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简介

[编辑]

************地理位置*************************

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5°13′—126°04′;北纬47°05′—53°。呼伦贝尔市土地面积25.30万平方公里,东西约639公里,南北约700公里。呼伦贝尔市东部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南部兴安盟接壤;西部、西南部与蒙古国交界;北部、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相望。

呼伦贝尔市辖6市7旗,73个镇,47个乡,37个苏木。其中,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呼伦贝尔行政公署驻地海拉尔。

呼伦贝尔为高原地貌,大兴安岭呈南北向纵贯,形成三大地形:山岭、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大兴安岭东部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地貌,海拔高度为200米~650米,土壤以黑土为主,耕地面积占呼伦贝尔市的三分之二;中部为大兴安岭沙地林区,海拔高度为800米—1700米;西部为大草原,海拔高度600米—800米。

呼伦贝尔由额尔古纳河、嫩江两大水系形成的水资源总量为272亿立方米,共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地下水资源14.6亿立方米;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246万千瓦。

呼伦贝尔的气候特点:呼伦贝尔是我国最高纬度地区之一,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陆气候特点显著。呼伦贝尔盟年平均气温为-5℃~2℃。

大兴安岭东南麓盛产大豆、玉米、水稻、薯类;大兴安岭林区林木繁盛,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白桦、柞树、樟子松及各种菌类、野果类、蕨菜、黄花等山野菜,野生着鹿科、狐科、貂科、犬科、猫科、熊科、鼬科及品种繁多的禽类;大兴安岭西为牧区,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主要牲畜为牛、羊、马、骆驼。

呼伦贝尔市地下矿产资源有煤、铁、铜、铅、锌、铝、金、银、铼、钷、铟、镉、硫铁、芒硝、莹石、重晶石溴、水泥灰岩、天然碱、熔剂用白云岩和玛瑙等21种。

*****************历史回眸*************************

“呼伦贝尔不仅现在是内蒙古的一个最好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这是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1961年夏访问了呼伦贝尔之后所作的一个科学结论。

呼伦贝尔见诸史籍最早的是东胡。公元前209年匈奴人统一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左贤王庭辖地。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鲜卑与东汉“通驿使”,这是公元49年。此时,鲜卑人已经走出森林,生活在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额尔古纳河流域以及达赉湖畔,并发展为强大的部落联盟。公元4世纪,鲜卑人进入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鲜卑人余部,在此后的数个世纪,和突厥、回纥、黠戛斯、乌古烈诸部落相角逐与融合

北魏时期,大兴安岭东有乌洛侯等室韦诸部,岭西有地豆于等室韦部。

隋时,室韦分五部,生活于呼伦贝尔的是北室韦、钵室韦和深末怛室韦。

唐时,室韦分为九部,居嫩江(那河)沿岸的为达末娄部、达姤部,乌罗浑部和黄头部;居大兴安岭以西者为:居俱轮泊(今达赉湖)南的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鲜部(黑车子室韦);居额尔古纳河沿岸的西室韦部、大室韦部和蒙兀室韦部。

7-8世纪,突厥人和回纥人先后进入呼伦贝尔岭西地区,这里一度成为突厥和回纥的东部边地。9世纪末和10世纪初,岭西逐渐成为乌古烈和塔塔儿人的驻地,岭东成为契丹人的势力范围

10世纪初至12世纪,呼伦贝尔属辽;12世纪初至13世纪初,这块土地属金。

成吉思汗先祖蒙兀室韦部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日益成长壮大起来后,公元8世纪他们西迁到斡难河、土拉河、乌尔逊河发源地肯特山地区。当成吉思汗登上汗位后,他又重返呼伦贝尔,从塔塔儿人手中夺取了呼伦贝尔。成吉思汗最终统一了北方蒙古高原。统一的、强大的蒙古民族,也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蒙古帝国建立后,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先后分封给他大弟拙赤·哈萨尔故城在今额尔古纳市黑山头),二弟赤温·额勒赤及德薛禅家族,三弟帖木哥·斡赤斤弟(故城在今鄂温克自治旗辉河)。

1368年明朝建立后,元顺帝退守蒙古高原。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麓为蒙古阿鲁科尔沁部牧地,岭西直至尼布楚的广阔草原为蒙古四子、乌拉特和茂明安部游牧地。

明朝,呼伦贝尔地区由努尔干都指挥使司下设的一些卫、所管辖。

*****************民族概况*************************

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清朝初期,呼伦贝尔草原孕育了中国北方的诸多少数民族。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游牧、转徙。

17世纪40年代和18世纪30年代,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迁入呼伦贝尔岭东岭西地区。这一地区开始有较稳定的定居民族,之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携手并肩,为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北部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获得新生,多少年来希望民族平等和梦寐以求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又使少数民族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里,我们重点向您介绍呼伦贝尔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这四个民族。

***************文化艺术*************************

呼伦湖和贝尔湖格外晶莹,拨动她心弦的牧歌格外悠扬、动听……

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从远古时代回响至今的俗曲俚歌,象离离原上草,年年滋生,岁岁繁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呼伦贝尔民歌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珍藏在人们心灵中的活生生的民族和部族史典、教材、伴友,是穿越时空界限的历史的脚步声和民族的心音。要想了解呼伦贝尔的全部历史,要想贴近或洞察呼伦贝尔草原人们的心胸,就应该详细品察这里的劳动人民世代创造的民歌。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少数民族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较多的联系,其民歌的基本形式也有相似之处。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山歌、小调和舞蹈歌曲的特点是结构与曲调密切关连,通常是由两句或四句(有时加衬词)构成一段式(单节或多节)。即兴歌、叙事歌除以上特点外,结构比较自由,句式长短不齐。三个民族民歌在相似的同时,又风格各异。达斡尔族民歌特色是修辞遣句工丽,音律严整,情感丰富,刚柔兼备;农区和牧区鄂温克族民歌豪爽,深情,艺术手法多样;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猎民粗犷奔放,带有浓郁的原始游猎生活特色。

三个民族的民歌内容广泛,有反抗压迫与剥削的,如在达斡尔民歌《狠心的财主》,鄂温克民歌《金珠和珠列》中“想起被哈丰诺颜逼迫的时刻,气得就要拿起镰刀”。除传统的民歌内容外,还有一些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如《在党的领导下才解放》等。

1981年9月出版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歌》,收录民歌264首。

蒙古族民歌——巴尔虎“长调“:草原的性格,草原的色彩
呼伦贝尔盟牧区广泛流传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演唱,字少腔长,高亢辽远,节奏自由。歌词内容有怀念故乡、赞美家乡、倾吐纯真的爱情和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共产党的领导等。巴尔虎长调充分表现了巴尔虎蒙古人宽广的胸怀,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和草原辽阔无垠的气势。广大牧民十分喜爱长调民歌演唱艺术,男女老幼在草原上放牧、挤奶等边劳动边唱,节日闲暇家人与邻里聚在一起,引吭高歌,抒发感情,自娱自乐。有些古老的民歌如《辽阔的草原》、《四岁的海骝马》、《佳乎哎》、《长颈枣红马》等世代相传,久唱不衰

鄂温克民歌和叙事诗
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呼盟各族人民创作出了大量长篇叙事诗和短歌,主要反映了民族发源地、姓氏来源和狩猎、放牧、采集、种植以及社会交往、男女爱情、婚丧嫁娶、宗教仪式、思念故乡、人民生活、旧社会所受苦难、感念母恩等,还有酒歌、萨满歌等。经过口头传诵,辗转加工、提炼,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歌和叙事诗,以优美的比喻和真挚感人的抒情曲调,强烈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萨满歌,是鄂温克族宗教诗歌的主体,在一事实上形式上保留了原始社会文化,保存了日常生活的多方面知识和经验,并有相当程度的文学性。

达斡尔族民歌和叙事诗
达斡尔族民歌主要有《扎恩达勒》,它是一种山歌体裁的民间歌曲,通常在森林、放牧或赶车的旅途中抒唱。歌词不固定,多半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曲调悠扬,尤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

达斡尔族诗歌主要是叙事诗,达斡尔人称为“舞春”,讲究合辙押韵。“舞春”在各地达斡尔人中流行最广,深得人们喜爱。“舞春”的内容涉及很广,有反映达斡尔人的劳动、生活情景,有对做一个正派人的告诫,还有历史传说、人物颂扬、思念家乡等。海拉尔达斡尔人的“舞春”主要有民间创作的历史故事,有从布特哈故乡流传来的,也有本地文人自己撰写的。例如敖拉·昌兴就曾经写过《巡察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春节》等描述作者巡边途中的见闻和守卫边疆的赤诚心情及告诫人们洁身自好,勤俭持家的警句。他创作的《百鸟之中》,谱曲后成为优美动听的“舞春”(歌曲)。

本条目最后由 user_a 更新于2007-06-04 05:02:06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呼伦贝尔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呼伦贝尔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