》引《郡国志》云:“破石山两岸相对,淮水经其中,对岸山上筑二城,以防津要。”磁石山在古代征战中,一直是据险屯兵之地,被兵家称为“长难津要”。

  

  马头戍城

  此城在城南15里。南朝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取魏合肥,魏人守寿阳,于石马店筑城,名回马头戍城(今为郝家圩子一带,属寿县人

  青冈

  《晋书》记载,此城乃晋谢玄所建。自寿州赴颖上走中原为官道。谢立筑此城,是为了御秦的善后之计。青冈城东距淮河约20里,西南距额上约40里,北距夏泥河约6里。据光绪十八年《凤台县志》记载:四城门、四城壕遗址微存。今此冈遗址还在,去毛集西五里可见。

  曲阳故城

  光绪十八年《凤台县志污I(地理志》注:此城建筑于难曲之阳,故名曲阳故城。曲阳城在城北稍东80里。按曲阳故城,当在怀远县洛河之南,与寿春东北83里,定远西北95里俱合。凤台东北55里无线北至洛河。因以上为《大清一统志》及旧志所载,故仍列而辨之。

  花苑城

  此城在下蔡故城外,淮河东南岸,北距淮河1里许。山水环绕,平坦而旷,是一个较好的古战场。即今李冲回族乡孔庄以南一带。

  炼城

  在下蔡故城西北15里,东南距淮河16里,南距孤山13里,西距夏泥水18里。位于现在的三首庙西北处。现仅存炼城碑一块,碑文清晰可见。

  

  雨淋城

  在长嘴冈上,东北距峡石山5里余,北距夏泥水3里,距孤山6里,东距淮岸十余里,南距窑头冈1里,西距夏家集10里,自寿阳赴颖上道旁,是成守要地,与寿阳、下蔡为犄角之势。建城时间不详,相传行军中筑城,故名雨淋城。此城周围三里余,今遗址无存,多瓦砾及破瓶而已。

  蛇城

  《水经注》云:“椒水经蛇城南,又历其城东。”椒水即焦岗湖。蛇城在县西南40里焦岗湖西北之虎头冈西畔,南距催粮沟6里,北距五子台6里,东傍虎头冈,西距黄家坝6里,周围一里余。此城是屯戍之处,晋以后,南北兵争由寿阳渡泥河至淮河,至淮赴颖,由董奉冈、焦冈、虎头冈、来毛集、夏家集至颖上,此道为通道,故董峰冈、焦冈、虎头冈南北东西多屯戍之处。

  薛家集古城

  此城在县西北薛家集。城南北相距2里,东西相距1里,周围7里,不知何代建置。现属蒙城县。

  除以上十二连城之外,下蔡四面屯兵之城还有小肥陵城、梁城、绸城、元康城、魏昌城、木城、柳城、罗城、留辅城等。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06-04 05:09:09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凤台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凤台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