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当地特色

[编辑]

名人文化

海宁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在20年代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有130人。1989年出版的与之相衔接的《中国近现代名人大辞典》中,收有48人。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清代海宁陈家,“一门三宰相,六部五尚书”,簪缨科第之盛,千百年来海内数第一。
        在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和查继佑,清代诗人查慎行,棋圣范西屏、施定庵,书法家陈亦禧、查升,藏书家吴骞、蒋光煦,“大学士”陈元龙(阁老)。近代有数学家李善兰,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穆旦,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学者、训诂学家朱起凤,女作家陈学昭,戏剧家沙可夫,植物学家钱崇澎,教育家郑晓沧,书法家张宗祥,文史学家宋云彬,红学家吴世昌,漫画家米谷,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家赵万里。当代有被誉为中国爱迪生的科学家沈鸿,香港实业家查济民,作家金庸,文物鉴定家徐邦达,书画家钱君匋,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等等。
        近年来,海宁注重名人文化的研究,修复、开放了陈阁老宅、王国维、张宗祥等名人故居,成立了名人研究会,先后召开了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史东山电影艺术研讨会、徐志摩学术研讨会、金庸学术研讨会、吴世昌学术思想研讨会、郑晓沧逝世20周年纪念会等等,营造了一股清正高雅的文化氛围。

皮衣之都

海宁是“中国皮革皮件之乡”,制革业已有70多年历史。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星罗棋布的皮革服装厂迅速崛起。发展到1997年末,全市有皮革皮件厂3200余家, “中国十大真皮衣王”2家,中国皮革工业协会颁发的佩挂真皮标志企业31家,年产鞣制皮革(折牛皮)918万张,皮衣1210万件,还有箱包、皮鞋、手套、皮带、票夹等皮革制品,总产值近70亿元人民币,外贸出口供货值13亿元人民币,成为海宁的一大支柱产业。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位于杭嘉湖平原上海宁市区的浙江皮革服装城,早在1996年就被国家国内贸易部命名为国家级中心批发市场, 1997年经浙江省工商局考核,授予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称号。海宁被誉为“皮衣之都”。

硖石灯彩

轻罗万眼竞光辉的海宁硖石灯彩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始于唐而盛于宋,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它融工艺、书画为一体,以精湛的针刺工艺而独树一帜。其采用竹篦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完全手工针刺花纹,精心制作,巧夺天工。
        一座灯彩少则刺一万多孔,多则刺二十至三十多万孔,可谓“万窗花眼密”,再配以现代照明技术,集传统“针、拗、结、扎、刻、画、糊、裱”技法与现代高科技于一体,光线透过针眼,构划出一幅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图画。[link] (15964 bytes)它的尤美尤奇之处,在于其独特的针刺花纹,即是采用多种针法,完全用手工针刺工笔绘画,制成灯片,其灯片置于灯彩上,在灯光的透视下,给人以清雅之感。
        硖石灯彩不仅名闻江南,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1910年“南洋劝业博览会”及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奖章和奖状。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花灯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贵宾。1994年海宁市人民政府把硖石工艺社制作的两对宫灯作为礼品,赠给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受到高度称赞。

一潮三看

海宁潮,俗称钱江潮,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海宁观潮始于汉盛于唐宋,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朝三看四景”的追潮旅游。
        由于杭州湾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口状,它的出海口宽度达100公里,而溯江而上到达海宁的盐官已不足3公里,可这时江潮却以每秒10米的流速向前推进。涌潮受到两岸急剧收缩的影响,水体涌积,夺路叠进,潮波不断增高,潮头便形如立墙,势若冲天,举世闻名的海宁潮便由此形成。
        去海宁观潮,外人只知八月十八这一天,而不知“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潮汐,日者为潮,夕者称汐。潮水天天有,夜夜来,只不过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在月圆以后的三天涌潮为最大。春分和秋分两个节气前后,涌潮更为壮观而已。

本条目最后由 0.0.0.* 更新于2007-05-05 03:53:58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海宁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海宁旅游攻略